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服务转型:做信息经济领导者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n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纯的PC制造已经不再是“香饽饽”,惠普也开始转型,不仅将分拆信息产品集团,甚至连平板电脑也不做了,云计算时代的高端软件服务是其新目标。“信息经济领导者”这一并不清晰的定位能否指引惠普顺利走入后PC时代?
  
  8月18日,惠普亮出了它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公司净收益达到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每股净收益则为0.93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同时公布的还有惠普加速战略转型的更多细节,这其中就包括“全部或部分分拆”其PSG业务(Personal System Group)——惠普的信息产品集团。
  PSG业务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工作站和手机等产品,这可是惠普的当家产品。2010年PSG业务为惠普贡献了约1/3的收益,而根据Gartner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报告,惠普依然以1488万台的出货量和17.5%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PC行业的领导者,竟也沦落到要被分拆的境地?
  
  单纯的PC制造不再是“香饽饽”
  
  据2010年财报,惠普全年收益达到126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虽然PSG占惠普的收益比重约为1/3,而其为惠普贡献的利润却只占到13%,运营利润率也仅为5.9%,这样的配比不均是导致惠普分拆PSG业务的重要原因。
  从惠普内部六大业务集团对比来看,无论是利润贡献度还是业务成长性都远远落在了其他几个集团之后。2011年第三季度,惠普服务集团(Service)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4%,而运营利润率却达到13.5%;同期,软件集团(Software)的营收增长为20%,运营利润更是高达19.4%,其他业务集团的业务增长和运营利润率也都高于PSG。
  最让投资者恼火的是,即使其他几个业务集团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惠普还是下调了全年每股收益(EPS),这已经是CEO李艾科上任以来第三次下调财务预期。这样一来,PSG和它在惠普内部垫底的5.9%运营利润率就成了被分拆的最好理由。
  除了资本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全球PC行业价值链的变化也是惠普决定分拆PSG业务部门的重要原因。随着PC行业技术门槛的降低、行业内的不断并购整合以及亚洲IT制造力量的逐渐壮大,PC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同时使得平均利润率不断下滑。即使是在全球采用直销模式的戴尔电脑,其利润率也只有8.8%。正如微笑曲线所诠释的,在当前全球竞争的条件下,IT行业的产业价值利润更加向两端集中——前端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后端的品牌与服务,显然,惠普正在努力逃离低利润的产业价值链区域。
  
  WebOS平板电脑也不做了
  
  基于WebOS的平板电脑和手机也被宣布停止运营。这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决策,因为惠普2010年4月才从与5家竞争对手的竞价中胜出,并最终以12亿美元的价格从Palm手中接过了WebOS的大旗。2011年2月,惠普发布了其基于WebOS的平板产品TouchPad,7月1日TouchPad在美国市场率先开售,可短短50天之后TouchPad就被喊停。就在几个月前,WebOS还被看成是打通惠普诸多硬件产品的桥梁,还是惠普诸多高管在公开场合必念的经。
  惠普的解释是WebOS未能达成公司内部的里程碑和财务目标,而CEO李艾科则表示,“解决WebOS设备的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那样还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这难道真是惠普放弃WebOS的真正原因吗?
  其实,惠普绝对不是心疼钱的主,iPad和众多基于Android(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才是惠普真正的担忧所在,对平板电脑市场严峻的竞争局势的预判才是惠普决定提前退出的根本原因。自2007年以来,苹果凭借一套封闭的iOS产业生态系统,用4款手机和4年时间掀翻了称霸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多年的诺基亚,其颠覆产业格局的实力让全球所有手机厂商羡慕嫉妒恨。而当基于iO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iPad推出时,不仅仅是PC行业的领导者惠普,全球大大小小的PC厂商都感到了压力。面对早已绝尘而去的iPad,以及虎视眈眈的安卓平板电脑和Windows平板电脑,惠普清醒地意识到WebOS还未上场便已经被提前淘汰了,因为根据用户的反馈,TouchPad的用户体验还不及已经被苹果淘汰的iPad一代。
  退一步看,即使TouchPad的终端设备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它也很难与iPad及其同类展开竞争。因为在应用与服务层面,它没有丝毫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iPad和安卓平板电脑是以应用和服务来拉动终端设备的销售,至少在短期内,TouchPad将延续惠普传统的硬件销售模式。或许,我们可以认为WebOS平板电脑刚刚起步,还有时间补上应用这一课,但显然惠普已经意识到,它不仅缺乏经营开发者社区的经验,在“忽悠”开发者这一技能上,也远不是苹果、谷歌和微软的对手。TouchPad的境遇就像是卡扎菲政权的命运,其实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胜负早已成定局,卡扎菲选择了抵抗到底来来维护其政治理想,而惠普选择了尽早退出这场平板电脑的是非之争来换取在云计算时代更长远的商业利益。
  或许李艾科是真的不想出售惠普的PC业务,但PSG的低运营利润和逐渐下滑的业务趋势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拖累了惠普的股价。面对PC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李艾科对PSG业务的下滑亦无回天之力。一方面,董事会要求他为PSG业务部门另谋出路;另一方面,来自华尔街的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收回他此前一再的公开表态——“绝对不会出售PC业务”。因为,华尔街的分析师不仅仅关注市场份额,他们更关注权益资本回报率,更懂得计算投资的机会成本。在他们看来,PSG每年超过300亿的营收却只有6%左右的利润率已经是不划算的买卖,这些钱更应该投入到代表着惠普未来的云计算等相关领域。
  因此,从惠普内部和PC与平板电脑行业的发展趋势两方面来看,是该撤退的时候了。
  
  拆分是一个大工程
  
  拆分PSG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因为即便是只有6%的运营利润率,它每年也能够给惠普带来约20亿美元的利润,这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对以PC起家的惠普公司而言,更是壮士断腕的举措。但在追求最高投资回报的华尔街分析师和投资者眼中,PC行业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渐消逝,为云计算时代进行布局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拆分宜早不宜迟。
  惠普分拆PSG的决定虽然很突然,但行动却很迅速。根据惠普内部计划,它将在12~18个月内完成对PSG业务部门的分拆,并安排了大约10亿美元的费用用于重组和支付相关费用。但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分拆和出售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短期来看,即使惠普在未来一年半内顺利完成了PSG的分拆,也很可能没有IBM当年的运气,只有在继续独立运营中等候又一个情投意合的“联想”出现。2011年PSG的预计收入约320亿美元,业内对它的估价在160亿到200亿美元之间。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惠普依然是全球PC出货量、营收规模和利润份额的“三料冠军”,因此分拆后的惠普PSG业务部门将成为全球PC行业的领导者。如此大的规模,不是一般公司想买就能买的。三星电子CEO崔志成已经公开表示,惠普的PC业务与三星的自由PC业务极度不匹配且缺乏协同优势,因此对此不感兴趣。而联想刚刚收购了NEC,戴尔的直销模式与惠普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他厂商纵然有想法也不一定有如此的资金实力。
  但无论怎样,划清了与PC的关系,惠普就能够更轻松地在云计算时代与新的竞争对手IBM、SAP和甲骨文等国际巨头角逐。
  
  战略转型:从硬件导向到服务营销
  
  惠普公布的战略转型计划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引领惠普进入更高价值和更高利润增长的业务领域:聚焦企业、商务和政府客户市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
  战略转型必须伴随着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和形成,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战略转型对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起企业并购。实际上,在撇清与PC行业的关系之前,惠普已经以103亿美金将英国公司Autonomy收入麾下,这是惠普全面转向服务营销的又一枚重要棋子。Autonomy成立于1996年,是企业基础架构软件领域的领导厂商,长于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和云计算。在过去5年中,Autonomy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5%,显示了强劲的增长预期,而Autonomy的25000家客户中不乏美国在线、波音、花旗、可口可乐等大企业。虽然外界认为收购价格偏高,但Autonomy在软件方面的能力和客户群确实为惠普向商业智能方向转型增加了砝码。惠普也希望通过收购Autonomy的关键资产,增强自身在业务分析软件领域的竞争力,从而与IBM和SAP等对手抗衡。
  正如CEO李艾科在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分拆PSG业务和收购Autonomy将“加速”惠普从硬件设备厂商向IT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步伐。与IBM通过不断并购来构建自身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做法类似,在最近5年中,惠普已经先后并购了15家软件公司。在2009年收购了Palm的WebOS之后,惠普又连续收购了存储及云计算公司3Par,数据分析公司Vertica以及上面提到的分析软件公司Autonomy。
  惠普分拆PSG这一重量级业务部门意味着公司的产品比以前更“软”了。相应地,这种转变也要求惠普跟传统的硬件销售模式彻底说拜拜,进而向以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服务营销转型。惠普的软件、服务和企业解决方案等业务集团在服务营销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在PSG被分拆出去之后,它们将成为惠普的绝对主角,而以服务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也将自然而然地成为主导。因为在惠普看来,软件是个“杠杆”,能帮助它售出更多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惠普人士表示,“我们算过账,1元钱的软件收入可以带来8元钱的总收入,因此我们现在把软件置于TSG(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的最上层”。
  惠普转型的速度加快了,义无反顾地追赶着早已完成转型的IBM,但竞争对手IBM已经早早地划了地盘占了山头,迟到的惠普究竟是要抢夺竞争对手的地盘还是开拓自己的市场呢?
  实际上,从惠普目前能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与IBM和SAP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IBM自2005年以来花费14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20家提供各类“业务分析”服务的公司,最终形成了如今的IBM。在业务聚焦企业、政府等IT解决方案和服务之后,IBM不断引领行业潮流,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现如今又用“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重新武装了其商业智能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给IBM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也在全球企业和政府客户的心智中占领了有利地形。
  对IBM公司的战略定位,咨询公司Forrester Research CEO乔治·克罗尼(George Colony)这样描述:“IBM不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利用技术解决商业问题的公司。”而另一竞争对手SAP则将自己定位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对惠普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尽快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 一个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
  
  新的战略定位:信息经济的领导者
  
  在卡莉·菲奥莉娜和马克·赫德主政的年代,惠普在全球PC市场叱咤风云,因此被打上深深的硬件设备厂商的烙印。现如今,IT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价值链的重构迫使惠普将PSG业务部门甩出惠普体系之外。在对软件类公司的陆续并购中,惠普作为一家软件服务企业的形象不断增强,而传统的硬件设备厂商的色彩将逐渐淡化。从PC行业头把交椅上走下来后,惠普又将如何定位自己呢?CEO李艾科最新给出的答案是:做信息经济的领导者。
  严格地说,“信息经济的领导者”更像是一个企业愿景,它描述了惠普的努力方向和惠普未来的发展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李艾科及其管理团队似乎还未能给惠普寻觅一个有竞争机会的战略定位,特别是区别于IBM、SAP等竞争对手,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定位。这也难怪,李艾科在业务改革上虽然表现激进,但在组织变革上却相对妥协。2011年6月,李艾科对惠普高层进行了重组但依然保留了惠普原来各自为政的三大部门架构。在惠普内部业务还未理顺的前提下,企业合力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在这样的企业背景下,即使有了战略定位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虽然内部变革不能急于求成,但对寄希望于通过并购和重组来重新获得在云计算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惠普来说,这却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如果不能解决并购后的资源整合问题,就算顺利甩掉了PSG业务部门这个包袱,惠普的服务竞争力也不能形成。面对已经开足马力的IBM和SAP等竞争对手,惠普成长的机会和希望又在哪里呢?
  
  惠普的后PC时代
  
  与IBM分拆thinkpad个人电脑业务相比,惠普分拆PC业务晚了6年;而接手惠普PC业务的“贵人”也未必能像接手thinkpad的联想那样及时出现,因为PC行业已经远不如6年前那样具有吸引力了。作为一个PC硬件厂商,独立后的PSG可能没有摩托罗拉那样幸运——手中掌握着让谷歌垂涎的专利,也可能没有thinkpad那样的时机和运气,因此,惠普PC的巅峰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拆分后的PSG或将面临坎坷。然而,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惠普正在诞生。
  对CEO李艾科而言,他在风口浪尖掌管了惠普11个月,虽然惠普的股价不断下跌,但他也着手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酝酿并发动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科技公司的战略转型。可惜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带领惠普向他所描述的信息经济领导者这一宏伟目标进军了。或许他连续三次下调财务预期和高价收购Autonomy的行为已经严重激怒了董事会和投资者,9月23日,李艾科成为惠普历史上第三个被解雇的CEO,接替他的是前eBay 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虽然梅格·惠特曼的使命是带领惠普在华尔街的K线图调头向上,这位拥有10亿美元身价的CEO能否帮助惠普迅速站稳脚跟、实现投资者的愿望还很难预测,但李艾科的铺垫和财务业绩给了她一个相对有利的起点。
  换帅的阵痛是暂时的,来自投资者的压力也不是梅格·惠特曼最担心的,能否整合惠普的优势资源,制定一个合适的战略定位,从而更好地在云计算时代更主动地与IBM、SAP等竞争对手抗衡才是新CEO面临的真正挑战。
  
  (编辑:马可2008_make@163.com)
  
  面对早已绝尘而去的iPad,以及虎视眈眈的安卓平板电脑和Windows平板电脑,惠普清醒地意识到:WebOS还未上场便已经被提前淘汰了。
  惠普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算过账,1元钱的软件收入可以带来8元钱的总收入,因此我们现在把软件置于TSG(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的最上层。”
  严格地说,“信息经济的领导者”更像是一个企业愿景,惠普似乎还没有寻觅到一个区别于IBM、SAP等竞争对手,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定位。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伴随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越来越关注营销职能,加大各自的营销投入。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营销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过度营销。因此,很多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过度营销会耗费企业大量的营销成本,降低企业的赢利能力;过度营销会增加产品价格或降低产品品质
期刊
在多样化的服务差异化策略背后,服务文化是根本,也是服务差异化的核心手段。如何借助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打造有竞争力的服务文化?    抛开多样的服务差异化策略,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的内在驱动力终究来自于服务文化。然而,无论是文化的运用,还是服务的内涵,业界都存在许多疑惑和误区。文化看似抽象且难以琢磨,实则不然,只要企业紧扣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文化的核心要素,明确这些要素的内涵,然
期刊
互动性和精准性使SNS平台的商业价值迅速膨胀, SNS平台不仅能承担品牌的互动传播,同时也是品牌企业新产品推广的利器。其本质是什么?企业如何利用SNS互动模式进行品牌传播和新品推广?    据DCCI数据,2011年SNS网站的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增速超过200%,2012年市场规模有望翻倍,超过20亿元。而且未来几年,SNS广告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到2015年其广告规模将达到144亿元。调查
期刊
新消费环境的到来使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特征,在“顾客是上帝”这句箴言下,企业走上了服务制胜的征途。服务转型能否帮助企业攻“市”?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力又该如何创造价值?    服务之“石”,可以攻“市”    市场信息万变,把握新消费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开启。《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已步入搜索引擎时代,截至2011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使
期刊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是众所周知。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也早已为之洛阳纸贵,几乎尽人皆知。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和方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人们如何见仁见智,产品差异化及服务差异化都是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核心,是企业生存竞争的根本。  基于企业竞争,差异化有着独特的战略价值。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低成本
期刊
高建华专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贤人指路。当业内人士很难跳出既有的小框框,进行颠覆性、破坏性的创新时,借助外力或许能帮助企业破局。    在民营企业里,老板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因为在普通人心目中,决定企业胜负的是关系、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其实不然,在中国这样一个从小农意识直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摸着石头过河”,喜
期刊
谢祖墀专栏  面对低层级市场的井喷机遇,各家电企业纷纷渠道下移,而对区域市场的了解、零售商关系的积累,成为家电制造企业渗透低层级市场的关键点。    中国政府的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的引导显著拉动了家电产品的销售。在巩固一、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众多家电制造企业积极着手开拓三、四级及农村市场。  目前,在中国家电业市场上有四类主要渠道下沉及创新模式:第一类,自建渠道,为了加强自身对渠道的掌控力度,某些
期刊
甘绮翠专栏  面对中国经济环境的波动和日益复杂,中国企业的营销变革不能是“小步慢走”的改进之举,而应当是思想理念的“巅覆式”创新,是营销模式的“跨越式”变革。      国内外多种变革力量的冲击,相互推动导致中国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变化多端。首席营销官(CMO)如何应对这种市场波动和复杂性?2011年,IBM组织了首次全球首席营销官调研,结果显示,CMO普遍没有准备好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环境。
期刊
赵强专栏  在市场过度细分的时代,差异化的小刀切割不再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尖刀理论强调找准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聚焦资源,主打一个明星产品,使企业突围制胜。      随着营销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营销环境日益成熟,众多企业借助营销这把利器打造自身品牌,将产品以更新特的角度展现给消费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信息网络不断完善,消费者面临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品牌选择,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需求类
期刊
编者按:  产品是企业之根,是营销之本。从企业与市场的交界面来看,企业的任何差异化战略都需要通过特定的产品体现。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的战略就无法落到实处,企业竞争也必将受阻。从当前中国市场的实际出发,企业的首要目标在于创造产品差异化。在低成本战略越来越难以实施,细分化战略越来越不奏效的当今,企业的所有竞争,终将体现为以差异化为特征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差异化”绝不是老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