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要素入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以实施“弹性订单式”、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实践体系、强化“订单班”管理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订单式”培养方式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88-02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要素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的,由校方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制订教学计划,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办学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校企双方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是核心要素,它们全都是按照当前市场的变化趋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对企业的需求,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岗位技能训练计划共同制定与三方利益相符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里所指的三方包括人才的培养方,即学校;委托方,即相关的旅游企业;受教育者,即学生,该计划制定的主要目的是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岗位针对性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其能够使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大幅度缩短,从而达成无缝衔接的目标。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订单协议的基础上,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故此,在双方的合作关系中,企业占据着主导性地位,绝大部分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企业手中,学校在与企业进行“订单”的签订时,自身的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资源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属于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出与“订单”约定相符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讲,它是“订单”中人才的接收方,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基于这一前提,企业除了要参与人才的培养之外,还要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方面更要全力以赴地为“订单”中的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由该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正因如此,使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各大院校、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一致认可。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该方案为核心编制的教学、编写的教学方案以及设置的相关课程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要项目,换言之,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效果,由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该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需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实践能力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由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双方需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着重于培养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导游、咨询、培训、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
對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是对本专业建设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满足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与供给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突出强调产、学、研相结合
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产、学、研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构建起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既能够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够促使实践教学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培养出企业愿意吸收的人才,给予学生就业保障。
(二)有利于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面,将人才培养融入社会大环境中,使高校成为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紧跟市场变化,密切联系行业企业,通过企业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市场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学校深入调研市场的积极性,让学校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避免因盲目开设专业或课程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遵循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思路,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实习实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按照行业导向和综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共同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理清企业运作流程、明确岗位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订单式”培养方式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密切关联,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确保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就业后能够胜任目标岗位工作。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形成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订单特色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在专业群内的转岗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订单特色课程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特有的课程模块,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该课程模块,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需要,设置与职业技能考证相关的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的核心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丰富“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
为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目标,当新生入校之后,相关旅游企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前提条件下,以面试筛选的方法组建订单班。该班正式成立后,应按照旅游企业的要求,单独开设有关课程,提前将岗前培训的内容纳入课堂实践教学当中,校企联合培养准职业人员。在专业认知实习方面,可将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作为该阶段的重点内容,借此来让新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专业课程实训方面,可将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规定的科目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订单班的学生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实习,这样除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之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顶岗实习方面,旅游企业应当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将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同时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监督,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获得职业体验,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从业的基本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实施“弹性订单式”,给予学生灵活的就业选择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当其进入订单班之后,毕业后应当到该企业中就职。然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随着学生见闻的成长,他们可能会对原本看好的企业产生异议,从而不愿到该企业任职。同时,订单班的某些学生也可能在毕业时并未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不太愿意接收。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学生与企业都存在违背约定却难以解除合同的问题,由此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解决传统“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捆绑问题,可实施弹性订单式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结合校企订单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据此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可以面向多个旅游企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所需知识的综合,这样不但解决了违约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具备了更强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订单班”管理,构建校企共同管理机制
基于“订单式”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学校应当与企业联合,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校企共同管理机制,借此来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日常管理。针对订单班的特殊性,可实行双班主任制,由学校为该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企业委派一名企业班主任,具体负责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为的管理。企业班主任除了相关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转化为课程,通过课余时间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
总而言之,我国旅游業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秉承校企共赢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持续发展,达成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巴佳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古南都班”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8):91-92.
[2]裴凤艳.高职院校“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价: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邓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8):78-79.
[4]刘金锋,程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4(10):243-255.
[关 键 词]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88-02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要素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的,由校方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制订教学计划,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办学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校企双方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是核心要素,它们全都是按照当前市场的变化趋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对企业的需求,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岗位技能训练计划共同制定与三方利益相符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里所指的三方包括人才的培养方,即学校;委托方,即相关的旅游企业;受教育者,即学生,该计划制定的主要目的是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岗位针对性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其能够使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大幅度缩短,从而达成无缝衔接的目标。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订单协议的基础上,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故此,在双方的合作关系中,企业占据着主导性地位,绝大部分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企业手中,学校在与企业进行“订单”的签订时,自身的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资源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属于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出与“订单”约定相符并且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讲,它是“订单”中人才的接收方,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基于这一前提,企业除了要参与人才的培养之外,还要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方面更要全力以赴地为“订单”中的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由该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正因如此,使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各大院校、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一致认可。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该方案为核心编制的教学、编写的教学方案以及设置的相关课程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要项目,换言之,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效果,由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该模式的关键要素之一。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需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实践能力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由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双方需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着重于培养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导游、咨询、培训、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
對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是对本专业建设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满足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与供给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突出强调产、学、研相结合
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产、学、研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构建起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既能够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够促使实践教学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培养出企业愿意吸收的人才,给予学生就业保障。
(二)有利于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面,将人才培养融入社会大环境中,使高校成为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紧跟市场变化,密切联系行业企业,通过企业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市场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学校深入调研市场的积极性,让学校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避免因盲目开设专业或课程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遵循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思路,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实习实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按照行业导向和综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共同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理清企业运作流程、明确岗位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订单式”培养方式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密切关联,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确保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就业后能够胜任目标岗位工作。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形成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订单特色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在专业群内的转岗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订单特色课程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特有的课程模块,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该课程模块,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需要,设置与职业技能考证相关的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的核心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丰富“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
为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目标,当新生入校之后,相关旅游企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前提条件下,以面试筛选的方法组建订单班。该班正式成立后,应按照旅游企业的要求,单独开设有关课程,提前将岗前培训的内容纳入课堂实践教学当中,校企联合培养准职业人员。在专业认知实习方面,可将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作为该阶段的重点内容,借此来让新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专业课程实训方面,可将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规定的科目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订单班的学生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实习,这样除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之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顶岗实习方面,旅游企业应当为订单班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将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同时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监督,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获得职业体验,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从业的基本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实施“弹性订单式”,给予学生灵活的就业选择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当其进入订单班之后,毕业后应当到该企业中就职。然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随着学生见闻的成长,他们可能会对原本看好的企业产生异议,从而不愿到该企业任职。同时,订单班的某些学生也可能在毕业时并未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不太愿意接收。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学生与企业都存在违背约定却难以解除合同的问题,由此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解决传统“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捆绑问题,可实施弹性订单式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结合校企订单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据此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可以面向多个旅游企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所需知识的综合,这样不但解决了违约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具备了更强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订单班”管理,构建校企共同管理机制
基于“订单式”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学校应当与企业联合,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校企共同管理机制,借此来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日常管理。针对订单班的特殊性,可实行双班主任制,由学校为该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企业委派一名企业班主任,具体负责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为的管理。企业班主任除了相关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转化为课程,通过课余时间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
总而言之,我国旅游業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秉承校企共赢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持续发展,达成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巴佳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古南都班”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8):91-92.
[2]裴凤艳.高职院校“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价: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邓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8):78-79.
[4]刘金锋,程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4(10):24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