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朋友圈里转迷了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f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留神,学会了智能手机,也转进了此前完全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转进了微信朋友圈才看到,除了朋友们转发的讯息,原来还有那么多朋友们发布的个人讯息,大到人生事业,小到饮食起居,生活的种种都来广而告之。初来乍到,说实话有些挠头,有些不理解,有些没感觉,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你家孩子怎样玩耍何必要让别人知道?你家今天饭桌上有几道菜何必要来让别人眼馋?
  然而,转来转去,那天我忽然也找到了感觉。
  那是去年教师节外出散步,孩子给我拍了张照片:一身白色运动装,一路轻松走起来。兴之所至,我也尝试第一次发送到朋友圈。没想到的是,居然几十位朋友纷纷给予关注,有点赞,有评论:精神,好酷,老帅了,太棒了,身轻气爽,精神抖擞,老当益壮,还有不少节日的祝福。
  什么感觉?一种关注感、存在感、幸福感,一涌而上。
  凡事有了感觉。国庆节后我们老两口去南京玩,雨花台、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长江大桥,各处的留影又连续发到朋友圈上,再次引来好多朋友的关注,有的点赞,有的评论,还有的诗词来贺。
  这回什么感觉?这回,不仅仅有关注感、存在感、幸福感,还有了一种自我价值感。一个小小百姓出行,真有点像国家首脑出访,行踪也可以随时发布,随时广而告之,随时得到朋友圈的关注——大大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凡事有了感觉,就比较容易有了理解。于是,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生活放到朋友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转朋友圈,为什么那么多人钟情这种自媒体。自媒体,真是一个好东西,让每一位寻常百姓,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是彼此比较接纳和相容的范围内,借助微信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讯息,进而通过朋友圈的自媒体功能,彼此关注,相互点赞,从而获得心灵的互动。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人们需要这样的互动?

  一个故事说: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这让两位矿工非常高兴,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互动让人得到了心灵的支持。
  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动,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上面的情形颇有点相似。因为害怕孤独,人们向外寻求依靠,向外寻求共鸣,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认同和肯定。如此说来,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一个实时的信息沟通工具,还是一种及时的心灵抚慰工具。它既可以为人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人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和认同。因此,人们需要微信朋友圈的互动。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需要这样的心灵互动。于是,我开始为自己曾经的不以为然而脸红了:你我他,我们大家,闲来转转微信的朋友圈,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本是人之常情,你凭什么不以为然?于是,我也为有些人对此说三道四而汗颜:寻常百姓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自媒体,来获得心灵的互动,获得心灵的慰藉,本是好事一桩,凭什么来说三道四?
  然而,我们到底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些人让微信变成“微瘾”,有事没事总要刷刷微信,总要转转朋友圈,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想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空虚的自我,而总想通过微信朋友圈,一方面来打发内心的空虚,另一方面来逃避内心的压力,让自己浮躁的心得以暂时的安定。然而,如此依赖微信朋友圈,又怎样安心?
  一年多前,我刚刚使用智能手机不久就有了忧思。于是,朋友圈里有了我的头条个人讯息。但是,资讯五花八门,感受七零八落,思想四分五裂,它会迷住你,让你最终找不到自己。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还真不能说是杞人忧天。
  因此,微信,尽管玩,只是别玩上瘾;朋友圈,尽管转,只是别转迷了自己。我们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来获得心灵的支持和慰藉。但是,我们不能把心灵的安顿,完全寄托在微信朋友圈上,不能对微信朋友圈产生病态的依赖。因为,安顿心灵可以借助外力,但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人的心灵家园,到底是要靠自己来维护,靠自己来安顿。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状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监测及以后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2016年10月18日的住院患者的医院感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科院校学生自述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校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某医科院校本科生400名,进行包括一般情况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根据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结果,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20%,农村19%[1]
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家分级诊疗的推广实施,各大医院大力发展微创外科手术等因素严重束缚住院医师临床外科技能的培训,目前各种技能培训都存在缺陷而影响技能培训的结果.虚拟现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及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综合症。其在西方国家患病率较高,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老年骨关节痛。而在我国患病率很低,临床报道病例很少。所以,人们的认识往往不足,易被临床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老年骨关节病等。  为了避免和减少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误诊或漏诊,人们需要把握好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以便早发现与合理治疗。  国外资料研究表明,风湿性多肌痛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混合所有制医院作为新的探索形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超声科是医技科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也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
在书画界,我相熟的人很多,能够称兄道弟的并不多见,大多是君子谦谦,揖手道师,画家韩周太则是相知的一个.rn周太兄是山西运城人,浓浓的山西口音并不影响我与之交流.我喜欢他的
期刊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留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是指贮存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黏稠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有时还与某些外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治疗手段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的最早报道是在1991年,Moises Jacobs[1]等报告了他们20例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驾鹤西去。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人品和作品,将会伴随着时间沉淀。在静静地思考中回味着她的文字,深刻地感受着她豁达的人生观时,我们能从她从容面对生命坎坷与不屈不挠的历程中,得到智慧的启示。102岁的杨绛,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质朴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出版了她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