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向度思考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东汉直至魏晋时期,书论虽多,但好坏杂糅,抑或将之前旧论重新复述一遍,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复杂的解释,最终导致繁者愈繁,而阙者仍阙。直至唐太宗时期,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安全稳定的“贞观之治”局面,这便为文化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孙过庭就是其中书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书的《书谱》历经千年而不朽,被后人盛赞为“书论双绝”。在《书谱》中,孙氏不仅详细阐述了书法史的渊源,更加生动形象地记述了自身书学经历,客观而具体地分析了书法中的创作规律,并对书法美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孙过庭 《书谱》 书法美学
  一、孙过庭及《书谱》概述
  (一)孙过庭著述的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明和对外政策开放、科学技术发展强大、文学兴旺、科举制度完善、政治清明的封建王朝。 唐代文学的兴盛使得文艺的审美观在这个时期重新开始建立。初唐时期诗人陈子昂、王通等人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和伦理教化,这不单单使得整个唐代的文学有了浓重的儒家思想色彩,同时也为书法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唐代迎来了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的又一高峰,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崇尚法度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们在书法创作中不但各有千秋,而且对书法理论也多有涉猎。
  另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唐太宗是一个书法大家,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甚为喜爱,除了推行科举以“书法取士”的選拔方式外,还差人不惜一切手段对散失于民间的“王书”进行搜集,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为搜寻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不惜令手下当特务去和尚辩才处进行盗窃。得手之后,竟将其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宋代苏东坡曾有诗感慨:“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也正是由于统治者对书法前所未有地喜好,让唐代的书法之花再一次绽放。
  (二)孙过庭及《书谱》介绍 孙过庭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家,同时也是当时的一个小小“芝麻官”,为“从八品”的“录事”。《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记载:“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得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隐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而有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人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a从对孙过庭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孙氏一生潦倒,命途多舛,是个不得志的士人。孙氏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被“无为”的道家思想所影响,并贯穿其书学的始终。除了少数书家论著中对孙过庭有记载,《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均没有记载,由于名不见经传,孙过庭的身世在书坛中争议较大。虽然孙过庭没能在正史中留下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其书作在书史中的光芒。其《书谱》虽短短三千七百余字,却受到众多书家的重视和研究:从南宋姜夔为了延续《书谱》的学术价值而作的《续书谱》,到清包世臣对其研究后所作的《自跋删拟书谱》,再到现当代启功《孙过庭书谱考》、马国权的《书谱译注》;无一不体现对孙过庭其人其书的敬重。《书谱》为纸本墨迹,草书,纵27.2厘米,横892.24厘米,共351行,每行8至12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中按孙过庭自己的记载,其成书时间为“垂拱三年”。“垂拱”是唐睿宗的年号,所以从成书时间来看,应为公元687年。从成书的篇幅来看,历代书家对其篇幅存在争议,但本文所探讨的并非书作本身的虚实之辨,而是以《书谱》所存墨迹,揭示其背后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内涵。
  二、《书谱》中的书法美学
  (一)对“意象”的思辨性 书法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书法活动中的一切关于书法创作主体与客体、表现内容与形式、审美心理和欣赏的关系。所以,凡是在书法活动中表现出的主体的精神、技法、形式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美学价值。在书法创作中,“线条”是书法创作的表现方式,由于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而古人的造字法也以“六书”的形式,更丰富了文字组合的形式与意趣。随着人们书写实用性的不断增加,书体开始由最初的甲骨文逐渐演变成现今的真、草、篆、隶、行五体,更加丰富了线条的组合形式。孙氏的《书谱》就是以今草为体创作,在文章中对书法“线条”的“意象”做了精妙的论述,指出了优秀的书法作品应有的“意象”:“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时也指出了“虚书实画”,即虽然也称为“书”,但本质上属于“画”,只是对简单物象的描摹,并不属于真正书法美学中的“意象”。孙氏《书谱》一方面对“线条”的“意象”进行归纳总结,做到通会其形、贯通其理;另一方面将当时出现的另外一些“类似书法”的“意象”区别开来;真正体现了孙氏对书法“意象”独特的思辨性,这与之前的书论对“意象”的琐碎描述相比是别具匠心的。这样的别具匠心无疑对后继的书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书中记录了颜真卿与怀素二人探讨书法的情形——“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b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对颜真卿和怀素谈论书法的记述,将自然世界中的峰、云、鸟、林、草、蛇种种“意象”与书法相联系,而这些自然物象几乎都可从《书谱》中寻到踪迹。
  (二)对书法的方法论框架构建 除了对具体物象的联系,孙氏又进一步提炼了其中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演变。邱振中认为:“书论中的大量形象的比喻和模拟,它们反映了人们在书法构成不断走向抽象化时内心的一种需要。” c《书谱》中另一个重要的美学价值就是初步构建了书法的方法论框架。用孙氏的话说就是:“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在以往的书论中会有些零散、单一的针对书法技法的论述,孙氏《书谱》将众多的关于书法技法的方法汇总并归纳在一起,可以说孙过庭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书学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揭示了先进而系统的创作原则和规律。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法”,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其中的客观规律性;离开了这些规律,便不是书法。孙氏在《书谱》中对书法各体的联系及书写格调进行了概括总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首先对真书和草书中的“点画”“使转”下了定义,将书体线条与情感相连,赋予书法中的“法”以人文精神;其次,揭示了书法诸体在书写时应展现出的审美内涵,那就是书写不同的书体,应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篆书书写给人的感觉是婉转而流畅的;隶书应用笔精到而结字茂密;今草书作品能给人奔放而顺畅的感觉;章草书务必追求法度而不失简捷。
  除了对各个书体特点的把握,孙氏还结合自身经验创造性地揭示了书法创作条件的利弊规律。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即指创作出的书法作品应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于是,针对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孙氏在《书谱》中针对性地提出了独到而具有思辨性的“五乖五合”理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合”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合、合口也。从亼、从口。”本义为聚合、合拢,此处主要是指符合之意。“乖”字籀文写为“ ”,左边是人字,右边的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苽”,表示单独、静挂在藤蔓上的果实。本义表示像闷瓜一样孤僻、不合群,在此译为“不合”之意。通过“五乖五合”之说,能看出孙氏对书法创作心理状态以及创作环境准备都做了详尽的思考和分析,哪些条件有利于书法的创作,哪些条件是不利于书法创作的,这在以往的书论中从未有涉及或者辩证式地出现过。
  书法创作离不开对毛笔的执法和运用,在执笔与运笔的问题上,《书谱》中指出:“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制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这里解释了书法中的“执笔”“使转”及“用法”。执笔对于大多数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是第一难关,难在手指与毛笔笔杆的关系把握上:如执笔位置的高低、笔杆露出的长短。“使转”指的便是书写中毛笔的使用和笔画的转折方法。中侧锋用笔,便是对毛笔使用方法的表述;转折是方折还是圆转即转折方法;“用法”强调的是笔画的应用方法即指结字。“点画向背”便是指笔画与笔画组合时的审美特点。通过对笔法的描述,系统描述了书法书写从笔画的落笔书写开始至书写结束的完整过程。
  三、结语
  《书谱》作为历代书家学书的必备篇目,它的书法美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是客观存在,这离不开先贤的智慧指引,文中孙氏所说:“缄秘之旨,余无取焉。”试想,如若先贤将“书之妙道”缄藏起来,则古法早已不存。孫过庭的《书谱》不但用精气神展现了书法艺术,也用真善美感染着书法世界的每一个人,只有以古为师,方能借鉴创造,使书艺与日月共存,久传不衰。
  a 〔唐〕陈子昂:《陈伯玉集·后集》,转引自张弩:《孙过庭生卒年考辨》,《书法研究》1988年第6期,第8页。
  b 〔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383页。
  c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62页。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2]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启功.孙过庭《书谱》考[A].启功丛稿·论文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张弩:孙过庭生卒年考辨[J].书法研究,1988(6).
  作 者: 刘超,山西师大临汾学院讲师。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我们总是抱怨说:“时间怎么那么快啊,我还没来得及……”我们总是在别人的快节奏下去追赶他们的脚步,我们总是在匆匆的时光中疾行……可是,你们是否会忘记曾经在慢节奏生活中的快乐吗?  幼时的我,几乎都在乡下的奶奶家度过。乡下的山林清脆欲滴,扑面而来的清风裹挟着泥土野花的芬芳,我最喜欢雨后的山林,撑一把彩虹伞,迈着轻快明媚的脚步走进林中,泥土喝饱了雨水,一脚踩下去,发出滋滋的声音,雨靴上便沾满了湿润润的泥
摘要:《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道德主题研究》这本书站在道德主题的高度引领读者走近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家庭小说的兴起是历史必然,读者用21世纪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作品叉会悟出不一样的道理。尽管时间已经横跨两个世纪,读者依然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对家庭、国家的诚挚信念,从而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家庭小说 道德 相守  吾师卢敏教授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多年,《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
【摘要】高中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结合目前高中思想课的教学情况,教学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依旧需要进一步改进,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如何把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结合起来,鼓舞学生不断前行和进步,需要思政教师高度关注。  【关键词】高中教学;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 要: 工匠精神培育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必要探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工匠培育的有效策略。从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室四个方面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华
摘 要:日法农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中黑人的“主体”分析,揭示他们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以及其所导致的身份迷失问题,并将法农对黑人解除自身生存困境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弗朗兹·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后殖民主义  法农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加勒比海中的马提尼克岛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便可以进入了法国公立学校读书。法农在学
摘 要:《阴谋与爱情》是席勒在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部市民悲剧剧作。剧本将宫廷政治阴谋与爱情悲剧进行有机联系,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宰相之子斐迪南的爱情气质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不谋而合,这样的酒神式爱情的最终走向体现出席勒的悲剧观及个人政治美学。  关键词:《阴谋与爱情》 酒神式爱情 席勒 悲剧观 政治美学  恩格斯曾说,这个剧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
摘 要: 经典文学作品的图像改编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在连环画改编视域下解读著名作家陈忠实各个创作时期的文学作品,阐释他的小说及其改编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内涵,探索绘画在主题建构与艺术表达中的意义,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当代文学和连环画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及其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陈忠实 小说 连环画改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有一批作品相继被改编成连环画并且斩
摘 要: “一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沦为了科技的“奴隶”。归属感的丧失,让人们试图以客观、冷静的局外人视角看这个社会,形成“异化”。存在是荒诞的,人可以按照选择去热爱生活;人在世界上又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被世界抛弃。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以“荒诞对付荒诞”的叙事笔锋,揭示了人性的抉择——做自己。  关键词:《局外人》 加缪 人性的冷暖 异化 理智和情感  《局外人》是法国加
摘 要:“70”后女作家映川以智性思考跨越物欲时代“身体写作”的陷阱,自觉关怀女性生存立场,探寻个体精神异变,追求两性和谐发展,以迥异于商业化欲望化的独特书写,开辟了消费语境下女性写作的新天地。  关键词:消费语境 女性写作 兩性关系 异化  在“70”后女作家群中,与消费时代一同生长的杨映川走出了一条暴晒欲望与直书理性的别样之路。她的小说没有如卫慧们一般纵情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与估价身体的狂欢,成为
摘 要:《诗经》 中的孝行诗体现了先民对于“孝”最本真的理解,后世因为皇权服务,逐渐对诗歌本义进行歪解。故文章首先从两部分对《诗经》 中的孝行诗进行整体观照,其次对孝行诗含义的异化进行评判,从情感角度再解诗歌。  关键词:孝 《诗经》 孝行诗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回答孟懿子关于“孝”的问题,认为“孝”就是“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a。认为只要在生前,身后无违于礼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