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建设“双师型”教师宏观政策中的策略的回顾和分析,在明确政策的指导方向后,归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培养策略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类型,通过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指明“双师型”教师策略的改善方向,从而拓宽培养途径。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策略 宏观政策
  
  在2010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再次强调“2010年职业教育工作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推动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可见,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双师概念的提出,源于1990年上海冶金专业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的王义澄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其后,对双师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解历经诸多争议到逐步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双证”说、“双能(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和“特定”说六种说法。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多视角发展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策略的多层面探索。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宏观政策的策略分析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它标志着对“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高度,也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对此课题研究的重视高度。[1]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首次提出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除了对“双师型”教师标准和高职院校“双师”教师数量确立了明确的要求外,还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意见。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厅[2000]2号),提出要“抓好提高“双师型”教师,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委托若干有条件的省市重点建设一批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2]此号文件中提出了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模式和设立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策略。随后,教育部在教高[2002]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和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中宣布了经专家评审、批准的作为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的12个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已将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水平和效益,2005年教高司又发函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高职院校推荐教师参加培训,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应认真组织实施培训项目,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2002年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中再次强调“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3]同时还首次提出“学校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应予以倾斜”。2004年,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在教职成[2004]12号文件中又提出了地方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等具体要求,从政策上落实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些政策是国家就“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做出的调整,也体现出政府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倡议继续坚持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建立双师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策略,这也是教师,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有效提高双师素质的途径。文件原文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4]
  正是通过上述政策文件的逐步制定和不断完善,国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指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也为各级高职院校指明了行动方向。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具体实施中的策略研究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各级教育部门和地方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立足于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积极制定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在实践中摸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行之有效的地方性、独特性、创新性策略。本文将各项制度和机制概括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类型。
  1.建立和完善师资“引进来”策略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政策,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工作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实现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的最直接的途径。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促进师资流动和多元化,增强学院的活力。同时,兼职教师在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也可帮助指导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5]受客观条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的渠道上并不畅通,加上兼职教师引入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兼职教师引进时和引进后产生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和地方高职院校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加强了对师资引进的政策和途径的完善,如宁波市教育局部门会同当地人事部门,创造性地开通了引进高技能职教专业师资的“绿色通道”,提出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加强和深化师资“走出去”举措
  我国高职院校产生于“三改一补”的背景下,很多新补充的师资力量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与高职教育的特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有距离。针对高职院校比较特殊的师资构成情况,师资“走出去”也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科研究、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6]师资“走出去”培养途径如下:
  (1)建设培训基地
  基地培养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为基本的形式。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职院校依托国家分期分批建立的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利用对实际生产场所的环境模拟,设置直接与生产挂钩的培训内容,学习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得分期分批轮训的教师能快速地提高素质。
  (2)开展顶岗实习
  应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倡议,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师顶岗实习。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他们带着自己教学中的难题、困惑走向生产一线。他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中,能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并且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开阔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人才转变。[7]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产教结合不紧,教师的顶岗实习缺乏先进技术和核心技能的支撑,这也为高职院校为顶岗实习扫除障碍、完善政策指明了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宏观政策的引领和地方制度的完善推动着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但是距离高职教育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甚远,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J].职教通讯,2008,(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53/info853.htm.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51/info851.htm.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49/info24249.htm.
  [5]王卫霞.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探索与研究,2009,(1).
  [6]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教探索,2008,(3).
  [7]雷呈勇.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种模式[J].成人教育,2009,29(9).
其他文献
寇克让的书法作品令人过目难忘,不是因为外观的视觉冲击力,而是被作品的内涵所打动。应当承认,在当今异彩纷呈的书法潮流中,像这样因骨重神寒而扣人心弦的作品是罕见的。  寇克让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那样的作品,根据笔者的观察,是因为他实现了与伟大传统的衔接。历史上曾经出现了难以计数的、优劣互见的书法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构成了伟大的传统。不过,所谓“伟大的传统”并不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明确范围,由于偏见的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