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内涵,它承载和传递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在自己的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并且首先体现在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上。本文试从社会意识形态、民俗、联想意义、蕴含意义空缺等方面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进行对比性的探析。
一、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折射出不同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和影响下,把和谐视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奉行“礼为用,和为贵”的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行为能否合乎礼的要求,做到“和”是很重要的。因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要求“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克己守”“循规蹈矩”,避免“锋芒太露”。因此,“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强烈的贬义,与自我膨胀、自私自利相联系,是遭社会抵制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相反,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一个突出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人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人们强调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而保持一致是个体人格丧失之表现,因而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由此,英文辞典中以self-(个人)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等,足以见“个人”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一些字面意义相同却褒贬有别的英汉词汇,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英语中的“politician”带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精明圆滑的人”,意思与汉语的“政客”相当。汉语中的“政治家”含有褒义,应译为“stateman”,指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或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而非“politician”。
二、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差异
文化是心理的折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深层心理的产物。一个社会里的任何人都必定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行为走向、精神气质等,并由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与差异。常言道“言为心声”,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构建单位,必然蕴含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
英、汉民族在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及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尤为突出。比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图腾形象,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东西;在古代传说中的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吉祥、高贵、权势的象征;龙又是帝王之象征,历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汉语成语中又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攀龙附凤”、“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说法,华夏民族素称“龙的传人”。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人都把龙当作美好的东西来看待。但是,英语中dragon(龙)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旧义“启示录”中的第l2章第9节中,魔鬼(撒旦)被称作“Dragon”,而且它是迷惑天下众生的,一些圣徒就以杀死“dragon”为荣。英语中,甚至把年老脾气暴躁的凶女人称为“dragon”。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中国人常把狗视为卑劣的动物,一说到狗,往往会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与其相关的词汇也大都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走狗”“狗咬狗”等。但在英美人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有灵性的宠物,被视为家庭中的一员,用狗象征可爱、忠实、勇敢、聪明等优秀品质。英语词语中绝大多数有关狗的短语不含贬义,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gay dog”(快乐的人)“old dog"(老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三、英语与汉语对应词的数目不等
中国的社会结构重视亲属关系,有一整套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称谓词语。因此,现代汉语有关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谓是不同的。而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家庭,其构成和社会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强调自我和独立,忽视亲属关系。因此,现代英语中有关父系与母系亲属的称谓没有细致的区别。例如,通常使用uncle来称呼“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夫”以及父母的男性同事和朋友。
四、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概念
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词汇,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却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联想和比喻,这是由语言的随意性决定的。英汉语言尤其是在俚语和方言中,有许多这样的词汇,给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以下英汉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没有经验的人(新手)——greenhand;不受欢迎的人(坐冷板凳)——wet blanket;讨好(拍马屁)——polish the apple;竞选失败者——dead duck;瘦得像猴子似的(骨瘦如柴)——as thin as a shadow;过着牛马的生活(当牛做马)——live a dog’s lif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怒发冲冠——raise the roof。
五、英汉语言中一词多义所带来的问题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的“吃”字,最基本的意思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而在许多由“吃”构成的词语中,例如“吃食堂(吃饭)”“吃苦(受)”“吃香(受欢迎)”“吃官司(被起诉)”“吃醋(妒忌)”等,由于搭配词不同,其含义大相径庭。英语中的“eye”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也不同。例如,“blind man’s eyes(盲人的拐杖)”“score a bull’s eye(命中靶心)”“do sb.in the eye(欺骗某人)”“be bright in the eye(喝醉)”“He is up to his eyes in debt(他债台高筑)”“an eye in the sky(侦察卫星)”“the eyes of night(星星)”等。
六、英汉文化中不同理念造成的词汇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老”字既是人们表达敬意的方式,又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用“老人”“老爷子”“老太太”来称呼自己的父母、同事朋友的父母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姓氏 老”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称。还有许多是在表示姓氏、职务或身份的词前加上一个“老”字以表达亲切尊敬之情,如“老张”“老师”“老总”“老革命”“老职工”等。而英美人对老有一种恐惧,忌讳用“old”一词来表示“老”或“老人”这一概念。因此,英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the aged;a veteran soldier;an experienced worker等。另外,用于指代年老的Mature在英语中表示“成熟”“年长”。可在中国老太太无论自称“成熟”,或被称为“成熟”,都可能成为笑料。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对语义的理解。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引起学习者误解和曲解。这就要求学习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地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境,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真正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一、英汉词汇的内涵差异折射出不同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和影响下,把和谐视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奉行“礼为用,和为贵”的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行为能否合乎礼的要求,做到“和”是很重要的。因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美德。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方面,要求“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克己守”“循规蹈矩”,避免“锋芒太露”。因此,“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强烈的贬义,与自我膨胀、自私自利相联系,是遭社会抵制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相反,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一个突出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人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人们强调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而保持一致是个体人格丧失之表现,因而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由此,英文辞典中以self-(个人)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self-dependence,self-esteem等,足以见“个人”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一些字面意义相同却褒贬有别的英汉词汇,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英语中的“politician”带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精明圆滑的人”,意思与汉语的“政客”相当。汉语中的“政治家”含有褒义,应译为“stateman”,指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或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而非“politician”。
二、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差异
文化是心理的折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深层心理的产物。一个社会里的任何人都必定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行为走向、精神气质等,并由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与差异。常言道“言为心声”,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的构建单位,必然蕴含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
英、汉民族在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及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尤为突出。比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图腾形象,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东西;在古代传说中的龙能腾云驾雾,是虚幻神奇、法力无边的灵物,是吉祥、高贵、权势的象征;龙又是帝王之象征,历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汉语成语中又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攀龙附凤”、“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说法,华夏民族素称“龙的传人”。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人都把龙当作美好的东西来看待。但是,英语中dragon(龙)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旧义“启示录”中的第l2章第9节中,魔鬼(撒旦)被称作“Dragon”,而且它是迷惑天下众生的,一些圣徒就以杀死“dragon”为荣。英语中,甚至把年老脾气暴躁的凶女人称为“dragon”。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中国人常把狗视为卑劣的动物,一说到狗,往往会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与其相关的词汇也大都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走狗”“狗咬狗”等。但在英美人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有灵性的宠物,被视为家庭中的一员,用狗象征可爱、忠实、勇敢、聪明等优秀品质。英语词语中绝大多数有关狗的短语不含贬义,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gay dog”(快乐的人)“old dog"(老手)“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三、英语与汉语对应词的数目不等
中国的社会结构重视亲属关系,有一整套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称谓词语。因此,现代汉语有关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谓是不同的。而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家庭,其构成和社会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强调自我和独立,忽视亲属关系。因此,现代英语中有关父系与母系亲属的称谓没有细致的区别。例如,通常使用uncle来称呼“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夫”以及父母的男性同事和朋友。
四、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概念
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词汇,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却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联想和比喻,这是由语言的随意性决定的。英汉语言尤其是在俚语和方言中,有许多这样的词汇,给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以下英汉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没有经验的人(新手)——greenhand;不受欢迎的人(坐冷板凳)——wet blanket;讨好(拍马屁)——polish the apple;竞选失败者——dead duck;瘦得像猴子似的(骨瘦如柴)——as thin as a shadow;过着牛马的生活(当牛做马)——live a dog’s lif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怒发冲冠——raise the roof。
五、英汉语言中一词多义所带来的问题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的“吃”字,最基本的意思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而在许多由“吃”构成的词语中,例如“吃食堂(吃饭)”“吃苦(受)”“吃香(受欢迎)”“吃官司(被起诉)”“吃醋(妒忌)”等,由于搭配词不同,其含义大相径庭。英语中的“eye”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也不同。例如,“blind man’s eyes(盲人的拐杖)”“score a bull’s eye(命中靶心)”“do sb.in the eye(欺骗某人)”“be bright in the eye(喝醉)”“He is up to his eyes in debt(他债台高筑)”“an eye in the sky(侦察卫星)”“the eyes of night(星星)”等。
六、英汉文化中不同理念造成的词汇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老”字既是人们表达敬意的方式,又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常用“老人”“老爷子”“老太太”来称呼自己的父母、同事朋友的父母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姓氏 老”是对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敬称。还有许多是在表示姓氏、职务或身份的词前加上一个“老”字以表达亲切尊敬之情,如“老张”“老师”“老总”“老革命”“老职工”等。而英美人对老有一种恐惧,忌讳用“old”一词来表示“老”或“老人”这一概念。因此,英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the aged;a veteran soldier;an experienced worker等。另外,用于指代年老的Mature在英语中表示“成熟”“年长”。可在中国老太太无论自称“成熟”,或被称为“成熟”,都可能成为笑料。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对语义的理解。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引起学习者误解和曲解。这就要求学习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地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境,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真正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