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泰来
艺术家
采访时间:9月11日
采访形式:郭泰来工作室
到达郭泰来工作室是上午10点,很少会有艺术家约在上午谈事情、做采访,但郭泰来不同,已经57岁的他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工作室,直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差不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读书是他工作的调剂。10月25日,郭泰来将在德国和一位当地的艺术家举办联展,用郭泰来的话说,这是一场PK,每人展出20幅作品,同台竞技。曾经有一位德国文化官员问郭泰来,说他曾经去过北京,灰不溜秋的,为什么郭泰来的用色这么鲜艳,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人画不出色彩鲜艳的东西,但郭泰来有自信,在即将到来的这场PK中,他的色彩一点都不弱。
郭泰来幼年的生长环境对他影响很大,他可以看到许多同龄人所不能接触到的文化艺术类的书籍,包括水彩、素描、速写的画册,甚至小人书,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中学阶段,郭泰来有幸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很多人看了他当时的油画都觉得不可能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这一时期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郭泰来调到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在北京市文联专门搞创作,跟随当时的基金会主席刘讯学油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一定了解后,郭泰来也进行了一些创作上的尝试。但很难想象一个艺术家会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从油画转向国画。
这种转变是个人化的,但令郭泰来感到意外的是反响还不错,不仅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认可,也得到了藏家的青睐,与不少艺术家难以为继的状态不同的是,郭泰来的作品并不愁卖,他还可以自给自足完成一套100集的出版计划——《郭泰来全集》。
在最初的艺术学习阶段,你经历了系统的油画训练,但是现在从事的是国画创作,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大概是5年前,那会儿我还在画油画,当时就是在这个工作室里,挂了很多油画,还有一些书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来我这,他就说你的这些书法很好,为什么不尝试画一画国画呢。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提示,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我们学画的时候,画油画的不画国画,也不写书法,但是我的老师邓领祥告诉我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一定要写写书法、搞搞篆刻,所以在那个时期,书法、国画、篆刻我都有接触,包括我大量的阅读,也是受邓领祥老师的引导。当我决定尝试国画的时候,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读了中国绘画史,把唐宋元明清我所能看到的图录都翻了一遍,包括近代的像齐白石、黄宾虹,我就发现我们的中国绘画其实一直是文人画的延续,传统的国画我学习的时候也曾画过,大写意风格的也画过,中国画的图示、笔墨、技巧等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但这一次我从一入手就想要抛开传统。
东西方绘画有各自的系统,在20世纪,整个西方的艺术都是对传统的颠覆,那么我也想在我们的传统上有一些颠覆。通过我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画在结构方面会比较弱,用色非常简单,主要以墨色为主,我就想把我原来学习西画的色彩和结构引入国画创作,后来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一种风格。
如你所言,你在创作上用色鲜艳,反传统,对于颜色的探索从1997年开始,大概用了10年时间,这一阶段的摸索有什么样的感触?
这一时期可以算作我如今国画创作的前奏,在这10年间我只画了两批油画作品,分别是在1999年和2008年,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在读书,算是一种积累和研究吧。我们这一代人受当时一些理论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比如如何把油画民族化,我当时画油画也是在画结构,在探讨一种民族形式。
这两批作品在面貌上有哪些转变?
差异还是很大的。1999年那批画还是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一种语言符号,但是到了2008年就完全是结构性的东西,放弃了写实。2008年这批作品非常重要,对我现在的国画创作影响非常大。
等于是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后,有了一个突破。
严格意义上讲,材料的不同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通常是在宣纸上写字,其实亚麻布上也可以,可能略有差别。当范迪安提示我画国画的时候,我就想在国画领域有所突破,因为当时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画没有出路了,虽然这种提法有些偏激,但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起码可以让大家去思考,去争辩。
在我看来,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风格,作为艺术家更应当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材料的创新,在毕加索那个时代,艺术家会在油画上撒一把沙子,加上小木块等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在我们的国画创作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打破一些界限,老祖宗的东西不一定要完全遵守。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人的神的时代已经来临”,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到了有无限可能的时代,人们过去的所有想象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那么对艺术来来说更应该具备无限的可能,所以我画了很多新图示,它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艺术作为写实的手段已经过去了,摄影都已经发明近200年了,再画个苹果,画个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艺术也不再需要讲故事了,我觉得艺术还是需要给人以精神的提升。
在突破方面,你刚提到了材料的创新,那在你的创作中,材料有哪些不同吗?
其实在材料方面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我用的还是传统的宣纸,颜料的话,我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在宣纸上使用,且常年不褪色,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从画面上来看,你的一些作品受到了毕加索的影响,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些几何构成的东西,能不能谈一谈毕加索?
毕加索对我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是几何构成,这只是表象的东西。毕加索对我真正的影响在于他让我认识到艺术家应当自由创作,不受任何限制,我认为这才是毕加索真正的精神,这也是全世界艺术家敬佩他,并受其影响的原因。他就一个颠覆传统的革新派,一个创造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
我的画也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几何形态,所以当这些图形出现在画面中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一种视觉上、审美上的和谐,并不觉得突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水墨一直是那个样子,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我的绘画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新鲜感。从我的创作来讲,还不能说是学习毕加索或者立体派,从图像上讲我觉得更像是堆积木。
但是在你近期创作中,几何图形这种元素相对来说减弱了,画面更趋于简洁,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从我开始尝试国画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摸索,并不强调结构、色彩,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第二个阶段,我有意识地画有结构性的东西;目前是第三个阶段,我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在图示上进行创新,就是我刚提到的,进入人的神的时代的图形。在视觉上,我们看惯了普通的场景,我希望通过新的图形,给人以视觉冲击,让人们很直观的能够感受到不同,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
虽然绘画艺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但最基本的审美还是不能丢的,大家希望看到美的东西这样一个审美需求并不会改变。对一件作品而言,如果大家看了之后没什么感觉,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艺术。我曾在德国科隆看到一件波洛克的巨幅作品,非常震撼,它完全不具备叙事性,但是这种冲击力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我认为这是视觉艺术所应当具备的。
艺术家
采访时间:9月11日
采访形式:郭泰来工作室
到达郭泰来工作室是上午10点,很少会有艺术家约在上午谈事情、做采访,但郭泰来不同,已经57岁的他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工作室,直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差不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读书是他工作的调剂。10月25日,郭泰来将在德国和一位当地的艺术家举办联展,用郭泰来的话说,这是一场PK,每人展出20幅作品,同台竞技。曾经有一位德国文化官员问郭泰来,说他曾经去过北京,灰不溜秋的,为什么郭泰来的用色这么鲜艳,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人画不出色彩鲜艳的东西,但郭泰来有自信,在即将到来的这场PK中,他的色彩一点都不弱。
郭泰来幼年的生长环境对他影响很大,他可以看到许多同龄人所不能接触到的文化艺术类的书籍,包括水彩、素描、速写的画册,甚至小人书,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中学阶段,郭泰来有幸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很多人看了他当时的油画都觉得不可能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这一时期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郭泰来调到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在北京市文联专门搞创作,跟随当时的基金会主席刘讯学油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一定了解后,郭泰来也进行了一些创作上的尝试。但很难想象一个艺术家会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从油画转向国画。
这种转变是个人化的,但令郭泰来感到意外的是反响还不错,不仅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认可,也得到了藏家的青睐,与不少艺术家难以为继的状态不同的是,郭泰来的作品并不愁卖,他还可以自给自足完成一套100集的出版计划——《郭泰来全集》。
在最初的艺术学习阶段,你经历了系统的油画训练,但是现在从事的是国画创作,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大概是5年前,那会儿我还在画油画,当时就是在这个工作室里,挂了很多油画,还有一些书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来我这,他就说你的这些书法很好,为什么不尝试画一画国画呢。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提示,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我们学画的时候,画油画的不画国画,也不写书法,但是我的老师邓领祥告诉我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一定要写写书法、搞搞篆刻,所以在那个时期,书法、国画、篆刻我都有接触,包括我大量的阅读,也是受邓领祥老师的引导。当我决定尝试国画的时候,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读了中国绘画史,把唐宋元明清我所能看到的图录都翻了一遍,包括近代的像齐白石、黄宾虹,我就发现我们的中国绘画其实一直是文人画的延续,传统的国画我学习的时候也曾画过,大写意风格的也画过,中国画的图示、笔墨、技巧等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但这一次我从一入手就想要抛开传统。
东西方绘画有各自的系统,在20世纪,整个西方的艺术都是对传统的颠覆,那么我也想在我们的传统上有一些颠覆。通过我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画在结构方面会比较弱,用色非常简单,主要以墨色为主,我就想把我原来学习西画的色彩和结构引入国画创作,后来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一种风格。
如你所言,你在创作上用色鲜艳,反传统,对于颜色的探索从1997年开始,大概用了10年时间,这一阶段的摸索有什么样的感触?
这一时期可以算作我如今国画创作的前奏,在这10年间我只画了两批油画作品,分别是在1999年和2008年,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在读书,算是一种积累和研究吧。我们这一代人受当时一些理论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比如如何把油画民族化,我当时画油画也是在画结构,在探讨一种民族形式。
这两批作品在面貌上有哪些转变?
差异还是很大的。1999年那批画还是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一种语言符号,但是到了2008年就完全是结构性的东西,放弃了写实。2008年这批作品非常重要,对我现在的国画创作影响非常大。
等于是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后,有了一个突破。
严格意义上讲,材料的不同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通常是在宣纸上写字,其实亚麻布上也可以,可能略有差别。当范迪安提示我画国画的时候,我就想在国画领域有所突破,因为当时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画没有出路了,虽然这种提法有些偏激,但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起码可以让大家去思考,去争辩。
在我看来,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风格,作为艺术家更应当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材料的创新,在毕加索那个时代,艺术家会在油画上撒一把沙子,加上小木块等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在我们的国画创作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打破一些界限,老祖宗的东西不一定要完全遵守。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人的神的时代已经来临”,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到了有无限可能的时代,人们过去的所有想象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那么对艺术来来说更应该具备无限的可能,所以我画了很多新图示,它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艺术作为写实的手段已经过去了,摄影都已经发明近200年了,再画个苹果,画个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艺术也不再需要讲故事了,我觉得艺术还是需要给人以精神的提升。
在突破方面,你刚提到了材料的创新,那在你的创作中,材料有哪些不同吗?
其实在材料方面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我用的还是传统的宣纸,颜料的话,我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在宣纸上使用,且常年不褪色,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从画面上来看,你的一些作品受到了毕加索的影响,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些几何构成的东西,能不能谈一谈毕加索?
毕加索对我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是几何构成,这只是表象的东西。毕加索对我真正的影响在于他让我认识到艺术家应当自由创作,不受任何限制,我认为这才是毕加索真正的精神,这也是全世界艺术家敬佩他,并受其影响的原因。他就一个颠覆传统的革新派,一个创造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
我的画也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几何形态,所以当这些图形出现在画面中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一种视觉上、审美上的和谐,并不觉得突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水墨一直是那个样子,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我的绘画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新鲜感。从我的创作来讲,还不能说是学习毕加索或者立体派,从图像上讲我觉得更像是堆积木。
但是在你近期创作中,几何图形这种元素相对来说减弱了,画面更趋于简洁,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从我开始尝试国画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摸索,并不强调结构、色彩,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第二个阶段,我有意识地画有结构性的东西;目前是第三个阶段,我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在图示上进行创新,就是我刚提到的,进入人的神的时代的图形。在视觉上,我们看惯了普通的场景,我希望通过新的图形,给人以视觉冲击,让人们很直观的能够感受到不同,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
虽然绘画艺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但最基本的审美还是不能丢的,大家希望看到美的东西这样一个审美需求并不会改变。对一件作品而言,如果大家看了之后没什么感觉,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艺术。我曾在德国科隆看到一件波洛克的巨幅作品,非常震撼,它完全不具备叙事性,但是这种冲击力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我认为这是视觉艺术所应当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