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保存着一笺于光远老人的题词,心里总留有一分愧憾、两分感念。
最早知道于光远这名字,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读《政治经济学》。那时还是个中学生,尔后便经历十年运动更加十年动乱,我辈从“志于学”愚长到“不惑——实则正大惑的境地。但世事变迁,上头说要恢复中断了多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头绪繁杂,我被学校派差去帮忙打下手,其时受命操持这项工作的有于光远同志,于是我有幸近距离接触了他。那时才知道,光远同志出身清华,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是延安的老革命,红色专家。资格老,威望高,博闻广识。他作报告不拿讲稿,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并无当时已流行多年的假语空言。接近了,才晓得这位老前辈不单名声响,他的笑声和鼾声同样响。他的笑极富感染力,只有磊落、爽朗、率直的人才会有,完全是性情的迸露。这样的人往往睡得也沉也香,其鼾声之响能震撼屋瓦并不夸张。
古人讲“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我此后更常读他的文章。后来时代开放,他长长短短的文章屡见报端,涉猎范围甚广,特别疾恶伪科学,揭批起来不遗余力。想那种文场论辩的阵势,使人觉得正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虽然于老当时已是黄忠的年岁了。
再后来我读到老人家写的书《文革中的我》,甚觉清新亲切,原来这位理论家乃性情中人,浩劫中他也受过种种苦,但对人,不管家人、友人,都温润体察、细致入微。更难能可贵的,这位老学者自强不息,老而弥坚,耄耋之年还一方面换文体写起了散文,自称“文坛新秀”,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技术革新,毅然换笔,玩起了电脑,上网写作。加上他面对病魔敢于拼搏,并且节节有胜,老人家更受各年龄层人士的敬服了。
我十年前为少年读者编写了一部书,叫《百名人之初》,选二十世纪一百位各界名家,将他们未成年时的经历故事描述出来,以期对新生代有所启示。蒙温济泽老人为书赐序,为了沾些“光”,让书在空间、时间上影响“远”些,我冒昧地给光远老人致信,请求他赠个题词。我自知芸芸尘芥,跟老人家并无多交往,便没有奢望请求一定实现。孰不料没过几天,于老的助手胡冀燕女士告诉我,老人题了字。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捧读一笺题字,如老人一贯文风,质实,严谨,热诚,亲切,如春风扑面,他写的是:
从介绍中得知此书中所谓人之初与通常涵义并不相同,乃是指人生之未成年阶段。这个阶段对人之一生的重要性是世所公认的。由此应该重视这个时期的教育培养工作。但历史上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又有其未成年时期的经历和奋斗史,这也是后人可以从中研究乃至学习借鉴的。此书的百篇我尚未读过其中的任何一篇,但我还是认为读者可以从此书获得教益。
于光远
一九九八年六月
那套书印出来已经跨了世纪及千年。叫我愧憾不迭的,是老人家的这则珍贵题字由于技术等原因最后没有印在书上。宽厚慈蔼的于老自不很在乎这件事,但当事者的我却久久不安。
到2005年,于老90岁了。我不晓得长寿老人的寿诞是怎样祝贺的。想到自己能读其文,又见其为人,还接受老人赠送的自传,心中的感念是很重的。默默祝祷于老寿已过“米”(八十八),下面该争取奔“茶”(一百零八)。祝祷之忱变成了一首不敢示人的俗话诗,聊表钦仰之意吧:
于老是个老青年,
扔掉笔杆敲键盘。
著作等身不自满,
网罗天下信息源。
笑声鼾声俱震瓦,
实事求是硬如磐。
姓名宜换人光远,
不达目的不盖棺。
(责编:辛娅)
最早知道于光远这名字,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读《政治经济学》。那时还是个中学生,尔后便经历十年运动更加十年动乱,我辈从“志于学”愚长到“不惑——实则正大惑的境地。但世事变迁,上头说要恢复中断了多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头绪繁杂,我被学校派差去帮忙打下手,其时受命操持这项工作的有于光远同志,于是我有幸近距离接触了他。那时才知道,光远同志出身清华,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是延安的老革命,红色专家。资格老,威望高,博闻广识。他作报告不拿讲稿,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并无当时已流行多年的假语空言。接近了,才晓得这位老前辈不单名声响,他的笑声和鼾声同样响。他的笑极富感染力,只有磊落、爽朗、率直的人才会有,完全是性情的迸露。这样的人往往睡得也沉也香,其鼾声之响能震撼屋瓦并不夸张。
古人讲“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我此后更常读他的文章。后来时代开放,他长长短短的文章屡见报端,涉猎范围甚广,特别疾恶伪科学,揭批起来不遗余力。想那种文场论辩的阵势,使人觉得正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虽然于老当时已是黄忠的年岁了。
再后来我读到老人家写的书《文革中的我》,甚觉清新亲切,原来这位理论家乃性情中人,浩劫中他也受过种种苦,但对人,不管家人、友人,都温润体察、细致入微。更难能可贵的,这位老学者自强不息,老而弥坚,耄耋之年还一方面换文体写起了散文,自称“文坛新秀”,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技术革新,毅然换笔,玩起了电脑,上网写作。加上他面对病魔敢于拼搏,并且节节有胜,老人家更受各年龄层人士的敬服了。
我十年前为少年读者编写了一部书,叫《百名人之初》,选二十世纪一百位各界名家,将他们未成年时的经历故事描述出来,以期对新生代有所启示。蒙温济泽老人为书赐序,为了沾些“光”,让书在空间、时间上影响“远”些,我冒昧地给光远老人致信,请求他赠个题词。我自知芸芸尘芥,跟老人家并无多交往,便没有奢望请求一定实现。孰不料没过几天,于老的助手胡冀燕女士告诉我,老人题了字。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捧读一笺题字,如老人一贯文风,质实,严谨,热诚,亲切,如春风扑面,他写的是:
从介绍中得知此书中所谓人之初与通常涵义并不相同,乃是指人生之未成年阶段。这个阶段对人之一生的重要性是世所公认的。由此应该重视这个时期的教育培养工作。但历史上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又有其未成年时期的经历和奋斗史,这也是后人可以从中研究乃至学习借鉴的。此书的百篇我尚未读过其中的任何一篇,但我还是认为读者可以从此书获得教益。
于光远
一九九八年六月
那套书印出来已经跨了世纪及千年。叫我愧憾不迭的,是老人家的这则珍贵题字由于技术等原因最后没有印在书上。宽厚慈蔼的于老自不很在乎这件事,但当事者的我却久久不安。
到2005年,于老90岁了。我不晓得长寿老人的寿诞是怎样祝贺的。想到自己能读其文,又见其为人,还接受老人赠送的自传,心中的感念是很重的。默默祝祷于老寿已过“米”(八十八),下面该争取奔“茶”(一百零八)。祝祷之忱变成了一首不敢示人的俗话诗,聊表钦仰之意吧:
于老是个老青年,
扔掉笔杆敲键盘。
著作等身不自满,
网罗天下信息源。
笑声鼾声俱震瓦,
实事求是硬如磐。
姓名宜换人光远,
不达目的不盖棺。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