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产品贮藏加工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研究农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加工特性、原理、加工工艺及保持和提高其加工品品质的应用科学。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改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课堂提问式教学等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产品 贮藏加工 教学改革
现代意义的农产品加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终端消费品来逆向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品种、生产区域、生产规模,用专用品种作为加工原料。这样,拥有不同资源的不同区域,就必然要在林果业、瓜菜业、水产业等不同产业优势中做出选择,在生产中有重点地选择直接消费品种(鲜食农产品等)、初加工品种、精深加工品种等,通过不同地區农业的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加工业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有别于单纯的工业,它既包含农业,也包含工业。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位置,需要适合于加工的农产品、先进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的运营机制。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提升农产品贮藏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我国的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蔬菜等很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业意义重大。
《农产品贮藏加工》是一门理论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了解农产品加工的特性和加工原理,掌握其加工工艺的设计;通过试验操作可以对新学过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掌握各种加工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主要掌握加工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的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工艺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但课时相对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门实用性课程最全面、最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成效显著。
一、了解课程用途与地位
从世界范围内看,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础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国际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已远远超过汽车、航天及电子信息工业。据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约为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为3.6万亿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之比接近1.2∶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在农产品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贸易等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开阔其视野。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和新的国际局势赋予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新的意义。开课之初,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农产品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
二、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
1.确定教学核心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重视教学内容中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订该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利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校农学专业学生在学完前期专业基础课后,在大学三年级安排学习《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践与总结,掌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相关知识。
2.强化实验技能培养
通过增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本课程共32个学时,其中10个学时为实践内容,在整体课程的学习安排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本课程安排了5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农产品的品质感官评定的方法、农产品贮藏技术,掌握粮食、果蔬的加工工艺,其中“工艺参数对面筋得率的影响”是综合性实验,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1.选择权威教材
目前,《农产品贮藏加工》教材比较多,要求选用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反复讨论,最终我们选用秦文、吴卫国、翟爱华主编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实践证明,学生的接受力和满意度均较高。
2.围绕教学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因此,围绕教学主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五章内容,分别是绪论、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贮藏原理、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其中,第四、第五是重点,第三章是难点。本课程教学中要安排好理论与应用内容的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农产品贮藏原理的理论知识,更要积累农产品贮藏技术、加工技术等知识,为实践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将获得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的前沿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农产品贮藏技术章节的教学中补充了水果蔬菜湿冷保藏、食品的冰温保藏、果蔬MAP保藏等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方面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更加活跃。
4.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推荐大量优秀参考书及学习网站
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很局限的,更多的要靠课下的大量阅读与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参考书和学习网站。参考书主要有刘心恕主编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和李新华、董新洲主编的粮油加工学。
四、教学效果的评定
教学效果的评定应根据课程类型而灵活掌握。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单纯以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培养的目标。经过我们的研究,将成绩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理论成绩,考卷中不仅有基本理论问题,还有案例分析等应用性材料分析题,由此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实验成绩,包含实验报告和课程中的表现,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进行提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设定题目,撰写综述,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点评学生的文章。
教学效果的评定还需要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主观反馈。研究表明,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有别于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课程效果的考核,能更好地反映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实验课形式的变化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两类课程的结合教学方法在建立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五、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高涨,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课前,学生积极查找有关资料,课堂回答问题时踊跃发言,同时,教师也积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飞跃。
2.培养了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人师傅的现场交流等不同方式,学生深刻体会了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作为食品检验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实验过程中考勤管理、卫生管理和实验管理等环节,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起良好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
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要求每一位同学负责一至两个样品的制备,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充分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农产品贮藏加工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认为真正学有所用。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郜海燕.推进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68-371.
[2]朱铎鹏.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与思考.科技传播,2010,(18):56-57.
[3]周慧娟,王海宏,陈召亮,王秀敏,乔勇进.冬枣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9,25(3):33-38.
[4]葛继红.农产品运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国农业教育,2010,(4):53-55.48.
[5]姜瞻梅,田波,李小东.乳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林区教学,2007,(8-9):5-6.
[6]秦文,吴卫国,翟爱华.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0]-JKGHAG-0171;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N-049。
关键词:农产品 贮藏加工 教学改革
现代意义的农产品加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终端消费品来逆向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品种、生产区域、生产规模,用专用品种作为加工原料。这样,拥有不同资源的不同区域,就必然要在林果业、瓜菜业、水产业等不同产业优势中做出选择,在生产中有重点地选择直接消费品种(鲜食农产品等)、初加工品种、精深加工品种等,通过不同地區农业的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加工业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有别于单纯的工业,它既包含农业,也包含工业。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位置,需要适合于加工的农产品、先进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的运营机制。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提升农产品贮藏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我国的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蔬菜等很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业意义重大。
《农产品贮藏加工》是一门理论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了解农产品加工的特性和加工原理,掌握其加工工艺的设计;通过试验操作可以对新学过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掌握各种加工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主要掌握加工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的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工艺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但课时相对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门实用性课程最全面、最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成效显著。
一、了解课程用途与地位
从世界范围内看,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础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国际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已远远超过汽车、航天及电子信息工业。据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约为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为3.6万亿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之比接近1.2∶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在农产品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贸易等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开阔其视野。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和新的国际局势赋予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新的意义。开课之初,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农产品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
二、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
1.确定教学核心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重视教学内容中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订该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利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校农学专业学生在学完前期专业基础课后,在大学三年级安排学习《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践与总结,掌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相关知识。
2.强化实验技能培养
通过增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本课程共32个学时,其中10个学时为实践内容,在整体课程的学习安排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本课程安排了5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农产品的品质感官评定的方法、农产品贮藏技术,掌握粮食、果蔬的加工工艺,其中“工艺参数对面筋得率的影响”是综合性实验,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1.选择权威教材
目前,《农产品贮藏加工》教材比较多,要求选用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反复讨论,最终我们选用秦文、吴卫国、翟爱华主编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实践证明,学生的接受力和满意度均较高。
2.围绕教学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因此,围绕教学主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五章内容,分别是绪论、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贮藏原理、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其中,第四、第五是重点,第三章是难点。本课程教学中要安排好理论与应用内容的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农产品贮藏原理的理论知识,更要积累农产品贮藏技术、加工技术等知识,为实践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将获得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的前沿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农产品贮藏技术章节的教学中补充了水果蔬菜湿冷保藏、食品的冰温保藏、果蔬MAP保藏等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方面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更加活跃。
4.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推荐大量优秀参考书及学习网站
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很局限的,更多的要靠课下的大量阅读与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参考书和学习网站。参考书主要有刘心恕主编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和李新华、董新洲主编的粮油加工学。
四、教学效果的评定
教学效果的评定应根据课程类型而灵活掌握。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单纯以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培养的目标。经过我们的研究,将成绩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理论成绩,考卷中不仅有基本理论问题,还有案例分析等应用性材料分析题,由此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实验成绩,包含实验报告和课程中的表现,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进行提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设定题目,撰写综述,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点评学生的文章。
教学效果的评定还需要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主观反馈。研究表明,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有别于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课程效果的考核,能更好地反映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实验课形式的变化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两类课程的结合教学方法在建立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五、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高涨,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课前,学生积极查找有关资料,课堂回答问题时踊跃发言,同时,教师也积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飞跃。
2.培养了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人师傅的现场交流等不同方式,学生深刻体会了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作为食品检验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实验过程中考勤管理、卫生管理和实验管理等环节,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起良好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
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要求每一位同学负责一至两个样品的制备,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充分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农产品贮藏加工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认为真正学有所用。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郜海燕.推进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68-371.
[2]朱铎鹏.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与思考.科技传播,2010,(18):56-57.
[3]周慧娟,王海宏,陈召亮,王秀敏,乔勇进.冬枣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9,25(3):33-38.
[4]葛继红.农产品运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国农业教育,2010,(4):53-55.48.
[5]姜瞻梅,田波,李小东.乳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林区教学,2007,(8-9):5-6.
[6]秦文,吴卫国,翟爱华.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0]-JKGHAG-0171;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