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扩展与不断的深入,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综合国力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此指引下,我国必将走上强国之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国家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概述
1.提出的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明显呈现出知识化、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之和,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愈来愈突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日渐取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2.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借助科技的强大力量奋起直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我国科技进步的年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知识经济所仰仗的就是科技与教育,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发展的坐标定位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概述
1.提出的背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主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作用,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使优秀人才能夠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翠菊.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山东师范大学 2008年
[2]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 2006年
作者简介: 邹雨希(1988~)女,辽宁省北票市人,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国家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概述
1.提出的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明显呈现出知识化、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之和,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愈来愈突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日渐取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2.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借助科技的强大力量奋起直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我国科技进步的年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知识经济所仰仗的就是科技与教育,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发展的坐标定位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概述
1.提出的背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主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作用,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使优秀人才能夠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翠菊.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山东师范大学 2008年
[2]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 2006年
作者简介: 邹雨希(1988~)女,辽宁省北票市人,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