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用笔保卫古城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姚远,古城保卫者。1981年生于南京,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负笈燕园十二载,获博士学位。其间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现任教于南京大学。
  在文保圈里,姚远是个特别的存在。其一,他年轻,正儿八经的“80后”。在为古城、古建、文化遗址奔走呼号的人里,白发苍苍的老头居多,这么年纪轻轻的,少见。其二,他既不以历史为专业,也不以建筑、规划为专业,而是政治学出身,现在的本职工作,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似乎和古城保护扯不上什么关系。
  实际上,姚远已有10年以上的“护城”历史。他为家乡南京奔走过,也为读书期间生活过的北京而呼号,古都西安、韩城……都曾是他笔下的保护对象。
  坐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前的姚远,看起来平和而理性,说话字斟句酌。说起文保专家谢辰生等前辈学人,记者说是他的“盟军”,他想了一下,感喟道:“是我格外尊敬的老前辈,算是同道中人。”
  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的条件。——欧里庇得斯(古希腊哲学家)
  姚远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小时候住在莫愁湖边。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南京修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宫殿,堪比现在的北京故宫。这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在昙花一现般地辉煌过之后,便随着明朝迁都北京而衰败,如今只剩遗迹。但南京城里,还留下一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姚远年少时,喜欢在街巷里找古建、碑刻、柱础,如同寻宝。
  1999年,姚远以南京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来到另一个古都。他喜欢文史,旁听过不少历史方面的课程。闲来便在北京城四处逛,景山、钟鼓楼、白塔寺……“我生活的南京、上学的北京是中国最后两个古都,那些遗迹都是勾连现实的历史,身在其中,你不自觉地就会有很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探访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姚远看见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了文天祥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种历史‘现场’,具有一种让人穿越时空与历代先贤对话的魔力。”姚远爱上了这种与时间对话的感受。他快乐地徜徉于历史之中,沿着营造学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社,朱启钤、陶湘等人创立,成员有梁思成、林徽因等)的足迹,踏访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并拍下很多照片带到北大课堂上,引起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任课教师许振洲的关注。许老师提醒姚远:濒危的不是这些名胜古迹,而是历史名城里的那些寻常巷陌。
南京秦淮河沿岸的仿古建筑。

  仿佛是在印证许振洲的话。现实中,一场“旧城改造”的运动在全中国轰轰烈烈地上演。2000年,北京出台了危旧房改造五年计划,整片整片的老城胡同在推土机巨大的钢铲下轰然倒塌。“大概是在2001年的冬天,一片残阳之下,我看到从东直门到朝阳门两个城门之间,方圆几公里,一片废墟,只有几个文保建筑孤零零地残留下来,特别痛心与震惊。明明两年前去看的时候还很完整。”
  回到家乡,情况也令人堪忧。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南京的历史街区就因旧城改造而遭到严重破坏,剩下为数不多的明清街区,弥足珍贵。大四那年暑假,他拿着数码相机,在南京颜料坊开始了古城保护的第一次拍摄。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作者)
  姚远真正冲到“护城”一线是2006年的“南京保卫战”。
  那一年,南京市“建设新城南”城市改造项目启动,将秦淮区、白下区的门东、颜料坊、安品街、钓鱼台、船板巷5处秦淮河沿岸历史街区纳入“旧城改造”的范围,即将拆除。眼看着仅存的明清街区将被彻底清空,姚远坐不住了。他拿起笔,写下《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文中他写道:“秦淮老街的拆与留,关系着老南京的死与生。”“秦淮之于南京,正如什刹海之于北京,城岛之于巴黎,始终是南京最繁华的历史城区,可谓是南京的城市之源、城市之根、城市之魂。”“这已是老南京仅存的最后的一点种子。如果这些秦淮老街都在旧城改造中荡然无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也就名存实亡了。”他犀利地诘问:“600多年来,秦淮老街没有毁于清军入关、太平天国等历次内战,也没有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难道却要彻底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吗?”
  这封饱含深情的呼吁信,姚远发送给了300多位文物保护专家、政协委员、人大常委等,他希望他们能挺身而出,阻止拆毁老城。邮件寄出后的第二天早上8点多,姚远一打开手机,就接到了第一个回复电话。对方说:“我是谢辰生啊。”姚远一听,就知道南京有救了。
  那封呼吁信,最后得到了歷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两院院士吴良镛、建筑学家傅熹年、考古学泰斗宿白等16位前辈学人的联名响应,他们作为呼吁人,促成时任总理温家宝派人到南京调查。2008年,在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
  2010年,姚远获得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学会等几家单位评选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对他的评语这样写道:“一支笔,是他的武器;一份坚持,凝聚着他的毅力。曾经的高考状元,如今用行动保护城市灵魂,用努力传播文保理念,用执着维护城市的古朴。”
  由于城市太复杂了,所以你可以设计房子,但永远设计不了城市,而且也不应该去设计城市。——凯文·林奇(美国知名城市规划师)
  虽然有法规、文件、学者的呼吁,“拆旧仿古”依然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头戏。不要说历史街区,连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蒋介石在重庆的行营都遭到“保护性拆除”。据谢辰生的整理,2010年以来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十几个省份,共有40多个城市启动古城改扩建项目。
  姚远很庆幸自己早年没有转专业去学历史。“你会越来越感觉到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在书斋里而没有行动,真正的历史可能已在推土机下消失。我曾对一位历史学教授谈了我的看法:当我们研究北京寺庙和胡同的关系的时候,如果寺庙都没有了,胡同也没有了,讨论的基础也就消失了。”
  和谢辰生聊天时,谢老也跟姚远讲过类似的问题。当年,郑振铎叫谢辰生去做文物保护工作;谢说:“我可以做学术啊,比如跟你去中科院考古所做研究。”郑先生说:“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所以谢辰生做了一辈子文保工作。
  在姚远看来,保卫古城,政治学是必须要介入的。“古城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遭受的破坏,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这背后有文化因素,但只是小部分,更多是利益原因,背后有各种博弈、对利益的分配,这就涉及政治权威的选择、衡量和强制,要国家权力的约束,这都是政治学的问题。从更大的层面上说,是公众领域的问题。只有走出书斋,和政府打交道,你才能推动这些事情,同时才能知道我们的政府运作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他正在将这些政治学的思考,用学术论文的方式一一呈现。
  在姚远新出版的作品《城市的自觉》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序中评价他“显示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难得的不仅是情怀,更是行动。古建改变了姚远,姚远也在改变着他身处的城市。
其他文献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凯莉·图纳  人物简介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1984年5月22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2004年和哈佛室友扎克伯格等人共同创办脸谱网。2008年离开,成立办公软件公司阿萨纳(Asana)。2013年与凯莉·图纳结婚,两人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夫妇。  无论盖茨和巴菲特多有钱,有一样东西他们买不来,那就是青春。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小群人,他们只有二三十岁,却已经积累起一辈子都
加尔法德给孩子们讲黑洞,凭着超大的脑洞和幽默的语言传播科学  焦阳  1976年生,法国籍,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2000年—2006年师从霍金,从事有关黑洞信息悖论的研究,出版《极简宇宙史》等科普著作。  时势造英雄,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在中国的走红,就是如此。  当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一次次激荡起公众对宇宙的兴趣时,这位霍金弟子操着一口法国腔英语从上
韩国著名演员宋慧乔近日又登上各大媒体,但这次她不是在为新片做宣传,而是将41名网民告上法庭,称这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使其名誉受到极大毁坏。由来已久的有关韩国女艺人与财经及政界人士维持“赞助”关系的传闻,也因此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难以忍受恶意中伤”    据韩国检方和警方透露,宋慧乔近日向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提起诉讼,诉状中称:“这些网民从2008年9月到2011年12月期间,在门户网站留
在英国西南角一个名叫波斯克诺的渔村,有一座米纳克剧院,它高踞悬崖,面朝大海,上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作品。你以为它是大自然日雕月琢的杰作?不,它是一个叫伊娜的女人花了一生时光親手雕刻的结果。    少女伊娜一战后随母亲来到波斯克诺,发现了米纳克岬角和悬崖上的花园。她十分喜爱,立刻花100英镑买下它。一天,伊娜看了村子里的露天表演,意识到她的悬崖花园会是最完美的演出场所。接下来,她和朋友用花岗岩和泥土建
占地23万平方公里的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的西南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一汽)就坐落在园区内。这家老牌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如今仍是长春经济的中流砥柱。  今年两会期间,中纪委一则消息让这座汽车之城再次成为焦点:3月15日,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被“带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直到8月13日,中纪委正式宣布:徐建一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以
英国  英国一档电视节目异想天开,从全国海选了12只聪明的流浪狗,进行了10周高强度训练,想把它们培养成飞机驾驶员。训练员把它们带到摩天大楼顶端感受高度,带到泰晤士河的高速汽艇上感受速度,带到飞机上感受飞行的快意。适应了这些后,小狗们再学习控制飞行摇杆、观察飞行环境和理解训练员的意图。最终,它们竟然真的自己操控飞机升上蓝天,有模有样地完成了飞行计划,训练员则坐在驾驶舱内“护航”,奖励它们骨头和饼干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在小说《一生》的结尾,法国作家莫泊桑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人生。巧的是,在2017年的冬天,一则名为《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感恩节广告,让许多人在凛冽的北风中,感受到沁心暖意。  短片的主人公,像极了某时某刻狼狈不堪的我们。深夜寻短见的绝望姑娘,剐蹭豪车孤立无援的落寞老人,纷飞大雪里酩酊大醉的伤心女孩,挤不上电梯订单就要超时的外卖小哥……似乎每个人都
乌克兰危机依然在发酵,欧盟对俄制裁也没有解除,然而就在欧盟国家中,却有一位政治家不随大流,而是继续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他就是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乔。  5月初,菲乔参加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6月初,再次对俄进行工作访问。日前,他针对外界质疑他“亲俄”的批评反驳道:“当我看着世界地图时,看到的是四个方位,并不仅仅是西方。很多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如果制裁
信函创新为社会服务  李陕川(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业务局副总经理)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晋时期,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中以“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这样简洁的笔墨,写到了长城卒与家中妻子的书信往返。唐朝杜甫的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脍炙人口。“信”这个叫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正式出现。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就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僅仅10多年前,书信还是人
花朵除了让我们欣赏,还会有哪些用途?马来西亚艺术家李知薇以“花仙子”为主题,创造了一系列美丽的插画。画中人或是身着盛装晚礼服回眸,或是踮起脚尖舒展芭蕾舞姿,或是穿著及地长裙手执团扇私语。而画中人的漂亮衣饰都是用鲜花花瓣做成的。玫瑰、康乃馨、扶桑……各种各样的鲜花打造出不同的主题,美不胜收。李知薇说:“最开始我只是想用玫瑰花瓣为老祖母做一套书签,之后就开始了我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