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流程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良种
   选择产量高,产量稳定,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种子没有虫,籽粒饱满。
  二、整地施肥
   精细整地: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进行精耕细整,翻耕23厘米~25厘米,进行秸秆还田,不但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耕后耙细(碎)、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
   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在耕地的同时要施足基肥,每亩施有机肥2吨~3吨,为减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损耗,避免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将50%左右的氮素化肥后移到拔节至孕穗期分2次追施,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赖氨酸、蛋白质含量提高。
  三、适期适量播种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种子。在拌种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拌种时水分不能太大,以免影响播种,影响每亩的种子用量;二是要拌匀,让每一粒小麦都要拌上农药,以免被虫吃掉,三是拌种结束后小麦种子要晾晒一下。
   适期播种:为培育壮苗,形成根系发达、茎蘖数较多的小麦生产群体,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要适期播种,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一般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上中旬播种,播种量6~7千克/亩;弱春性、春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一般小麦在田间持水量为70%~80%时最有利于出苗,因此,当播期、土壤墒情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做到适墒播种,可晚播3~5天,从而使小麦全苗。
   播种量: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期确定小麦的播种量,播量8~10千克/亩,随着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500千克/亩以上的高产田块,基本苗可控制在12万~15万株/亩,9月底10月初播种可降到10万~12万株/亩。
  四、田间科学管理
   (一)苗期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到拔节为止。
   2.栽培措施
   要苗齐、苗壮;争取早分蘖、早发根;达到壮苗越冬;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
   查苗补种,疏苗移栽。小麦出苗后,应及早检查,对于10厘米以上严重缺苗断垄地段,可采取催芽补种;对已经分蘖仍有缺苗地段,12月上旬就地进行匀苗移栽,疏稠补稀。
   中耕镇压,锄草保墒。对于适期播种的麦田,在封冻前要早锄、浅锄、细锄,防止伤根伤苗;对旱地要进行碾压提墒,浅锄保墒,防止风蚀,达到增温保苗;对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坷垃多的麦田,冬季可进行碾压;对于下湿地的晚播苗,由于通透性差,影响新根早发,这类麦田除搞好田间排水工程外,要加强中耕松土。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合理冬灌,保苗越冬。对抢耕抢种土壤不实的地块应浇水,以踏实土壤;对于晚播麦田,叶少、根少没有分蘖或分蘖在2个以下的弱苗,一般不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育。冬灌要按照“夜冻日消,浇完正好”的原则,灌水的温度指标是日平均温度3℃以上,灌后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减少蒸发,消灭杂草,保蓄水分。
   因苗制宜,补施追肥。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应按照产量指标要求缺多少补多少,对水浇地麦田可以结合冬灌补施追肥,对于晚播弱苗,由于肥水消耗少,冬前一般不宜追施肥水,对于长势不匀麦田可采取点片追施,追肥时一定要采取穴施,严禁撒施。
   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进行,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克~300克兑水60千克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
   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
   (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
   2.田间管理
   追肥: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7.5千克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2.5千克~3千克,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
   预防倒伏:采用矮秆品种。合理应用肥水。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小麦倒伏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两种,主要是茎倒伏。茎倒伏是由于前期氮肥施用量较大,造成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小麦徒长旺长,基部节间过长,后期出现大风天氣小麦易发生倒伏。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浇水。
   (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约40天。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
   2.管理措施
   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四五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
   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黏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100克进行防治。
   (四)适时收获
   一般在6月上中旬小麦基本成熟,整个麦田2/3的麦穗发黄时收割,小麦蜡熟末期是最佳收获期。但小麦不可过于成熟,以免籽粒脱落而减少收成。小麦要分品种进行单收、单晒、单储,以免品种混杂,降低小麦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其他文献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会引发外界热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独特之处在于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全面阐释,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大战略,实施起来当然不能操之过急,既要稳扎稳打,又要防微杜渐。因此,一号文件中的一系列“禁止性规定”,备受关注。  所谓“禁止性规定”,说白了就是一系列清单和台账,也就是提前说清楚哪些事情不能干,哪些事情是会被严厉打击的。  负
盘江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方面面貌的不断更新。从远古的"自我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融入中央政权,直至明代被划入中央政权的区划版图,盘江地区随着贵州省步
材料及相关概念(素材、资料、质料、题材等)是构成文章基本要素之一,是文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关系密切而各有特定的内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上往往含混不清,
一元复始话农桑。2017年第一个工作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时间表明确。这项改革是事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件大事,涉及2.86万亿元账面资产和66.9亿亩土
坝基防渗方案的选择是超深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黄金坪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基为最大深度达133.9m的强透水性砂砾料覆盖层,且河谷左右两岸地形
1978年,国务院批复河南省增设台前县。斯时,新建立的台前县财政负债4万元。而2017年,台前县财政单民生保障支出17.6亿元,惠农支出3.8亿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2亿元用于扶贫。2017
《史记》中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个人通过获得个人利益,保障自身的生理需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分满足每个人的人生需求,是高度发达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每个人的人生梦想,也是理想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厘清个人利益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个人到底在追求哪些利益呢?无非是身内利益和身
近日,农业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
同群效应是指处在相似行业、相似组织或者具有其他相似特征的群体,群体内个体间互动行为所产生的交叉影响。同群效应现象已经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争论,但我国相关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