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狼”田壮壮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喜欢看一种需要参与的、对视听语言有要求的电影,《狼灾记》是值得去看的。如果你不想动脑子,不想参与,只想看一些特轻松、特简单、特好莱坞的电影,那么你不会喜欢《狼灾记》。”
  
  9月20日下午,电影《狼灾记》的首映发布会在北京CBD的一家酒店举行。坐在台上的田壮壮,难得的穿了一身黑色西装,头发花白、消瘦但依然胡子拉茬的他双手交握着搁在膝盖上。大多数时间他都微微垂着头,只有在回答主持人问题时才略微扬起脸,台下的闪光灯便闪成一片。当主持人请田壮壮评价两位明星主演的演技时,他迅速给出答案:“好!”毫不犹豫却再无下文。记者身边的诸同行开始慨叹:“田导在发布会上永远没状态。”
  在镁光灯下,田壮壮总会有些手足无措,在《狼灾记》之前他甚至从不上电视。相对于国际电影节的红毯、记者会,国内这种帮助电影宣传、发行的商业气息浓郁的场合似乎更让他感觉陌生。
  2001年,蛰伏十年的田壮壮重拍了费穆的经典《小城之春》,那次短暂的院线放映是田壮壮的电影从1992年至今惟一一次进入到市场环节。但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低谷,光鲜的红毯、盛大的首映礼、全国巡回宣传等种种层出不穷的商业手段还未出现。
  《小城之春》后田壮壮拍摄了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高清纪录片《德拉姆》。这部影片有媒体记载的国内放映仅两场,其中一场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结束后,全体师生起立鼓掌。随后的导演见面环节中,台上的田壮壮风趣幽默,挥洒自如。和豪华酒店的发布会相比,田壮壮更适应这样的舞台,因为话题是且仅是电影。
  所以当媒体们频频将对《狼灾记》的兴趣点集中在“七天七夜的情爱”、大明星、动作、战争场面以及暴力上时,田壮壮所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耐心与克制让熟悉他的人不免惊讶。田壮壮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改变,因为记者的问题“奇怪”一点没关系,但是“太傻的问题”他仍然拒绝回答,“问出那么傻的问题说明你不尊重我,也不尊重你自己的职业。”北京首映礼后的两天里,田壮壮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记者,从早到晚,有问必答。之后是全国各大城市的巡回宣传,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如此劳顿于田壮壮是头一回,“现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就这么着呗!”
  
  《狼灾记》
  《狼灾记》是为了挣钱,《吴清源》是为了还愿。
  
  外界对情爱、动作、明星、魔幻说太多,田壮壮免不了担心,“媒体老这么写不会把这片子带偏了吧?”他担心观众因为那些“佐料”而“看错”了这部电影。
  每个记者都追问田壮壮:“《狼灾记》到底商业不商业?”虽然他认为这种将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式是不动脑子的表现,但他仍一遍一遍解释,“《狼灾记》的确有一些市场或者商业的元素在里边,但我觉得这不能叫商业。”田壮壮认为,电影真正商业的核心还是价值观,“是否符合一个国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美国大片很清晰地体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而且它在全世界的私有制国家和文化里都是一致的,这也是它在全世界都容易卖的一个原因。”田壮壮说《泰坦尼克》在全世界都卖得好,因为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相比之下,“《狼灾记》的价值观不是那么强烈,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我也不知道怎么融合才能更符合今天的价值观。”
  和井上靖的原著小说不同,电影《狼灾记》发展出了三个相对独立却又互相牵扯的故事。原著主要讲述的“七天七夜的情爱”仅仅影片的一个段落。三个故事之间各有一段字幕交代背景,媒体看片后就“字幕”是否必要问题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些记者认为即使有字幕,仍然没看懂电影,而另一阵营则认为字幕的出现是画蛇添足。田壮壮站在了后者这一边,他坦言字幕是发行方最后要求加上去的,怕“观众看不懂”。
  “看不懂”是围绕田壮壮作品的永恒话题。这一点他自己也很困惑,“总有人认为我不是给观众拍电影,说这些话的人其实特别不了解我。看电影的快乐在于观众能够参与电影故事里的发展和想象空间,这才是最有意思的。”田壮壮说,如果他把一部电影拍得太直白、太清楚,那就是把观众当傻瓜,不尊重他们。“《狼灾记》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讲得已经很清楚了,如果再清楚一点,我就有点太孙子了。”
  田壮壮的上一部影片《吴清源》在香港电影节展映时,电影票被香港全城的文艺青年抢购一空。放映结束,人群随着亮起的灯光默默退场,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围棋大师棋盘厮杀、跌宕起伏的一生,人们似乎有些失望。《吴清源》的编剧阿城说,田壮壮的电影写的是人,而不是棋。田壮壮明白,拍吴清源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方式,“最好看的是拍成武侠片讲十番棋,甚至可以拍成大英雄电影。”但田壮壮想拍的是吴清源的精神、信仰和人生经历,而这是最难的。《纽约时报》评价《吴清源》“优美而克制”,对这种“克制”,一位香港的影评人如此解读:这是一部寂寞的电影,只有寂寞的人才能看得懂。
  《吴清源》的寂寞是田壮壮的选择。看懂了电影的影评人说,要看懂《吴清源》,你不仅要懂围棋的精神,更要了解吴清源一生的轨迹,甚至建议观影前先看看吴清源的自传《天外有天》,只有这样才能明了田壮壮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寓意。这样的要求对今天的电影观众而言,无疑过于奢侈。
  因为投资方的变故,《吴清源》在拍摄、后期和发行中历经波折,因此而起的版权争议也使其一直未能在国内大规模上映。此次宣传《狼灾记》的过程中,田壮壮透露《吴清源》将于近期上映,虽然只是“朋友帮忙洗了七八个拷贝在全国点映”,但看得出他很高兴。有记者问他更喜欢《吴清源》还是《狼灾记》,田壮壮回答,“《狼灾记》是为了挣钱,《吴清源》是为了还愿。”
  “为了挣钱”的《狼灾记》,田壮壮酝酿了14年。1995年,拍完《悲情城市》的侯孝贤在北京和田壮壮聊天,谈到了日本小说家井上靖的《狼灾记》。“突然他指着我说,诶,这个你拍合适,而且要在内地拍。”当时根本没听说过井上靖的田壮壮并未往心里去,但没多久侯孝贤将原著小说和发展剧本的一千多美金一起寄了过来。小说中那种“宿命感的东西”吸引了田壮壮,开始琢磨剧本,这一琢磨就是十几年。“很难,小说很短,重点就是那七天七夜的情爱,顶多拍30分钟,前后这两个故事都是慢慢磨出来的。”十几年中,田壮壮数次想放弃,但每次重读小说总能燃起新的想法和热情。
  
  江志强
  “但这部电影至少不会让老江伤心得那么厉害,因为它打平肯定富富有余,就是觉得如果没让老江赚着钱的话我会替他伤心。”
  
  江志强的参与让田壮壮拍摄《狼灾记》的想法真正落定。被人称为“华语大片之父”的江志强常常被人忽视的另一面就是他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江志强曾经在接受《综艺》采访时表示,人们更关注他投资的大片有多么赚钱,其实他很早就开始投资两岸三地的艺术电影。在香港,江志强投资的艺术影院已经成为城内文艺青年的观影圣地。
  早在江志强投资田壮壮的《小城之春》以前,两人早已是多年好友。四年前,田壮壮参加香港电影金像奖时向江志强聊起自己的新片计划:“江志强问我想不想拍一部古装戏,我当时想拍的是《赵氏孤儿》或者《虎符》,不过江志强觉得闷,聊到《狼灾记》的时候,他说,诶,这个可以。”
  江志强是田壮壮最欣赏的那类投资人。《狼灾记》中,江志强惟一参与的就是主演的选择。张震一度是田壮壮心中男主角的理想人选,但江志强推荐了当时将红未红的日本影星小田切让。在这个硕士毕业的日本演员身上,田壮壮看到了和张震一样的潜质:“安静,但都很有爆发力,就看你能不能把他点着。”而江志强看到的则是小田切让的商业潜质,这两种潜质今天都已经被证明。
  剧本、主创定下后,江志强便不再过问。田壮壮说《狼灾记》肯定是自己目前所有电影里最贵的一部,“演员和主创阵容,这些都是商业元素。但从内心来讲,我从没有让商业两个字对我的创作有任何一次干扰和影响。我必须感谢江爷,他绝对不会为这件事干扰你。”
  电影拍完,江志强看过后惟一的要求是“能不能多点对白”,田壮壮问为什么,江志强的回答是“因为观众喜欢听”。田壮壮说,“那就加两句台词吧!”
  去年记者在采访中问江志强:为什么会投《狼灾记》?他说,“田壮壮这么杰出的导演拍商业片,当然要投!”在首映式上记者再见江志强,问他,“觉得《狼灾记》商业吗?”江志强带着一贯憨厚中难掩狡黠的笑容,反问记者:“你不觉得《狼灾记》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吗?”
  在北京首映式之前,田壮壮携《狼灾记》奔赴多伦多电影节。在那里,《狼灾记》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之父,田壮壮一直引领潮流、前卫却又充满争议。现在他带着这部优秀、无畏的艺术作品回到我们身边。在这位电影大师挥洒自如的操作下,这个被涂上了层层情感色彩的故事,在宁静甚而略带哀伤的节奏中缓缓展开,与残酷的战争场景形成了强烈而突兀的对比。”
  与此同时,由Fortissimo代理海外发行的《狼灾记》已经成功将版权销售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对《综艺》表示,凭借田壮壮导演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狼灾记》收回投资没有任何问题。对于国内市场的预期,他表示:“无论艺术还是商业,最重要的是像田壮壮这样的导演和《狼灾记》这样的电影应该要进入市场,拥有和观众见面的机会。”此次国内发行,《狼灾记》的商业推广甚至覆盖了电视硬广等各个渠道,耗资不菲。
  对国内市场,田壮壮感情复杂。作为导演,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去看,但前提是:“如果你喜欢看一种需要参与的、对视听语言有要求的电影,《狼灾记》是值得去看的。如果你不想动脑子,不想参与,只想看一些特轻松、特简单、特好莱坞特的电影,那么你不会喜欢《狼灾记》。”
  至于票房,一向置身事外的田壮壮满脸诚恳:“如果票房好,我为老江高兴,如果票房不好,我为老江难过,真的,因为票房伤害不了我。”但话音刚落,田壮壮诚恳的表情中又弥散出一丝坏笑:“但这部电影至少不会让老江伤心得那么厉害,因为它打平肯定富富有余……就是觉得如果没让老江赚着钱的话我会替他伤心。”
其他文献
《阿凡达》3D银幕的票房与总票房的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2%。打着3D旗号的影片接踵而至,但事实证明,《阿凡达》的这一纪录不仅空前,而且很可能也将绝后。  在《阿凡达》之后,迪士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和梦工厂的《驯龙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表现最好,3D银幕的票房的占比均达到了三分之二。随后,迪士尼的又一部3D大作《玩具
期刊
《美国偶像》《英国达人》都是在全球范围内颇有影响的选秀节目,现在,它们的中国版也终于登台亮相——7月中旬,《中国达人秀》在上海东方卫视登陆,虽然还处于海选阶段,其收视已呈大热态势,第二期的收视率比第一期高出近两倍。一时间,观众的目光纷纷被这一最新的选秀栏目吸引,媒体评论和网络焦点也都瞄准了《中国达人秀》。  从本期收视榜单可以看出,《中国达人秀》不仅在上海的收视排名第一,其7.96%的收视成绩也远
期刊
今年植入式广告已经有泛滥趋势,自从赵本山拎着两瓶“国窖1573”走上春晚,植入式广告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冲刷着今年的银幕和荧屏。《唐山大地震》里的“剑南春”和“中国人寿”赤裸裸的表现,再次引来众多口水。  作为一个植入式广告的呼吁者,我不得不审视自己多年的态度。从商业考量,在影视剧中塞进这些玩意没有什么不对,就像是你自己家的地,本来是种玉米的,你多种几棵西红柿,无非是想多挣个仨瓜两枣。但我想对制片方说
期刊
谁是野狼?谁是蜗牛?谁又是黄鸟?  国民党监视着他,共产党监视着他,两方都时刻准备对他开枪。  他是一个糊里糊涂跟着起义的国民党旅长?还是一个胸怀大志有所图的乱世英雄?  32集电视连续剧《勇者无敌》用这些问题将众多观众牢牢地钉在了座位上。本剧可谓深得美剧真传,以提琴和鼓声营造出的悬疑气氛始终挥之不去,每五分钟就要到生死边缘转一遭的情节几与美剧《越狱》相媲美。这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讲,无疑是一次新的尝
期刊
从目前已公映的作品来看,《风声》或可代表内地商业类型片的最高水准。  高群书、陈国富联合执导的这部国产谍战悬疑片当然还不能称为“完美之作”,但影片表现出的质素却也可以打八十以上分数。《风声》的全面发力让影片最终呈现出的整体高质量令人吃惊。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众多国产电影里,《窃听风云》可以说是香港优秀类型片的典范,它和《风声》相似的成功之处在于,都在一个完整叙事里,用非常精致的电影手法让观众与片
期刊
与上半月相比,7月下半月入市的影片更少,其中与《唐山大地震》同期入市的仅有主打家庭观众的《七小罗汉》和《第一书记》,一周后也只有打着“惊悚片”旗号的《等着你回来》战战兢兢上映,而另外两部在月底上映的新片则是走3D影厅的《深海探奇》和何润东尝试大银幕“偶像剧”的《我的美女老版》。不难看出,几部新片的片方和发行方胆敢在“大地震”中上映,并非不自量力,而是试图走“差异”路线,在市场细分中争得一杯羹。  
期刊
被寄予厚望的今年暑期档遭遇“冷启动”,面对影市的低潮,各大影城纷纷“出招”,不断调整营销策略,采取了五花八门的促销措施吸引人气,催热市场。    联手商家让利观众  北京百老汇影院5月份刚刚结束了和东方君悦大酒店凯菲厅的“看电影尝美食”优惠活动,从6月份开始又推出了凭影票星巴克“免费升杯”的活动。这一活动覆盖百老汇旗下的新世纪影院、新东安影院、金宝街百丽宫影院等,观众凭当日电影票到影院所在商场的星
期刊
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禾沐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青春励志剧《孔雀蓝》打破了电视剧优先在电视台播放的惯例,近期率先在酷6、网易、PPS三大互联网平台联合首播。    宣传效应反哺发行前景    《孔雀蓝》是8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第一季。《我的青春我做主》共分四季,以“感知”、“感悟”、“感恩”为主题,描述了80后步入社会之后的成长历程。该剧制片人傅飞透露,《孔雀蓝》曾试图走电
期刊
最近,网络游戏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以央视为首,国内主流媒体对网游集体开火,尤其在危害青少年上指责众多。  不过老实说,很多报道都显得过分投入,没能保持公正客观的媒体立场,甚至连基本事实都是错误百出。新闻频道的一条报道说国产网游2009年的一大趋势是3D化——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混淆了3D立体和三维技术。还有一则报道,为了对比内地网游的无监管局面搬出了游戏大国日本做参考。殊不知这又犯下了两个
期刊
炙手可热的《建国大业》,两个月内不同程度地在《新闻联播》上亮相了3次。《新闻联播》关注电影的力度和频次日益加大。  算起来,《集结号》最早开启了《新闻联播》对国产商业电影及时性、多角度、长篇幅专题报道的先河。2007年12月21日,《新闻联播》从分秒必争的30分钟里划出1分零9秒的篇幅,对冯小刚电影《集结号》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后一年多时间内,《梅兰芳》《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机器侠》等多部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