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冲突家长少介入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is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总免不了小吵小闹,甚至打起来,同时也会有孩子哭着告状。这时父母该怎么办?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殷炜珍建议,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少介入。因为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涉及的利害关系也就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
  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
  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不是事情的本身。殷炜珍解析说,也许真实发生的事情很小,如果孩子哭着跑来找你,此时,你首先要关注孩子觉得被欺负的委屈和痛苦的情绪感受,而不是呵斥孩子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和追问孩子到底怎么了,被谁欺负了或者被打了哪里、被抢了什么东西等问题,更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二话不说跑去打骂另一个孩子。
  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印象,这样会让孩子跟你沟通的大门渐渐关紧,在没搞清楚真正发生了什么之前,轻易去教训另一个孩子,不仅会伤害被你教训的那个孩子,还很可能让哭着找你求援的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家长要少进行对错的评判
  殷炜珍提醒,家长不仅要关注来求援的孩子的情绪感受,还要关注没主动找你的孩子的情绪感受。要记得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是双方造成的,不要偏袒其中一方,即使是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起冲突,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就认为是别人家孩子的问题。
  孩子冲突时不需要大人来进行评判对错,殷炜珍认为,孩子们的打闹其实也是他们沟通的方式,只要沒受伤,作为父母不需要过分介入,只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并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沟通。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某个孩子确实是专门欺负另一个孩子的,那就需要你去跟那个孩子的父母谈谈,同时教会自己的孩子自我保护,尽量回避那个总是打人的孩子。
  家长应保持冷静
  殷炜珍建议,针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应私下里和孩子沟通,搞清楚矛盾的起因,和孩子达成共识,教给他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孩子受伤了,先处理孩子的伤,给予受伤的孩子安抚,千万不要羞辱他,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在其他小朋友也在场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害怕跟人交往,导致孩子孤僻,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或其他心理障碍。其实,家长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战争时,渐渐地他们也会平息战争,学会和谐地沟通和相处。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武则天》的热播开始,宫廷题材电视剧在影视界悄然兴起,特别是近几年来,《大清后宫》《宫心计》《美人心计》《宫锁心玉》《甄嬛传》等多部宫廷剧扎堆上映,甚至称
我跟老公结婚4年了,没要孩子。虽然我们平时也偶尔会吵吵架,但我始终认为我们感情很好。没想到今年7月一次吵架后,老公竟然以“性格不合”为由,跟我提出了离婚,还搬了出去。我不想离婚,我该怎么办?青岛:宁哲  现代的爱情十分脆弱,恋人、伴侣动辄以“性格不合”而分手、离婚。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对恋人或夫妻是绝对不合适的,也没有哪一对就是合适的。幸福的夫妻并非天造地设,而是在相处过程中磨合,慢慢寻找对
期刊
小学低年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如何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建立人格、培养性格、提升品格,这是一门艺术。 The lower primary school a
期刊
不少人认为精神疾病可以只靠心理咨询治好,担心“一开始吃药,就终身离不开药物”,甚至误认为药物会让自己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能只靠‘谈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韩自力教授强调,心理咨询有局限性,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对进展中的精神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有效,但对更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则无能为力。以抑郁症为例,如果轻度患者心理咨询两周病情仍无改善,或者是中重
期刊
据某机构上半年发布的一份中国逼婚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近80%的受访者被父母逼婚。其中,25到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不少“被催婚者”也在朋友圈调侃自己,“不是正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为人子女,“被催婚者”可曾想过父母为何总向你逼婚?可曾了解长辈们的内心想法?  父母为何逼婚要寻因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称,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父母逼婚主要由三大原因
期刊
在所有的生灵中,鸟与诗人最为有缘,诗人的情怀与鸟儿息息相通。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鸟意象,很多的诗人作家
晒孙子、晒心情、晒旅行、晒运动……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晒”,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晒”的行列。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流行病,也有人认为其中含有积极的成分。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人们会对“晒”这种行为乐此不疲?它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听听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唐记华怎么说吧。  “晒”是分享也是交流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那些经常发朋友圈的朋友,吃饭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