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项目教学将核心素养内化到课堂教学中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设计了以“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为主题的24场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组成24个学习共同体,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本期,我们选取“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工作坊、“基于《教师培训标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工作坊、“基于标准的数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介绍工作坊的设計与实施。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工作坊基于海淀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航天类STEM课程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结合初中科学类课程标准,让参与者通过交流、观察和设计,体会如何通过项目教学开展航天类STEM课程,将核心素养内化到课堂教学中。
  STEM课程来源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几门基本学科,也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适合培养学生未来综合素养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及工程的思维和素养,解决无法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解决的现实问题。
  海淀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开发了具有航天背景的区域STEM课程。本次工作坊选择月球基地相关的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艺术、经济、法律、政治等多个学科,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习惯。在设计工作坊的过程中,将工程思维贯穿应用于STEM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过程中。
  工作坊的流程首先是理论介绍,包括STEM教育与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如何实施、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STEM理念。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项目式学习教学的必要步骤。
  接下来以月球基地设计为背景,通过头脑风暴和交流讨论,参与者概括项目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个月球生态舱。具体环节包括背景知识介绍、任务提出与分解、头脑风暴、文献调研、设计制作、交流展示、改进提高。最后,通过交流讨论再次反思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及方法。
  在背景知识这个环节,首先用嫦娥四号的照片和视频吸引参与者的兴趣,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增强参与者的爱国情怀。在学习者的调查研究环节,用三个问题(“关于月球,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还想知道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了解参与者对于月球的认识,并通过交流对月球的认知,互相补充和完善背景知识,从而引出项目主题——搭建月球基地。
  接着,进入任务分布与分解环节:搭建生态舱的外部模型,并设计一套生态系统。设计生态舱是一个以工程设计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的学科知识可以与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相关联。实际上,这是一个任务拆解和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需要明确给出设计准则或设计需求,即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约束条件有哪些。设计目标需要可视化,目标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参与者才能明确地朝着目标前进。任务分解得越细致,学生对项目的理解越深,项目完成的可控性就越强。
  接下来的头脑风暴环节,基于参与者已知的、熟悉的问题:地球上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系统包括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未知问题:月球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解决方案?参与工作坊的每个小组成员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派一名代表对其中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以及设计环节进行有条理的汇报,这个过程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交流表达能力。
  在设计制作之前,可以鼓励参与者共同讨论并制定过程性评价量规以及参与者互评量规。例如,过程性评价量规可以包括任务的理解与拆分、分工与合作、舱体的外观设计、模型的搭建等;互评量规可以包括海报设计、答辩表现、创造性与合理性分析、成本预估等。这一过程对提升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非常有益。
  模型搭建和海报制作这一环节是本次工作坊的重头戏。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本组的设计蓝图,运用插件搭建出月球基地生态舱的外部模型,并制作海报进行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指向参与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项目式教学的独特魅力。
  工作坊的尾声,每组代表交流展示,并互相提出改进建议,让参与者反思设计的优缺点,讨论如何得到现有的设计,采用了工程设计中的哪些环节,如何改进设计,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再从课程要素、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教师参与了本次工作坊。课后,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并尝试通过项目式学习让STEM教育在课堂上落地实施。
  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的,以航天为背景开展STEM教学,融入了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工程技术,培养了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帮助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布置任务推进项目,通过提问引领学生思考和反思,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戏剧是一种包含了文学、美术、语言、音乐等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戏剧学习是一种人类对于自我表达的探索以及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獨特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探索精神,发展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2018年,海淀区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实施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LA130354)的实践研究。海淀区中小学戏剧教育课程实验分为4个研究领域:发掘戏剧育人功能、开发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当前,改善师德的着力点很多,而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学习领悟顾明远先生的师德辩证法,对帮助教师牢记教育初心,做好一体化德育,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内卷”原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或状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性、复杂性的增加,“内卷”一词的涵义日益丰富
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近年来北京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宗旨是直面民生福祉、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2015年初至今,东城区7个教育集团在运行过程中有实践、有成效,也有反思。  2014年以来,东城教育综合改革走过了学校物理空间组合的“盟、贯、带”、集团化办学的初级阶段,追求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零星的点状分布空间格局迅速扩展到面状布局,东城优质教育
作为一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建校58年来,北京景山学校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和实验。2016年5月27日,景山学校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目前,集团共有景山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景山学校朝阳学校、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等成员校。  景山学校教育集团是跨省市、跨区域办学,每所成员校都是新建校,每一所新建校都倾注着景山人的办学经验、教育智慧、教育热情。景山学校发挥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景山学校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起正式实施,北京市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在校园亮相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实施等活动正在各学校如火如荼进行。  评析: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形象、行为参与逐渐发展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在学校推广垃圾分类教育的深层意义,超越分类本身,而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让学生逐渐领悟垃圾分类的深层次的环保价值,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终身道德自觉。因此,学
现象: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教育部近期要求:“清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创设清静的教书育人环境。”  评析:当前,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很大的负担,确实应该给教师减负。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减负。  首先,减负是方向,但不能什么负担都减。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除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还有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管理班级、家校沟通、参加
五一小学自2009年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开始,始终在实施“幸福素养教育”的道路上努力探索,不懈研究。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传承和厚重文化积淀的学校,五一小学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为孩子们幸福成长奠基的思想一脉相承始终没变,“朴素、沉静、创新、本真”的教育文化底色始终没变。“幸福素养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恰恰是对这一教育思想的再凝练与再提升,是对学校教育文化内涵与小学教育本质规律的一种深
相较于小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在十几年的成长中有更多的收获,已经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形成了稚嫩却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下,中学的毕业教育主要以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的方式呈现,这些仪式背后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给学生展示自己十几年积累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带着感恩和
金顶街二小在石景山区原本不属于一流学校,教学条件简陋,骨干教师匮乏。成为九中集团成员校以来,我们逐渐确立了依托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即“借助集团资源,立足自身基础,谋求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在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集团化背景下的有益实践。  集团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集团以“固本鼎新,和合共生”为核心价值观。学校吸纳集团文化的精髓,依托集团文化建设专项课题,量身打造了“金色童年教育”
作为一所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丰台二中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高中本部、初中部、附属实验小学的教育集团,也是丰台镇教育集群的龙头校。全校73个班,近3000名学生,300多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11人,市、区骨干教师近50人。  1962年9月1日,年轻的刘光校长带领二十几位比她还年轻的老师,在丰草河畔建立北京十二中分校。当时,学校以日伪时期留下的一排平房作为校舍。为了把学校办好,师生凭着不服输的拼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