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生课外阅读不断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不过,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有方向性的隐忧,这就是对科学知识类读物的忽略。在专家演讲、各种推荐书目、教师教学中,都很少见到科学读物的身影,甚至给社会造成“课外阅读等于文学阅读”的错觉。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将来生活质量的好坏,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是获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因而,在小学生的科学学科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类阅读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使阅读成为小学生走进科学、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的桥梁,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科普类读物比较排斥,觉得这类书不好玩、很难读。作为科学课教师,理应正视小学生所面临的科学知识类阅读难题,充分利用科学课堂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精心选择阅读素材
科学知识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阅读素材库。而今,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科学类藏书;在书店里,针对小学生的各类科普读物也是卷轶浩繁;网络上,各类科普资料更是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素材,如何选择最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最被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
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把《科学》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较,就会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趣味性文字,可读性非常强,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比较简单,但是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材,引领学生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补充型,如三年级下册《骨骼》中“怎样补钙才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避震小常识”等。二是课外拓展型,如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中“京杭大运河”、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维启发型,如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中“声音的波浪”、六年级下册《电脑与网络》中“因特网”等。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完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报》)。通过课后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相关书目为拓展 科学专职教师执教的平行班级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假若翻开书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顺利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挑选插图精心设计过的书籍。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的背景知识较单薄,所以教师推荐读的书内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趣味性强。常见的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其实不怎么受学生的喜欢,因为缺少趣味性。近年来,以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畅游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中,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特征,以教学课堂为中心,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兴趣。
教师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故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说法。就科学阅读来讲,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科学课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佩服,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举办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基地,举办“科普图书漂流活动”。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外科普图书拿出来,和同班同学进行互相借阅,建立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科学阅读,让他们感受科学阅读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台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发布、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使每一名学生都被科学阅读氛围所浸染。科技新闻发布会可以每周举行一次,时间放在上课前十分钟,主要由学生讲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兴趣的科技新闻,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强化科学兴趣和科学意识;科学故事演讲比赛可以每一个学期举办一次,有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向科学家学习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识竞赛可以每一个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做题,检验其科学阅读的成效,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参加上级的比赛;评选阅读之星是对科学阅读的综合性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有效引导课外科学阅读
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一课,一开始就提到手电筒能够发光,那么手电筒为何能发光呢?教师由此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没有电池能否发光”“没有导线能否发光”。二是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懂得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微风中,国旗飘扬为什么没有声音?”教师立即用音叉实验解决了疑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寻求正确答案。例如,六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中结合教材中的设问:“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让大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研究性阅读 教师可适当介绍给学生可查阅的文献资料、阅读书籍及查阅的工具书,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研究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查阅课外读物资料的本领,达到学生能够独立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蝙蝠归类在哪一类动物?”有的学生说是“鸟类,因为它的外形像鸟,有翅膀能飞行”;有的学生说“它不是鸟,因为蝙蝠体表没有羽毛,是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应该是哺乳动物”。后者为什么敢肯定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呢?这得益于老师借给部分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经过阅读查找从中获得了有关知识,从而知道了蝙蝠的有关习性等。学生由此明白:查阅资料是寻求答案的有效途径,研究性阅读不但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寻求答案必须要有依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性阅读 一是指导性拓展阅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更深的了解,建议学生阅读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和相关知识,以巩固单元知识。二是推荐性拓展阅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推荐阅读书目,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后,可以推荐摘自网上法国科学家傅科的故事和《少年百科知识》;教学六年级上册《四季更替》,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凡是教师介绍推荐的读物,学生都特别喜欢,读得也更认真。三是自助式拓展阅读。当学生阅读了教材内容后还需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进行自助式拓展阅读,图书馆借阅、网上阅读、相互传阅都是有效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后,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表现欲也更强,长期指导必能引发兴趣,养成习惯,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目的是通过科学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科普类读物比较排斥,觉得这类书不好玩、很难读。作为科学课教师,理应正视小学生所面临的科学知识类阅读难题,充分利用科学课堂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精心选择阅读素材
科学知识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阅读素材库。而今,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科学类藏书;在书店里,针对小学生的各类科普读物也是卷轶浩繁;网络上,各类科普资料更是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素材,如何选择最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最被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
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把《科学》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较,就会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趣味性文字,可读性非常强,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比较简单,但是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材,引领学生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补充型,如三年级下册《骨骼》中“怎样补钙才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避震小常识”等。二是课外拓展型,如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中“京杭大运河”、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维启发型,如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中“声音的波浪”、六年级下册《电脑与网络》中“因特网”等。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完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报》)。通过课后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相关书目为拓展 科学专职教师执教的平行班级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假若翻开书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顺利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挑选插图精心设计过的书籍。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的背景知识较单薄,所以教师推荐读的书内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趣味性强。常见的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其实不怎么受学生的喜欢,因为缺少趣味性。近年来,以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畅游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中,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特征,以教学课堂为中心,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兴趣。
教师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故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说法。就科学阅读来讲,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科学课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佩服,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举办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基地,举办“科普图书漂流活动”。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外科普图书拿出来,和同班同学进行互相借阅,建立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科学阅读,让他们感受科学阅读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台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发布、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使每一名学生都被科学阅读氛围所浸染。科技新闻发布会可以每周举行一次,时间放在上课前十分钟,主要由学生讲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兴趣的科技新闻,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强化科学兴趣和科学意识;科学故事演讲比赛可以每一个学期举办一次,有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向科学家学习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识竞赛可以每一个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做题,检验其科学阅读的成效,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参加上级的比赛;评选阅读之星是对科学阅读的综合性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有效引导课外科学阅读
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一课,一开始就提到手电筒能够发光,那么手电筒为何能发光呢?教师由此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没有电池能否发光”“没有导线能否发光”。二是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懂得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微风中,国旗飘扬为什么没有声音?”教师立即用音叉实验解决了疑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寻求正确答案。例如,六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中结合教材中的设问:“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让大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研究性阅读 教师可适当介绍给学生可查阅的文献资料、阅读书籍及查阅的工具书,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研究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查阅课外读物资料的本领,达到学生能够独立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蝙蝠归类在哪一类动物?”有的学生说是“鸟类,因为它的外形像鸟,有翅膀能飞行”;有的学生说“它不是鸟,因为蝙蝠体表没有羽毛,是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应该是哺乳动物”。后者为什么敢肯定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呢?这得益于老师借给部分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经过阅读查找从中获得了有关知识,从而知道了蝙蝠的有关习性等。学生由此明白:查阅资料是寻求答案的有效途径,研究性阅读不但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寻求答案必须要有依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性阅读 一是指导性拓展阅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更深的了解,建议学生阅读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和相关知识,以巩固单元知识。二是推荐性拓展阅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推荐阅读书目,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后,可以推荐摘自网上法国科学家傅科的故事和《少年百科知识》;教学六年级上册《四季更替》,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凡是教师介绍推荐的读物,学生都特别喜欢,读得也更认真。三是自助式拓展阅读。当学生阅读了教材内容后还需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进行自助式拓展阅读,图书馆借阅、网上阅读、相互传阅都是有效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后,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表现欲也更强,长期指导必能引发兴趣,养成习惯,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目的是通过科学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