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体育事业的要求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健康素质。按照这个发展规划,就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小康社会的体育和如何发展“小康体育的”问题。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生态环境与全面健身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体育生态环境 全民健身 促进作用
体育环境指环绕在体育这一组织活动的外部条件,使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 体育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价值生态系统三大亚系统的子系统,是指在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体育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具有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1]。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相互渗透、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融合的复合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全民健身
在体育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人们在接受自然环境作用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和充分发挥人类自身智慧和创造力,不断的优化体育环境,实现体育自然环境为体育目标实现服务的目的。为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自然环境,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国政府依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设计了颇具特色的“全民健身路径”和“绿色健身城堡”,它占地不多、因地制宜、简单易建、投资不大、美观实用、方便群众、老少皆宜,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健身性的大众公共体育设施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我省现在共有健身路径228条。[2]当然,在人们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修建体育设施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破坏了绿地。运动健身活动点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不断地制造垃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在鼓励全民健身的同时,要做好宣传活动,敦促大家做好环境保护;设立警示牌,摆放垃圾回收器材;在活动点人工造景,也可栽种绿树、绿草和花卉等植物,进行规划,选择能提供更多清新空气、可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和花草,体现健康为本的理念。
2、法律法规与全民健身
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提高民族的素质,我们采取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这只是“强种”的前期工程。独生子女如果缺乏锻炼就很难达到“强种”的目的。因此,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全民健身也是基本国策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民族的素质,实现健身强种的目标。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且自纲要颁布之年起每年全国范围内都会在不同时期举办为期一周的全民健身宣传月,以使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河南省也于2003年颁布了《河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2010年规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省人民体质。体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表明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态度;确立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任务和原则;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行业、系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发展体育事业的各种保障条件和违反体育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依法管理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各级政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条件,使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高,在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活动的体育健身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要。从制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全民健身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法律法规的制定。法律法规不是一承不变的,它是受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立法的预测和规划,才能使全民健身法规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持续发挥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只有广大公民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自觉把握,才能带来法治建设的根本发展。国家对全民健身法治发展的推动,应从根本上体现于提高和强化公民的健身法治意识和健身权利理念,反映在为公民健身提供有效的法制条件与法制保障上,通过调动与发挥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国家推进和公民参与的良性配合、互促共进的全民健身法治动力系统。
3、体育人文环境与全民健身
体育人文环境是指围绕体育这一主体发生影响的社会各种文化因素。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文因素在不同层面上制约了体育的运作和发展,也影响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3]在文化的指导下,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备,体育器材越来越先进,体育方法不断完善,体育手段不断优化。从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简单不借助器械的徒手练习,到单杠、双杠,全民健身路径中的腰部训练器、转体训练器、比例训练器、梅花桩、太空漫步机等组合配套的系列体育设施,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身体练习,寓锻炼与于娱乐中,激发了广大群众锻炼的积极性,增加了体育人口,为人人都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科技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形象的说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彩的赛事通过卫星、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就传遍全球,在第一时间把运动健儿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消息告知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国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去,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与关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有2.3亿在校学生,全国各级学校人数众多,并且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抓住了学生的健身体育活动,也就是抓住了全民健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与基础。
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以青少年为实施重点,着力于增强全民族的体质,这实际上就是把学校体育放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位置,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学校体育起着基础的作用,并总摄全局,学校体育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使其在身体、心理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传授新的体育文化知识、保健知识、运动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以增强体质为主,让学生学会多种健身方法,体质自测和运动处方等,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学会欣赏体育比赛,调控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把学校体育的成果扩展到人的一生。因此,全民健身计划在这世纪之交既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基准点,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4、家庭与全民健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4]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家庭成员的和睦与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家庭体育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群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在新世纪,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会逐步提高,而家庭是较小的社会单位,易于组织活动,家庭体育活动在空间、时间、规模、内容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来说起决定性作用。全民健身对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家人身心发展、家庭和睦的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指出: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是命中注定的,健康与否是先天给予的,决定健康的原因在内不在外,不应强求要顺其自然;知足、安贫、不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生活观念、生活意识,以至形成了一种以静养生的生活习惯。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忽视了体育的各种功能,忽略了生活中本应存在的体育生活成分,认为体育对生活没有多大帮助和影响,在生活中可有可无。人们这种潜意识的宿命心理,从主观上制约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动性以及动态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发展。所以说传统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通过全民健身运动,使人们认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实现了人们从被动运动到积极运动,从攒钱防老到“花钱买健康”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谭言言.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与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
[2]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许龙成.有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发展的研究[J].专题与科学,2005.
[4]徐 峰,郭仁龙.影响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06,(5).
[5]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关键词] 体育生态环境 全民健身 促进作用
体育环境指环绕在体育这一组织活动的外部条件,使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 体育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价值生态系统三大亚系统的子系统,是指在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体育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具有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1]。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相互渗透、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融合的复合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全民健身
在体育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人们在接受自然环境作用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和充分发挥人类自身智慧和创造力,不断的优化体育环境,实现体育自然环境为体育目标实现服务的目的。为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自然环境,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国政府依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设计了颇具特色的“全民健身路径”和“绿色健身城堡”,它占地不多、因地制宜、简单易建、投资不大、美观实用、方便群众、老少皆宜,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健身性的大众公共体育设施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我省现在共有健身路径228条。[2]当然,在人们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修建体育设施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破坏了绿地。运动健身活动点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不断地制造垃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在鼓励全民健身的同时,要做好宣传活动,敦促大家做好环境保护;设立警示牌,摆放垃圾回收器材;在活动点人工造景,也可栽种绿树、绿草和花卉等植物,进行规划,选择能提供更多清新空气、可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和花草,体现健康为本的理念。
2、法律法规与全民健身
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提高民族的素质,我们采取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这只是“强种”的前期工程。独生子女如果缺乏锻炼就很难达到“强种”的目的。因此,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全民健身也是基本国策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民族的素质,实现健身强种的目标。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且自纲要颁布之年起每年全国范围内都会在不同时期举办为期一周的全民健身宣传月,以使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河南省也于2003年颁布了《河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2010年规划》,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省人民体质。体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表明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态度;确立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任务和原则;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行业、系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发展体育事业的各种保障条件和违反体育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依法管理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各级政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条件,使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高,在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活动的体育健身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要。从制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全民健身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法律法规的制定。法律法规不是一承不变的,它是受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立法的预测和规划,才能使全民健身法规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持续发挥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只有广大公民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自觉把握,才能带来法治建设的根本发展。国家对全民健身法治发展的推动,应从根本上体现于提高和强化公民的健身法治意识和健身权利理念,反映在为公民健身提供有效的法制条件与法制保障上,通过调动与发挥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国家推进和公民参与的良性配合、互促共进的全民健身法治动力系统。
3、体育人文环境与全民健身
体育人文环境是指围绕体育这一主体发生影响的社会各种文化因素。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文因素在不同层面上制约了体育的运作和发展,也影响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3]在文化的指导下,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备,体育器材越来越先进,体育方法不断完善,体育手段不断优化。从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简单不借助器械的徒手练习,到单杠、双杠,全民健身路径中的腰部训练器、转体训练器、比例训练器、梅花桩、太空漫步机等组合配套的系列体育设施,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身体练习,寓锻炼与于娱乐中,激发了广大群众锻炼的积极性,增加了体育人口,为人人都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科技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形象的说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彩的赛事通过卫星、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就传遍全球,在第一时间把运动健儿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消息告知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国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去,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与关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有2.3亿在校学生,全国各级学校人数众多,并且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抓住了学生的健身体育活动,也就是抓住了全民健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与基础。
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以青少年为实施重点,着力于增强全民族的体质,这实际上就是把学校体育放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位置,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学校体育起着基础的作用,并总摄全局,学校体育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使其在身体、心理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传授新的体育文化知识、保健知识、运动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以增强体质为主,让学生学会多种健身方法,体质自测和运动处方等,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学会欣赏体育比赛,调控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把学校体育的成果扩展到人的一生。因此,全民健身计划在这世纪之交既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基准点,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4、家庭与全民健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4]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家庭成员的和睦与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家庭体育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群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在新世纪,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会逐步提高,而家庭是较小的社会单位,易于组织活动,家庭体育活动在空间、时间、规模、内容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来说起决定性作用。全民健身对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家人身心发展、家庭和睦的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指出: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是命中注定的,健康与否是先天给予的,决定健康的原因在内不在外,不应强求要顺其自然;知足、安贫、不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生活观念、生活意识,以至形成了一种以静养生的生活习惯。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忽视了体育的各种功能,忽略了生活中本应存在的体育生活成分,认为体育对生活没有多大帮助和影响,在生活中可有可无。人们这种潜意识的宿命心理,从主观上制约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动性以及动态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发展。所以说传统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通过全民健身运动,使人们认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实现了人们从被动运动到积极运动,从攒钱防老到“花钱买健康”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谭言言.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与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
[2]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许龙成.有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发展的研究[J].专题与科学,2005.
[4]徐 峰,郭仁龙.影响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06,(5).
[5]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