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播音员的播音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因此,在播音过程中,播音员要以稿件为依据,从形象感和逻辑感两方面用心体会,准确地传情达意,提高节目的感染力。
【关键词】播音员 播音创作 形象感 逻辑感
对播音员来说,稿件的文字内容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感受分为形象感和逻辑感。没有逻辑感,就不能抓住稿件的“起、承、转、合”变化;没有形象感,就不能赋予稿件丰富的色彩,就不会产生生动的形象。因此,播音员只有将感受融化到播音创作中,才能使我们的有声语言充满活力。现谈谈在播音实践中如何表达各种感受。
一、形象感
播音员对稿件的感受,首先来源于稿件文字的形象性,它是播音员表达思想感情,感染受众的先决条件。播音员通过稿件的文字语言,可以形象地“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各种事物。
1、视觉
从稿件的文字语言中“看到”所描写的人、事、物。这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想象,也叫内心视像。视觉感受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字“目击其物”,用视觉来诱发自己内心更深层次的感受。
例1:听到批评,他的脸一下子拉长了。
“看到”脸拉长了,感受到他内心沮丧感、泄气感。
例2:丹麦的天空是那么蓝,一种透明的蔚蓝,安然的气势笼罩优雅的街道,树丛后的住宅窗户上反射大海的光芒,蔚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洋在这里亲密地契合。
“看到”天空的蔚蓝以及窗户反射的光芒,眼前“浮现”出美景,使我们产生愉悦感、陶醉感。
2、听觉
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声音,刺激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这种间接刺激,引起了我们的听觉想象。
例1: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交响乐……
“听到”呼啸、笛音、叮铃合奏的交响乐,可以想象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景。
例2: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
“听到”叮当的铃声,想象得出那样幽雅、旖旎的美景。
3、嗅觉
稿件中关于气息的描写,也会形成间接刺激,形成感受。通过调动我们的嗅觉器官,帮助我们加强体验,在想象中辨别各种各样的气味。
例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闻到”泥土、青草味儿和花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调整呼吸,尽情获取这样的气味,进而产生欢快、愉悦的感觉。
例2:正烧着,忽然锅里冒起了黄色的糊泡,泡破后带出一股白色的浓烟,并带着一种刺鼻的糊味儿。我慌了,立刻用水把火浇灭。
“闻到”刺鼻的糊味儿,我们忍不住掩鼻促息,产生急促感。
4、味觉
稿件中经常会出现对食物滋味的描写,酸、甜、苦、辣、咸……我们应该主动接受这些刺激,产生味觉感受。
例1:他把一颗青杏放到嘴里,刚一咬下去,顿时像被扎痛了似的扭歪了脸,紧紧闭上了眼,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尝到”青杏,酸味儿使我们立刻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感。
例2:每逢秋天,那满树的大枣,喜人、馋人,那枣一头尖尖的,皮薄而肉厚,一咬又脆又甜。
又脆又甜的大枣,让我们产生垂涎欲滴的感觉。
5、触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触体验,稿件中文字表达的冷暖、软硬、轻重等感觉,会引起我们的触觉想象,产生相应的感觉。
例1:剧烈的疼痛使巴尼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联想疼痛的程度(眼前一片漆黑),产生痛感。
例2:当温热的肉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它的感觉并不是冷,恰恰相反,倒像被火燎一下,或是感到一把烧热的刀子在全身狠狠一刮。
强烈冰冷刺激,使人瞬间产生激烈的反应,或是触感的错乱。
6、运动感
播音员可从稿件中描绘的物体运动中通过想像产生切身的感受。
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想象钻,坐着,躺着……产生的欢快和运动感。
例2: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大声“啊!”地叫了起来。
“望”,以及意外地大声“叫”产生了的强烈动感。
7、时间、空间感
时间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延续和顺序排列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组合。在空间想象中,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对稿件描绘的空间认识程度和对空间的感受程度。
例1: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飞扬着土气。
回忆自己刚入学时的情形,感受到自己的单纯。
例2: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幻想将来所发生的,空间想象充满期盼和兴奋。
需要说明的是,播音员的形象感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它们在作品中综合表现出来。播音员要多体会各种感受,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引发情感。
二、逻辑感
好的稿件逻辑严密,如行云流水。稿件中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的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稿件的逻辑链条。播音员的逻辑感体现在语言的准确和语言链条的清晰等方面,包括主次、并列、递进、总括、转折、对比等。
1、并列感
稿件中,层次、段落、语句、词组等经常呈并列状态,并列状态只有前后之分而无主次之分。只有感受到了,才能在有声语言中表现出来。
例1: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
几个“为……而活”是并列句,无主次之分,却有繁乱之感。
例2: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万里江山正是由山川、河流……种种不同的景物构成,所有的景物都是同样的美好。
2、递进
递进关系在语言链条中大量存在,它可使内容及情感更进一层。
递进感的关键是“进”,我们要在有声语言中把它展现出来。
例1: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从“挽留”到“送别”,情感中已经有些遗憾了,再到“甚至没有问归期”,情感上又凭添了几分感慨。
例2: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对“太阳、云……”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描写到“我自己”,由衷的赞美之情步步升华。
3、转折
稿件中出现事件、人物或观点的转向时,播音员也应在思维和表达中有转折感。
例1:在周围人的眼中,20多岁的她性格温和、善良乖巧,象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而现在,她却终日躺在病床上,用胃管进食延续着她的生命。
这是一种由美好到痛苦的感觉转换。
例2:她讲话的声音虽然很轻,但却字字清晰,让他感到一股彻骨的冷!
声音的“轻”本应与“温柔”连成一体,但却与“入骨”的冰冷联系在一起。
4、对比
稿件中常出现内容上的对比,播音员同样要表达出对比感。
例1: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
通过“妈”和“爹”对待“我”不同态度的对比,使人感受到了“我”对“爹”的责备和怨气。
例2:别人在这儿找不到金子后便远远地离开,而我的“金子”是在这块土地里,只有诚实的人用勤劳才能采集到。
人们来到同一个地方,遇到困难,别人知难而退,“我”却与别人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5、总括
总括是指稿件中的段落或语句有引领或总结作用。播音员也要在表达中将其突出出来。
例如:绿化带作为公共设施,为市民服务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片面地强调绿化,其结果就会是视觉效果看得见,潜在的安全风险看不见。事故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看不见”的危险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改进。
这是针对公路绿化带植物长得过高、过密,影响行人和司机视线的报道,结尾处的总结,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报道的主题,应予以突出。
形象感和逻辑感是从稿件的具体内容中产生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具体感受。只有具体感受不行,还必须把它综合为整体感受,才能将稿件表达得更为生动。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同播音员的素养、经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挥,提高节目对观众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合肥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播音员 播音创作 形象感 逻辑感
对播音员来说,稿件的文字内容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感受分为形象感和逻辑感。没有逻辑感,就不能抓住稿件的“起、承、转、合”变化;没有形象感,就不能赋予稿件丰富的色彩,就不会产生生动的形象。因此,播音员只有将感受融化到播音创作中,才能使我们的有声语言充满活力。现谈谈在播音实践中如何表达各种感受。
一、形象感
播音员对稿件的感受,首先来源于稿件文字的形象性,它是播音员表达思想感情,感染受众的先决条件。播音员通过稿件的文字语言,可以形象地“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各种事物。
1、视觉
从稿件的文字语言中“看到”所描写的人、事、物。这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想象,也叫内心视像。视觉感受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字“目击其物”,用视觉来诱发自己内心更深层次的感受。
例1:听到批评,他的脸一下子拉长了。
“看到”脸拉长了,感受到他内心沮丧感、泄气感。
例2:丹麦的天空是那么蓝,一种透明的蔚蓝,安然的气势笼罩优雅的街道,树丛后的住宅窗户上反射大海的光芒,蔚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洋在这里亲密地契合。
“看到”天空的蔚蓝以及窗户反射的光芒,眼前“浮现”出美景,使我们产生愉悦感、陶醉感。
2、听觉
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声音,刺激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这种间接刺激,引起了我们的听觉想象。
例1: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自行车的叮铃,合奏着交响乐……
“听到”呼啸、笛音、叮铃合奏的交响乐,可以想象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景。
例2: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
“听到”叮当的铃声,想象得出那样幽雅、旖旎的美景。
3、嗅觉
稿件中关于气息的描写,也会形成间接刺激,形成感受。通过调动我们的嗅觉器官,帮助我们加强体验,在想象中辨别各种各样的气味。
例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闻到”泥土、青草味儿和花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调整呼吸,尽情获取这样的气味,进而产生欢快、愉悦的感觉。
例2:正烧着,忽然锅里冒起了黄色的糊泡,泡破后带出一股白色的浓烟,并带着一种刺鼻的糊味儿。我慌了,立刻用水把火浇灭。
“闻到”刺鼻的糊味儿,我们忍不住掩鼻促息,产生急促感。
4、味觉
稿件中经常会出现对食物滋味的描写,酸、甜、苦、辣、咸……我们应该主动接受这些刺激,产生味觉感受。
例1:他把一颗青杏放到嘴里,刚一咬下去,顿时像被扎痛了似的扭歪了脸,紧紧闭上了眼,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尝到”青杏,酸味儿使我们立刻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感。
例2:每逢秋天,那满树的大枣,喜人、馋人,那枣一头尖尖的,皮薄而肉厚,一咬又脆又甜。
又脆又甜的大枣,让我们产生垂涎欲滴的感觉。
5、触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触体验,稿件中文字表达的冷暖、软硬、轻重等感觉,会引起我们的触觉想象,产生相应的感觉。
例1:剧烈的疼痛使巴尼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联想疼痛的程度(眼前一片漆黑),产生痛感。
例2:当温热的肉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它的感觉并不是冷,恰恰相反,倒像被火燎一下,或是感到一把烧热的刀子在全身狠狠一刮。
强烈冰冷刺激,使人瞬间产生激烈的反应,或是触感的错乱。
6、运动感
播音员可从稿件中描绘的物体运动中通过想像产生切身的感受。
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想象钻,坐着,躺着……产生的欢快和运动感。
例2: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大声“啊!”地叫了起来。
“望”,以及意外地大声“叫”产生了的强烈动感。
7、时间、空间感
时间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延续和顺序排列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组合。在空间想象中,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对稿件描绘的空间认识程度和对空间的感受程度。
例1: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飞扬着土气。
回忆自己刚入学时的情形,感受到自己的单纯。
例2: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幻想将来所发生的,空间想象充满期盼和兴奋。
需要说明的是,播音员的形象感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它们在作品中综合表现出来。播音员要多体会各种感受,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引发情感。
二、逻辑感
好的稿件逻辑严密,如行云流水。稿件中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的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稿件的逻辑链条。播音员的逻辑感体现在语言的准确和语言链条的清晰等方面,包括主次、并列、递进、总括、转折、对比等。
1、并列感
稿件中,层次、段落、语句、词组等经常呈并列状态,并列状态只有前后之分而无主次之分。只有感受到了,才能在有声语言中表现出来。
例1: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
几个“为……而活”是并列句,无主次之分,却有繁乱之感。
例2: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万里江山正是由山川、河流……种种不同的景物构成,所有的景物都是同样的美好。
2、递进
递进关系在语言链条中大量存在,它可使内容及情感更进一层。
递进感的关键是“进”,我们要在有声语言中把它展现出来。
例1: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从“挽留”到“送别”,情感中已经有些遗憾了,再到“甚至没有问归期”,情感上又凭添了几分感慨。
例2: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对“太阳、云……”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描写到“我自己”,由衷的赞美之情步步升华。
3、转折
稿件中出现事件、人物或观点的转向时,播音员也应在思维和表达中有转折感。
例1:在周围人的眼中,20多岁的她性格温和、善良乖巧,象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而现在,她却终日躺在病床上,用胃管进食延续着她的生命。
这是一种由美好到痛苦的感觉转换。
例2:她讲话的声音虽然很轻,但却字字清晰,让他感到一股彻骨的冷!
声音的“轻”本应与“温柔”连成一体,但却与“入骨”的冰冷联系在一起。
4、对比
稿件中常出现内容上的对比,播音员同样要表达出对比感。
例1: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
通过“妈”和“爹”对待“我”不同态度的对比,使人感受到了“我”对“爹”的责备和怨气。
例2:别人在这儿找不到金子后便远远地离开,而我的“金子”是在这块土地里,只有诚实的人用勤劳才能采集到。
人们来到同一个地方,遇到困难,别人知难而退,“我”却与别人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5、总括
总括是指稿件中的段落或语句有引领或总结作用。播音员也要在表达中将其突出出来。
例如:绿化带作为公共设施,为市民服务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片面地强调绿化,其结果就会是视觉效果看得见,潜在的安全风险看不见。事故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看不见”的危险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改进。
这是针对公路绿化带植物长得过高、过密,影响行人和司机视线的报道,结尾处的总结,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报道的主题,应予以突出。
形象感和逻辑感是从稿件的具体内容中产生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具体感受。只有具体感受不行,还必须把它综合为整体感受,才能将稿件表达得更为生动。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同播音员的素养、经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挥,提高节目对观众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合肥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