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读者意识与审美意识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一直致力于“促进语文教学教得对、教得好、教得轻松”的研究,他创立的“指向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教学解读三层级”理论,直面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难题,促进语文教学“教得对、教得好、教得轻松”。教学解读有别于普通的阅读和专家阅读,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阅读教学服务。“三层级”分别指解读的三个层级: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三个层级分别对应着阅读教学的多个能力点。一批骨干教师利用黄伟教授的理论对经典课文进行了“专业化”解读,证明了这个理论强大的实践性。我刊将连续刊载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的文本解读,以飨读者。这也是全国首发的一批以“三层理论”为指导的解读文章,以期能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插上翅膀。
  《时间的脚印》选自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文基于释义、解码、评鉴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并对本课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文本释义
  (一)题目理解
  题目是“时间的脚印”——时间怎么会有脚呢?这是文学化的表达。从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文章先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引出“时间”的话题,从时间的流逝到人们想尽办法记录时间,一直说到大自然对时间的记录——岩石。从日常生活到地质学上的“时间”,“时间”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脚印”又如何理解呢?岩石上的种种痕迹昭示了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这些都是时间的流逝引起的大幅度的变化。“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
  (二)课文结构
  可以分成三部分:课文第1—4段为第一部分,提出“时间”的话题;第5—29段是文章第二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段),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段),最后讲化石(第26—29段);第30—31段是第三部分,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三)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岩石形成过程的漫长;语言生动形象,如“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字非常传神,让读者一见即知岩石的形态。
  此外,语言风趣幽默。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将“海枯石烂”成语的意思反其道用之,说明石頭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坚硬。“从‘死’了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死”这个词,拟人的手法,石头在作者眼中有了生命力,表达新颖风趣。
  二、文本解码
  《时间的脚印》一文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强烈的读者意识
  我们写文章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表达自我,愉悦自己;二是传递信息,服务读者。作为一篇科普文,越是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读者、顺应读者、引导读者,越能打动读者、启发读者,这就达到了科普的目的。本文行文就很明确地体现了“读者意识”。如文章第6段,“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样的表述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立刻有了代入感、现场感,叙述节奏有了紧迫感,不似前面行文娓娓道来的感觉。还有第8段的开头:“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其中,“到过山里的人”就激发了读者的生活体验,读者有没有去过山里呢?有这样生活经历的人自然会产生联想。第9段开头,“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这一句站在读者的角度设想读者的心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31段,“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这一句,作者显然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行文贴近读者,为下文鼓励读者克服困难、认识岩石的价值和作用铺垫。
  (二)动词的大量使用和画面感的营造
  本文的动词选择几乎不重复,精准丰富。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烘烤”“冷冻”“吹”“打”的搭配都与主语的特点吻合。“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风势、水势、冰河的缓势都表现出来了。还有“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地下”,“落”和“渗”的使用都恰到好处。
  用语言营造画面感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丰富的动词使用,聚焦了岩石变化的过程,侵蚀、瓦解、搬运、沉积、新生。自然物不同,对岩石改变的力量、方式都不同,丰富的动词使用使自然物有了区分度。
  文章中还出现很多对视觉的暗示,如第4段“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第8段“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的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第24段“从‘死’了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第30段“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等等。
  为什么要出现那么多暗示画面的句子呢?联系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脚印”是看到的,不是听到的、摸到的,标题就是以视觉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所以行文处处表现“脚印”的画面感。尤其第16段,尺幅千里,从蒙古高原到北京,从黄河流域到洞庭湖,画面转换犹如电影镜头,给读者带来较大的联想和视觉冲击。
  三、文本评鉴
  本文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一书里谈到我们对于一棵松树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有这样一段话阐释三者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时间的脚印》一文属于科普说明文,文章从地质学的角度介绍岩石的知识,科学性和文学性都有所兼顾。遗憾的是,课文的审美意识太偏狭。例如文章结尾: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一般说来,结尾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篇流露出极强的实用意识,虽然科普文讲求理性客观,但科学精神不能一味追求实用。
  求“用”,无疑拉低了科学的境界和求知的起点。我们对知识的追求,起点和终点都不应该仅仅立足在“用”和“致用”上。除了社会物质生活外,人作为万物之灵,还应有精神追求,有求“趣”、求“美”、求“真”的人生追求——这是艺术与科学境界的相通之处,“求用”,不足以涵盖科学的实质。
  四、教学研讨
  (一)与教参商榷
  教参在问题探究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教参给出的答案是: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笔者以为,第4段不能删去。教参的说法忽略了第4段与下文的联系。作者为什么在列举了钟表、日历等计时方式后,还要补充“铜壶滴漏”呢?而且还是单独成段,详细地介绍“铜壶滴漏”这种计时方式。因为第4段与课文第6段是照应的。请看第4—6段: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从上述文段可以看出,第4段讲“铜壶滴漏”与第6段讲“岩石变化”有相同之处:其一,都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铜壶滴漏是“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大自然的物质是“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其二,水是“缓缓地滴”,岩石是“被陆续搬运”,都强调变化的持续性、过程性;其三,水滴能记录时间,岩石也能证明时间的流逝。所以,第4段既是对举例的补充,使例子更丰富,更是与第6段类比,便于读者联系理解,并不是无由之笔。
  (二)对教学设计的批判
  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9页。
  1.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划分层次时,要抓住独句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可以班组讨论,提出几种不同划分,经讨论得出一致结论。然后,进一步理清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理解说明的顺序。
  2.针对重点提问,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有不少例子,可以补充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选择若干问题点,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在课上可能一时无法回答,可布置课下自主探究。
  通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以深入理解课文。
  3.品析拟人化的语言
  举出一两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找出其他的例子,班级或小组讨论,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以上的教学设计基本包含了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课堂的呈现方式缺少新意,不够灵活。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堂活动组织教学,以“主问题”设计来引领教学。
  笔者思考如下:
  课文标题是“时间的脚印”,请你围绕标题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必须以“时间的脚印”为中心)。
  第1—4段,介绍了“时间的脚印”的存在方式(钟表、日历、岩石、铜壶滴漏);第5—29段,具体介绍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的;第30—31段,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明确:围绕课文标题组织材料、安排写作顺序。
  再如,教学设计第二部分“针对重点提问,理解文章内容”,可否设计“看图猜课文段落”的游戏,既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形成的原因,也将图文结合加深对段落内容的把握。
  语言训练上,可以出示关于岩石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图片,写一写你眼中“岩石的美”;用说明式的语言介绍岩石的特征、成因;最后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本文与同单元的其他文章比较都有相似之处。如《大雁归来》和本文都运用了拟人化写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大自然的语言》标题与本文《时间的脚印》有异曲同工之妙;《恐龙无处不在》从发现恐龙化石引出说明的话题“大陆漂移”与本文由生活经历的“时间”引入自然科学的“时间”,构思方式几乎一致;《被压扁的沙子》主体部分“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比较质疑与本文主体部分对几种岩石运动方式的比较,主要说明方法相似。由此可见,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具备的主要特征是有规律的,例如都讲究语言的可读性,都考虑到说明顺序的由浅入深,都注意说明方法的选择使用等。从比较中总结规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其他文献
“认知行为法”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辅导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在对学习受挫者的认知问题上,通过对话启发、演绎推理、重构认知、行为跟进等辅导手段,改变这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及其呈现的心理问题和错误行为。  一、案例描述  小琪,是一位文静且学习勤奋的女孩。小学里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进入初一,学习成绩基本上在班级前几名,大家一致推选她担任班长。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从区级层面推进“德善”品格课程建设,围绕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德善品格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24),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以“成己达人”为德育课程,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从盲目性走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走向系统性、
期刊
编者按  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开创和引领了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硕果累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情感教育是对消费主义、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语境下的教育乱象的“一种疗救”。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现代人的情感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完整人的培育。情感教育已经从个体走向关系,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从生命之初走向终身发展。本栏目的开设,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深化研究,助
期刊
2018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一鸣博士、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黄裴莉校长历经长达六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而撰写的《父母学堂:相处之道》(以下简称《父母学堂》)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是2011年开始的“共创成长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它以“爱”为核心,具体分为五个篇章十二课,包括通识篇“爱的启航”、关系篇“亲子相处”“父母相处”“亲师相处”、终身学习篇“爱在路上”。内容上,从目标设计、回想亲子相处
期刊
2019年9月,《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以下简称《论纲(3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为我们重温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创造了一个学术机遇。《情感教育论纲》是朱小蔓教授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1993年5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时光荏苒,一晃26年过去了,《论纲(3版)》在新时代得以面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纲(3版)》的面世是当代中国教育界
期刊
作者简介  扶祥发,广东省揭西县张武帮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揭阳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优秀主持人”等荣誉称号。  中小学班主任在学校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队伍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扶祥发工作室“XF共同体”(下文简称“XF共同体”)着重专业引领培养中小学
期刊
无锡市五爱小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诞生于抗日烽火的岁月,前身是雪枫干部子弟学校(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而命名)。70多年栉风沐雨,学校与共和国同成长,继承和发扬“五爱”传统,用“五爱”精神治校育人。改革开放后,学校得风气之先,在全国较早开展和谐教育研究,也因此有幸成为朱小蔓情感教育实践探索的早期基地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朱小蔓老师以及她的学生一直与五爱小学保持着密
期刊
[摘要] 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通过建班育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本文从“思想铸德”视角出发,从思想铸德的丰富内涵、思想铸德的两个主体、思想铸德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实现“传道立身,铸德育人”这一具体目标。  [关键词] 传道立身;铸德育人;思想铸德  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教学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四年级学生不缺乏玩游戏的体验,但在习作中容易出现无法把印象较深的地方写清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两个梯度帮助突破。首先是教师的同步作文,回忆自己童年时游戏的快乐,将写作技巧蕴含其中,让学生对写作方法有初步感知。其次,引导学生认知,
期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登州村是国学经典《三字经》的发源地,也是作者区适子的故里。《三字经》经典文化一直深深地滋润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心灵。近年来,潭村小学以《三字经》为切入点挖掘经典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以“创办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学校”为宗旨,创建了“适子教育”学校特色。笔者是“适子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研究中也不禁思索:《三字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如果仅仅只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