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事实为依据创设材料情境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材料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热点为背景,或以对现实有直接影响的史料为背景设置材料情境,利用事实材料,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但在材料情境的创设中要注重教育性、新颖性、针对性、情感性。
一、重视教育性,给学生以价值的引导
培养人、关心人,帮助他们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灵魂。因此优先考虑材料情境的教育性,这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创设和运用材料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教育性,所选材料情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源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史料,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倡导合作,引领其过积极、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注重继承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在情景材料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教师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生对所选材料情景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对材料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或者完全不对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保证新颖性,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
教师在设置材料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长。历史与社会材料情境的创设要保证其新颖性,因为只有具备新颖性才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好奇心,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的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情境材料的新颖性,不仅要求其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是新的,而且材料展示的方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如在学习有关“戊戌变法”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先通过相应文字资料把当时中国的情况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然后让学生设置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演示出来。随着课堂的展开,教师补充历史信息,同时结合书面材料的阅读、情境再现使学生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传统课堂上可能遗忘的要点。这样做拓宽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到教师精心创造的意境中去,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三、突出针对性,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
材料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材料情境如果能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设置,就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助推器,提高能力的催化剂。为此在创设材料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到有的放矢。
如针对当今学生对“革命优良传统”关注甚少的实际,可以选用这样的情境材料:有人认为在生存环境恶劣的社会需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而在今天,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已经极大地改善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内容切入了许多学生的真实想法,讨论起来就十分活跃。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革命优良传统”作为一种创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它都会被当作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样“革命优良传统”的本质内涵搞清了,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也解决了。
四、强调情感性,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
历史又是一面镜子,通过形象的材料使我们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并不断完善自我。历史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斗,如封建社会“大治时期”的安定与繁荣,“大乱时期”的动荡与衰败;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民族败类的猥琐丑陋,都会随时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引发心灵的升华。可见,历史知识之中,孕育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体验并受到熏陶。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地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如祖冲之在圆周率推算方面的贡献属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如果只讲他把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七位数,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创设材料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启情点”,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沉钩、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如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先出示《圆明园全景复形图》,学生在惊叹她的巧夺天工之余,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接着再出示《圆明园残景图》,学生在激愤之中加深对英法帝国主义刻骨仇恨的同时,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前后两幅历史图片的展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的确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一、重视教育性,给学生以价值的引导
培养人、关心人,帮助他们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灵魂。因此优先考虑材料情境的教育性,这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创设和运用材料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教育性,所选材料情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源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史料,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倡导合作,引领其过积极、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注重继承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在情景材料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教师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生对所选材料情景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对材料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或者完全不对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保证新颖性,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
教师在设置材料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能体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长。历史与社会材料情境的创设要保证其新颖性,因为只有具备新颖性才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好奇心,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的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情境材料的新颖性,不仅要求其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是新的,而且材料展示的方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如在学习有关“戊戌变法”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先通过相应文字资料把当时中国的情况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然后让学生设置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时的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演示出来。随着课堂的展开,教师补充历史信息,同时结合书面材料的阅读、情境再现使学生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传统课堂上可能遗忘的要点。这样做拓宽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到教师精心创造的意境中去,积极思考,参与教学活动。
三、突出针对性,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
材料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材料情境如果能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设置,就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助推器,提高能力的催化剂。为此在创设材料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到有的放矢。
如针对当今学生对“革命优良传统”关注甚少的实际,可以选用这样的情境材料:有人认为在生存环境恶劣的社会需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而在今天,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已经极大地改善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内容切入了许多学生的真实想法,讨论起来就十分活跃。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革命优良传统”作为一种创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它都会被当作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样“革命优良传统”的本质内涵搞清了,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也解决了。
四、强调情感性,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
历史又是一面镜子,通过形象的材料使我们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并不断完善自我。历史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斗,如封建社会“大治时期”的安定与繁荣,“大乱时期”的动荡与衰败;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民族败类的猥琐丑陋,都会随时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引发心灵的升华。可见,历史知识之中,孕育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体验并受到熏陶。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地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如祖冲之在圆周率推算方面的贡献属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如果只讲他把圆周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七位数,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创设材料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启情点”,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沉钩、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如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先出示《圆明园全景复形图》,学生在惊叹她的巧夺天工之余,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接着再出示《圆明园残景图》,学生在激愤之中加深对英法帝国主义刻骨仇恨的同时,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前后两幅历史图片的展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的确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