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所从“出生”就带着鲜明的“实验性”和“使命感”的学校,其前身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198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上海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上实”)在众人的瞩目与期待中落成。建校三十余年来,上实作为一所年轻的、现代化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独树一帜的实验性学校,以“尊重个性差异,发掘智慧潜能”为办学理念,在学制、课程、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习空间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学程新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一般学校的孩子用十二年完成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上实的孩子们只需要十年,同时又实行着弹性的学制。因此,上实是一所真正的实验学校,一所带着深深的“实验”烙印的学校。这样一所基于学制进行探索改革的的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大概也仅此一所。
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是开展基础教育全学段跟踪研究的基础,具体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学习年限弹性。十年一贯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实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十年毕业,同时也允许学习节奏较慢或中途发展其他潜能的同学十二年毕业。二是学程的一惯性。学校的一贯制的弹性学制,将基础教育阶段全程贯通,为特需课程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个性图谱”过程性档案可以为学生学段衔接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三是可实现跨学段弹性。拥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跨学段弹性,实现灵活对接;为初中三年级开设直升学生特需课程,搭建初高中无缝衔接平台,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机制保障。
作为实验学校,上实的办学是带有实验性的,办学理念是前瞻与创新的。在这实验的三十多年中,上实已然成为上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先锋,正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贡献独特价值。
课程新规划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是唤醒学生内在本性的一个载体,本性包括兴趣、潜能和天赋。好的课程将本性作为引擎,让学生发现、认识、发展、成全自我。”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如是说。因为与生俱来的实验属性,课程在上实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呼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对课程进行了全局统整和架构,实现了三个学段的无缝衔接,形成了满足基础型课程的“核心课程”、丰富学生素养的“学养课程”以及为学生需求量身定做的“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选择。
核心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让学生“吃饱、吃好、吃从容”。独有的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打通了三个学段的间隔,得以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学生成长,让学生以最适宜的节奏成长。核心课程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部分,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自编课程相辅的方式。例如在核心课程的评价上,初中部除了常规的期中期末测验,还制定了一系列验收、学科跳级政策,包括选拔某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更合适的高年级学习的“跨栏计划”,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学业考试免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自主学习政策”及“免考政策”等。
学养课程用以涵养学生素养,让学生营养均衡,全面发展。以“小学段兴趣、初中段情趣、高中段志趣”为主线,在核心课程基础上诞生的学养课程大课表涵盖了十个年段、十个系列,又名为TFT(Ten For Ten)系列课程。学养课程是上海市教委规定的三类课程中拓展和部分探究(研究)型課程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更加丰富。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足够在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所学的充足资源,让学生既“尝遍美食又营养均衡”。
特需课程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订制专属课程,帮助自我发现。如果说核心课程、学养课程还是另一种形态的基础课、拓展课,多少还有先例可循,那么特需课程则是上实的原创,其为学有所需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因材施教、护长容短是特需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特需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让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独立使用的空间以及提出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权利。
通过三大课程体系,上实致力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兴趣、情趣、志趣的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空间新重构支持学校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校园的各个角落乃至社会都在逐渐成为一种无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正如徐红校长所说:“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是学生成长与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可以说‘环境是孩子们的第三任教师’。”正是基于此,从2015年起,上实开始了10个学习空间的改造实验,力图通过空间的全新改变,开启更多有趣多样的学习空间,触发学生深度学习,尊重个性差异,挖掘智慧潜能。在上实,相比于“项目”,教师们更愿意将这一改造称之为“实验”。
上实在学校空间改造上探索了一条路径:打通,室内和室外没有了那么清晰的边界;联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了更多创造性的可能。如人气最旺的阳光工作室,这是一条既像走廊而又不是走廊的走廊,学校精准分析功能和需求,将其打造为兼具实用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学习空间。阳光工作室由综合楼二楼走廊改造,支持学习者自带设备(BYOD),是离教学核心区最近的第一个“非正式学习空间”,让教室以外有了学习的可能性。阳光工作室还能够满足学校分层走班的需求,配置了6组工作台,共36个座位,非常适合一些注重分组讨论的课程,无论单人、多人甚至小组都可以在此轻松自由地学习。可以说,这里是未来学习空间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再如雨花园,这里由学校宿舍楼前的绿地改造而成,成为了一块小海绵,一个小课堂。设计师将比较前沿的生态与可持续理念作为这片绿地的教育附加功能,提出关注雨水就是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雨花园全部硬地采用了透水做法,加上绿地部分,实现所有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入地下,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处理后加以再利用。雨花园中还留有一个蔬菜园,学生社团可以按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瓜果。这是一个集合了生活德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多元教育的发生器,通过各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情趣和志趣,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
学程新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一般学校的孩子用十二年完成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上实的孩子们只需要十年,同时又实行着弹性的学制。因此,上实是一所真正的实验学校,一所带着深深的“实验”烙印的学校。这样一所基于学制进行探索改革的的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大概也仅此一所。
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是开展基础教育全学段跟踪研究的基础,具体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学习年限弹性。十年一贯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实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十年毕业,同时也允许学习节奏较慢或中途发展其他潜能的同学十二年毕业。二是学程的一惯性。学校的一贯制的弹性学制,将基础教育阶段全程贯通,为特需课程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个性图谱”过程性档案可以为学生学段衔接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三是可实现跨学段弹性。拥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跨学段弹性,实现灵活对接;为初中三年级开设直升学生特需课程,搭建初高中无缝衔接平台,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机制保障。
作为实验学校,上实的办学是带有实验性的,办学理念是前瞻与创新的。在这实验的三十多年中,上实已然成为上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先锋,正不断地为基础教育贡献独特价值。
课程新规划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是唤醒学生内在本性的一个载体,本性包括兴趣、潜能和天赋。好的课程将本性作为引擎,让学生发现、认识、发展、成全自我。”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如是说。因为与生俱来的实验属性,课程在上实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呼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对课程进行了全局统整和架构,实现了三个学段的无缝衔接,形成了满足基础型课程的“核心课程”、丰富学生素养的“学养课程”以及为学生需求量身定做的“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选择。
核心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让学生“吃饱、吃好、吃从容”。独有的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打通了三个学段的间隔,得以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学生成长,让学生以最适宜的节奏成长。核心课程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部分,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自编课程相辅的方式。例如在核心课程的评价上,初中部除了常规的期中期末测验,还制定了一系列验收、学科跳级政策,包括选拔某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更合适的高年级学习的“跨栏计划”,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学业考试免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自主学习政策”及“免考政策”等。
学养课程用以涵养学生素养,让学生营养均衡,全面发展。以“小学段兴趣、初中段情趣、高中段志趣”为主线,在核心课程基础上诞生的学养课程大课表涵盖了十个年段、十个系列,又名为TFT(Ten For Ten)系列课程。学养课程是上海市教委规定的三类课程中拓展和部分探究(研究)型課程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更加丰富。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足够在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所学的充足资源,让学生既“尝遍美食又营养均衡”。
特需课程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订制专属课程,帮助自我发现。如果说核心课程、学养课程还是另一种形态的基础课、拓展课,多少还有先例可循,那么特需课程则是上实的原创,其为学有所需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因材施教、护长容短是特需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特需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让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独立使用的空间以及提出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权利。
通过三大课程体系,上实致力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兴趣、情趣、志趣的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空间新重构支持学校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校园的各个角落乃至社会都在逐渐成为一种无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正如徐红校长所说:“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是学生成长与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可以说‘环境是孩子们的第三任教师’。”正是基于此,从2015年起,上实开始了10个学习空间的改造实验,力图通过空间的全新改变,开启更多有趣多样的学习空间,触发学生深度学习,尊重个性差异,挖掘智慧潜能。在上实,相比于“项目”,教师们更愿意将这一改造称之为“实验”。
上实在学校空间改造上探索了一条路径:打通,室内和室外没有了那么清晰的边界;联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了更多创造性的可能。如人气最旺的阳光工作室,这是一条既像走廊而又不是走廊的走廊,学校精准分析功能和需求,将其打造为兼具实用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学习空间。阳光工作室由综合楼二楼走廊改造,支持学习者自带设备(BYOD),是离教学核心区最近的第一个“非正式学习空间”,让教室以外有了学习的可能性。阳光工作室还能够满足学校分层走班的需求,配置了6组工作台,共36个座位,非常适合一些注重分组讨论的课程,无论单人、多人甚至小组都可以在此轻松自由地学习。可以说,这里是未来学习空间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再如雨花园,这里由学校宿舍楼前的绿地改造而成,成为了一块小海绵,一个小课堂。设计师将比较前沿的生态与可持续理念作为这片绿地的教育附加功能,提出关注雨水就是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雨花园全部硬地采用了透水做法,加上绿地部分,实现所有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入地下,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处理后加以再利用。雨花园中还留有一个蔬菜园,学生社团可以按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瓜果。这是一个集合了生活德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多元教育的发生器,通过各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情趣和志趣,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