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主导方向。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59-0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化学课堂教学状况: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播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师不断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逐渐形成不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降低的不良趋势。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可行的方案。在此就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式谈点初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安全、规范及实验器材缺乏等方面的考虑而多为验证性实验,几乎都是由教师把实验现象和结论都告诉学生了,再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来进行验证。就算是学生实验,学生也只能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师的演示或教师讲过的内容,没有自主的思维与创新,更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种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实验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传统实验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先指导学生完成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密度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间置换反应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并有大量气泡产生时,与预先想到的现象不相同。这些意外现象使学生兴奋不已,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形成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 更新问题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问题情境之后,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以便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问题呈现方式。
1 问题从日常生活实例中引出高考化学考纲中明确指出:“考生要运用化学视觉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若能恰到好处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化学知识;这样知识就容易迁移,易于创新。例如,在教学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时给出问题:汽车尾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引起学生讨论。
2 问题以信息的形式引出
教师通过引用电视、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等方面的一些材料来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然后得出结论,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大有帮助。
3 问题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出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增大了容量,增添了色彩,增加了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通过精心制作一些课件来起辅助作用,还可使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容易由此展开讨论,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4 问题从化学史中引出
化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蕴藏着无数化学家崇高的科学价值观。通过介绍化学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家对科学的探究过程,从中感悟到科学精神及大师们的智慧,以期会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 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化学实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设计要求:(1)选择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这样便可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与优、缺点,寻找是否有改进办法等,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对于课本中的极少数简单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简单的内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搜集相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把各自学到的知识与其他同学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自由、平等、和谐与宽松,甚至可让学生上讲台来展示。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元素周期律”这节内容。就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去自主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死记硬背化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其通过亲自实践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59-0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化学课堂教学状况: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播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师不断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逐渐形成不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降低的不良趋势。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可行的方案。在此就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式谈点初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安全、规范及实验器材缺乏等方面的考虑而多为验证性实验,几乎都是由教师把实验现象和结论都告诉学生了,再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来进行验证。就算是学生实验,学生也只能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师的演示或教师讲过的内容,没有自主的思维与创新,更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种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实验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传统实验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先指导学生完成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密度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间置换反应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并有大量气泡产生时,与预先想到的现象不相同。这些意外现象使学生兴奋不已,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形成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 更新问题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问题情境之后,觉察到其中所发生的问题,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以便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问题呈现方式。
1 问题从日常生活实例中引出高考化学考纲中明确指出:“考生要运用化学视觉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若能恰到好处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化学知识;这样知识就容易迁移,易于创新。例如,在教学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时给出问题:汽车尾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引起学生讨论。
2 问题以信息的形式引出
教师通过引用电视、报刊杂志、影视作品等方面的一些材料来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整合,然后得出结论,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大有帮助。
3 问题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出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增大了容量,增添了色彩,增加了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通过精心制作一些课件来起辅助作用,还可使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容易由此展开讨论,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4 问题从化学史中引出
化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蕴藏着无数化学家崇高的科学价值观。通过介绍化学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家对科学的探究过程,从中感悟到科学精神及大师们的智慧,以期会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 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化学实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设计要求:(1)选择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这样便可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与优、缺点,寻找是否有改进办法等,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对于课本中的极少数简单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简单的内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搜集相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把各自学到的知识与其他同学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自由、平等、和谐与宽松,甚至可让学生上讲台来展示。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元素周期律”这节内容。就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去自主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死记硬背化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其通过亲自实践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