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视网膜病变影像表现和病因分析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环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常见病因。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466例环状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常见病因、临床特征、相关检查和影像表现。

结果

环状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有一个或数个环形的黄白色的硬性渗出所组成的病变,其病源位于环的中心,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影像检查表现特征明确,是鉴别和确定病因的根本。该466例病因构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61.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0例(15.0%),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48例(10.3%),Coats′病35例(7.5%),视网膜大动脉瘤20例(4.3%),视网膜血管瘤5例(1.1%),黄斑部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0.4%),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0.2%)。

结论

环状视网膜病变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共同表现。对原发疾病的正确认识,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可简化诊疗程序,提高诊治效率。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比较4种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被检者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探索视觉疲劳与人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健康成年人85例,分成4组进行5%、15%、30%、50%[分别为5%组(20例)、15%组(22例)、30%组(23例)、50%组(20例)]不同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阅读和工作绩效,利用波前像差仪采集用眼任务前后的调制传递函数(MTF )、高阶像差等。采用
目的观察屏蔽460 ~ 480 nm蓝光后正常成年人视功能的变化。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4例正常成年人,分别比较其在正常未干预情况下、配戴屏蔽460 ~480 nm蓝光滤光片(窄谱滤光片)后和配戴普通市售黄色镜片(屏蔽部分380 ~ 550 nm可见光)后,在2种照度环境中(1 000 lx、40 lx)色觉的错误总分值(TES)和10个分色区错误分值(PES),并比较明环境、暗环境、暗眩光环境
期刊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依赖金属锌离子存在而获得催化活性的锌金属蛋白酶超家族,由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细胞合成、分泌,其作用较为广泛,在创伤愈合和肿瘤发生中起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正常机体存在内源性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可以调节MMPs的活性。根据来源不同,MMPs抑制剂分为:TIMPs、天然MMPs抑制剂和人工合成的MMPs抑制剂。MMPs与TIMPs的表达失衡参与了肿瘤、类
目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和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MF)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探讨MF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确诊为单眼MF的患者25例(MF组),同期选取50例(50眼)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SD-OCT,分别对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采
期刊
目的通过比较3种色温环境下,成年人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索视觉疲劳与全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实验研究。94例健康成年人,按照用眼任务时色温不同分成3组,4 000 K环境下37例、5 000 K环境下27例和6 500 K环境下30例,采集完成任务前后的全眼高阶像差,并计算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 )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5 000 K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或不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糖尿病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现对此进行系统综述。
并发性白内障是葡萄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由于葡萄膜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并发症,白内障手术操作复杂,术后视力不易维持。然而,手术医生如能严格掌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积极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围手术期炎症,并且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多可取得满意的视力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