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文化传播在当今文化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独特的视觉思维特性,比如说简化性、非线性、创造性、审美性、情感性与直观性等,让受众的视听感官获得较大的刺激,让受众能够在视觉思维特性的引导下,更好地解读影视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构建影视视觉表达的主体空间,从而获得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与审美愉悦感。
关键词:影视作品 视觉思维 思维特性
一 引言
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影视文化是电影与电视的姐妹艺术。它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正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其中,影视视觉文化传播更是逐步成为了现代文化传播领域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事实上,影视视觉文化不仅是现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重要构成主体,具有艺术的特质。现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媒介大爆炸时代,人类处于一种空前丰富的影视视觉文化氛围当中。人们可以通过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影视作品来获得较为强烈的视听享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影视视觉意象架起了影视视觉感知与影视视觉思维之间的桥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影视视觉思维特性的分析来更好地把握住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最终获得全方位的视觉审美享受。
二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概念
到目前为止,关于思维的讨论与研究文章很多,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各种各样的,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与强弱势。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有不少学者一致认为,思维就是指人的大脑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进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技能,并为此把思维界定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间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反映。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所处的客观世界在发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并不断锻炼了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提炼出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视觉思维属于思维中的一种,它也被称之为审美直觉心理学。它是人的眼睛对视觉形式的一种感受方式,并以视觉意象作为媒介的理性视知觉,是人的大脑利用理性思维对视觉意象进行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说,视觉思维就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作为媒介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特征,它通过对视觉意象的统一感知和思维来把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产生了优秀的文化产物。
三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
影视作品中,视觉思维就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作为中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里的意象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客观对象的总体特征把握与主动建构过程。由于人的视觉在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中,更为容易在人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的组合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并探讨下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从而切实提高影视作品受众对作品的鉴赏与识别能力,进而推动影视作品制作者的创作质量与水平。
1 简化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的第一个思维特性就在于它的简化性。所谓简化性,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就是简单的意思,这主要是从量的角度来考量的,即一种式样中只包含少数几个成分,并且这些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说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尽可能的采用最为简单的整体形式特征来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与寓意。事实上,在影视作品中,视觉意象往往是通过对知觉的选择性作用来生成一定的心理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具体又抽象,也可以清楚又模糊,还可以完整又不太完整。比如说,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使用一种叫做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关注的焦点由一个画面转移到另外一个画面,而且这两个转移的镜头之间是不连续的,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时空方面的空白情况等。
2 非线性
在影视作品中,人的视觉思维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依照从普遍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一个规律而发展。另外,人的视觉思维也是在观察与想象之中不断地交替着、变化着,最终实现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此,人们对于影视作品的感知并不是根据传统的顺序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空间之中进行非线性的感知。就比如说,在影视作品中,影视制作者常常使用一种蒙太奇的创作思维,这里的思维空间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是制作者对影视作品中一些真实空间记录下来的片段使用蒙太奇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种影视艺术创作手段,是把作品中实际上距离相距较大的空间进行了虚拟的重组,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理感应。
3 创造性
视觉思维这个概念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认为人的知觉与思维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知觉中包含了思维。当人类运用视觉意象来进行观察与想象时,有利于发挥出视觉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对把握到的现实事物关系进行一种创造性活动,并不是对事物的纯数量关系的把握,而是属于一种拓补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也就是说,当影视作品中的一些事物的某些部分被暂时掩盖了,它也能够被察觉出来。因此,视觉思维的最大特性就在于能够把那些看似简单的视觉意象进行创新,即从意会的知识层面向言传的知识层面转化,并通过人的直觉进行具体的表达。应该来说,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的创造性特征,将对我们当代的创造心理学以及当代艺术审美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通过让视觉意象进行闪现或暗示,来引导观众体会到它们在影视中的大致方向或色彩感,并体现出导演真实的视觉思维解构后的世界景观。在此,我们仍然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进行解析。
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使用两个并列的电影镜头来产生某些隐喻、象征、寓意等方面的作用,让两个本来不相干的电影镜头之间发生某种联系,让观众似乎感觉到二者间的精神或思想衔接。比如,在电影中,有时导演为了表现一个丰收年的印象,就会拍摄出一些诸如金色的麦浪和挂满枝头的苹果等。这些场景似乎毫无干系,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丰收之意。这就充分说明了,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并不是导演随意选择的,而是对一些生活场景进行了相关的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慎重选择。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运用,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出观众的视觉感知力,有助于观众构筑一个全新的视觉意象,并最终推动影视作品的循环往复的更新与创新。 4 审美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特征,即美感。应该来说,它主要是由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客观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直接引发的情感愉悦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视觉思维就是对那些存在于表面的信息刺激和过去的经验累积等,通过人脑的想象、联想等进行重组合与再创造。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既有知识与经验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基础,因此,人在心理与生理上就容易产生共鸣感,进而产生一些心理愉悦感与舒适感。比如,我国导演张艺谋所导演的影视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它里面充满了视觉艺术,让观众一眼望过去,满眼的色彩画面,使得观众容易产生一种似梦非梦的视觉感受。这是因为张艺谋导演作为当代中国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艺术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并据此对影片中的色彩进行了深加工与处理,让影片能够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从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视觉艺术韵味。具体来说,导演通过对影片中的光线进行独特的设计与运用,并对明暗进行了恰当的对比,还巧妙地运用了光的象征性等,从而使得影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感召力。那么,观众也在张艺谋导演的视觉艺术设计之下,体会到了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不仅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含义,还获得了不一般的视觉享受。
5 情感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能够产生较强的情绪感染力,让观众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我们仍然选择了张艺谋导演的影视作品。他的申奥片中,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爱好体育活动的男女老少,这并不是中国个别人的代表,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因此,他的这些视觉意象必须是中国人的代表,要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它所产生的视觉思维就是不仅让观众通过影片来获得关于中国人的简单信息,而且要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中国人的思考与联想,并达到一种心理认可,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国一些摄影记者往往会选取一些特殊的视觉意象来引发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出付诸于行动的欲望与动力,比如说表现农村失学女童的《大眼睛》新闻图片,曾经引起了千万人的关注,并让中国的“希望工程”得以正式启动与运行。这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文化传播方式,更是通过所蕴含的信息内容来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次思考,直至引导他们投身于活动当中去。
6 直观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直观性特征。当人们被包围在一个视觉影像中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官来获取影视信息,并据此视觉信息做出一定的判断,从而使得视觉与思维之间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通过选择一些合适的色彩和处理一些光线等来营造出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觉印象,容易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直观性。导演可以对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进行浓淡、明暗等的不同配置与设计,让观众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还可以更为强化影视作品中独特的造型美。此外,导演还可以对色彩进行总体格局上的精心设计,也可以对色彩进行独特的组合设计,从而给观众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并让观众在时空、节奏等方面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进而体会到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就有色彩对比较为强烈的电影画面,不仅暗示着女人悲惨的命运,同时还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淡漠的感情。因此,这些视觉思维是对视觉意象具有强解释性的,它让二者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视觉思维只有通过一定的视觉意象才可以正常运行,而视觉意象只有通过视觉思维才具有了观众被认知与思考的价值与意义。它避免了影视作品成为了观众进行简单观看的复制品,而是让影视作品在观众视觉思维的引导下产生了某种心灵方面的感应,激发出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导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视觉意象在进行直观观看的同时,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
四 结语
总之,影视是一种大众传媒与大众艺术,它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影视观众,它必须凭借直观形象的电影画面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宣传效应。而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解析清楚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非理性层面的内涵与主题,还可以通过一些色彩搭配与灯光利用来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力,最终强化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效果。
注: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动漫设计在西安城市形象推广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5JK2182(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
参考文献:
[1] 刘迅:《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谈起——影视文化的表层解读》,《理论界》,2005年第7期。
[2] 鲁涛:《影视语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佑江:《电影视觉形象造型表现的审美价值》,《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 闫永忠:《电影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差异分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
(谢恬,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影视作品 视觉思维 思维特性
一 引言
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影视文化是电影与电视的姐妹艺术。它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正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其中,影视视觉文化传播更是逐步成为了现代文化传播领域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事实上,影视视觉文化不仅是现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重要构成主体,具有艺术的特质。现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媒介大爆炸时代,人类处于一种空前丰富的影视视觉文化氛围当中。人们可以通过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影视作品来获得较为强烈的视听享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影视视觉意象架起了影视视觉感知与影视视觉思维之间的桥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影视视觉思维特性的分析来更好地把握住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最终获得全方位的视觉审美享受。
二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概念
到目前为止,关于思维的讨论与研究文章很多,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各种各样的,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与强弱势。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有不少学者一致认为,思维就是指人的大脑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进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技能,并为此把思维界定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间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反映。这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所处的客观世界在发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并不断锻炼了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提炼出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视觉思维属于思维中的一种,它也被称之为审美直觉心理学。它是人的眼睛对视觉形式的一种感受方式,并以视觉意象作为媒介的理性视知觉,是人的大脑利用理性思维对视觉意象进行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说,视觉思维就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作为媒介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特征,它通过对视觉意象的统一感知和思维来把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产生了优秀的文化产物。
三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
影视作品中,视觉思维就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作为中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里的意象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客观对象的总体特征把握与主动建构过程。由于人的视觉在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中,更为容易在人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的组合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并探讨下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从而切实提高影视作品受众对作品的鉴赏与识别能力,进而推动影视作品制作者的创作质量与水平。
1 简化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的第一个思维特性就在于它的简化性。所谓简化性,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就是简单的意思,这主要是从量的角度来考量的,即一种式样中只包含少数几个成分,并且这些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说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尽可能的采用最为简单的整体形式特征来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与寓意。事实上,在影视作品中,视觉意象往往是通过对知觉的选择性作用来生成一定的心理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具体又抽象,也可以清楚又模糊,还可以完整又不太完整。比如说,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使用一种叫做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关注的焦点由一个画面转移到另外一个画面,而且这两个转移的镜头之间是不连续的,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时空方面的空白情况等。
2 非线性
在影视作品中,人的视觉思维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依照从普遍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一个规律而发展。另外,人的视觉思维也是在观察与想象之中不断地交替着、变化着,最终实现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此,人们对于影视作品的感知并不是根据传统的顺序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空间之中进行非线性的感知。就比如说,在影视作品中,影视制作者常常使用一种蒙太奇的创作思维,这里的思维空间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是制作者对影视作品中一些真实空间记录下来的片段使用蒙太奇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种影视艺术创作手段,是把作品中实际上距离相距较大的空间进行了虚拟的重组,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理感应。
3 创造性
视觉思维这个概念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认为人的知觉与思维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知觉中包含了思维。当人类运用视觉意象来进行观察与想象时,有利于发挥出视觉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对把握到的现实事物关系进行一种创造性活动,并不是对事物的纯数量关系的把握,而是属于一种拓补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也就是说,当影视作品中的一些事物的某些部分被暂时掩盖了,它也能够被察觉出来。因此,视觉思维的最大特性就在于能够把那些看似简单的视觉意象进行创新,即从意会的知识层面向言传的知识层面转化,并通过人的直觉进行具体的表达。应该来说,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的创造性特征,将对我们当代的创造心理学以及当代艺术审美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通过让视觉意象进行闪现或暗示,来引导观众体会到它们在影视中的大致方向或色彩感,并体现出导演真实的视觉思维解构后的世界景观。在此,我们仍然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进行解析。
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使用两个并列的电影镜头来产生某些隐喻、象征、寓意等方面的作用,让两个本来不相干的电影镜头之间发生某种联系,让观众似乎感觉到二者间的精神或思想衔接。比如,在电影中,有时导演为了表现一个丰收年的印象,就会拍摄出一些诸如金色的麦浪和挂满枝头的苹果等。这些场景似乎毫无干系,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丰收之意。这就充分说明了,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并不是导演随意选择的,而是对一些生活场景进行了相关的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慎重选择。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运用,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出观众的视觉感知力,有助于观众构筑一个全新的视觉意象,并最终推动影视作品的循环往复的更新与创新。 4 审美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特征,即美感。应该来说,它主要是由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客观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直接引发的情感愉悦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视觉思维就是对那些存在于表面的信息刺激和过去的经验累积等,通过人脑的想象、联想等进行重组合与再创造。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既有知识与经验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基础,因此,人在心理与生理上就容易产生共鸣感,进而产生一些心理愉悦感与舒适感。比如,我国导演张艺谋所导演的影视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它里面充满了视觉艺术,让观众一眼望过去,满眼的色彩画面,使得观众容易产生一种似梦非梦的视觉感受。这是因为张艺谋导演作为当代中国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艺术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并据此对影片中的色彩进行了深加工与处理,让影片能够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从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视觉艺术韵味。具体来说,导演通过对影片中的光线进行独特的设计与运用,并对明暗进行了恰当的对比,还巧妙地运用了光的象征性等,从而使得影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感召力。那么,观众也在张艺谋导演的视觉艺术设计之下,体会到了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不仅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含义,还获得了不一般的视觉享受。
5 情感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能够产生较强的情绪感染力,让观众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我们仍然选择了张艺谋导演的影视作品。他的申奥片中,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爱好体育活动的男女老少,这并不是中国个别人的代表,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因此,他的这些视觉意象必须是中国人的代表,要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它所产生的视觉思维就是不仅让观众通过影片来获得关于中国人的简单信息,而且要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中国人的思考与联想,并达到一种心理认可,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国一些摄影记者往往会选取一些特殊的视觉意象来引发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出付诸于行动的欲望与动力,比如说表现农村失学女童的《大眼睛》新闻图片,曾经引起了千万人的关注,并让中国的“希望工程”得以正式启动与运行。这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文化传播方式,更是通过所蕴含的信息内容来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次思考,直至引导他们投身于活动当中去。
6 直观性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还具有直观性特征。当人们被包围在一个视觉影像中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官来获取影视信息,并据此视觉信息做出一定的判断,从而使得视觉与思维之间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会通过选择一些合适的色彩和处理一些光线等来营造出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觉印象,容易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直观性。导演可以对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进行浓淡、明暗等的不同配置与设计,让观众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还可以更为强化影视作品中独特的造型美。此外,导演还可以对色彩进行总体格局上的精心设计,也可以对色彩进行独特的组合设计,从而给观众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并让观众在时空、节奏等方面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进而体会到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就有色彩对比较为强烈的电影画面,不仅暗示着女人悲惨的命运,同时还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淡漠的感情。因此,这些视觉思维是对视觉意象具有强解释性的,它让二者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视觉思维只有通过一定的视觉意象才可以正常运行,而视觉意象只有通过视觉思维才具有了观众被认知与思考的价值与意义。它避免了影视作品成为了观众进行简单观看的复制品,而是让影视作品在观众视觉思维的引导下产生了某种心灵方面的感应,激发出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导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视觉意象在进行直观观看的同时,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
四 结语
总之,影视是一种大众传媒与大众艺术,它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影视观众,它必须凭借直观形象的电影画面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宣传效应。而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解析清楚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思维特性,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非理性层面的内涵与主题,还可以通过一些色彩搭配与灯光利用来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力,最终强化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效果。
注: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动漫设计在西安城市形象推广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5JK2182(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
参考文献:
[1] 刘迅:《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谈起——影视文化的表层解读》,《理论界》,2005年第7期。
[2] 鲁涛:《影视语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佑江:《电影视觉形象造型表现的审美价值》,《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 闫永忠:《电影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差异分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
(谢恬,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