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文言文 阅读教学的进展与问题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教材把《鸿门宴》一文放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本教材唯一的文言文单元,担负着从初中到高中学习过渡的任务。从能力训练方面看,前后没有明显连续性,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本单元为记叙散文、史传文学,《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分别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三篇选文同样是写史,但叙事手法和艺术特点各不相同。从本单元的导语可以看出单元编写意图,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悉心体会,掌握文言叙事的简洁(文章),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学),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文化),学会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课文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共有三道大题:第一题,概括文章内容,侧重理解,整体把握文本;第二题,说说为什么,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第三题,记忆文字。从中看出,练习设计有层次:识记、理解、分析,抓住了记叙散文的主要方面——“讲述鸿门宴的经过”,但没有突出本文特点——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烘托人物性格特点。
  一、10则《鸿门宴》教学设计的内容梳理
  本部分收集了10则1999~2014年间公开发表的《鸿门宴》教学案例,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课例编号,首先对10则课例的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比较,试图通过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笔者将收集到的课例,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部分进行整理,使得大家对这10则课例整体把握,也方便接下来的比较讨论。
  (一)《鸿门宴》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散文选文的经典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有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1] 課程目标的达成需要落实到教学目标上。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 将10则《鸿门宴》课例的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比较,如表1所述。
  通过对10则课例的比较分析,《鸿门宴》一文的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以下六个方面:1.记忆类目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学习文言知识、史记的写作手法、宴会上的座次排位等古文化知识。2.理解类目标。了解人物性格,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运用类目标。不同的课例有不同侧重,没有共性,体现了不同的教师对本文不同功能的运用。如,课例1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和分析整合信息,课例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合作的能力,课例4通过本文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课例7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手法,课例10通过练习学会写文学评论。4.分析类目标。分析人物性格、项羽失败的原因、文中多种描写手法。5.评价类目标。主要是人物性格评价,但目标有所不同。如,课例7选择给定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课例9项羽性格命运的评价,课例10通过写项羽性格的评价,学会写文学评论。6.创新类目标。目标比较少,但要求高。如,课例2思考项羽的过失,课例5设计一个300字左右的剧本片段。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每节课堂的教学目标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那么上述教学目标的预设体现《鸿门宴》丰富的内涵了吗?学生感受到艺术表现力了吗?作为高中教材中的记叙散文单元的选文,上述10则课例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是围绕故事情节发展和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展开的,这抓住了记叙散文的文体特点,也突出了《鸿门宴》独特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但大多数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普遍忽视了文本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本文的描写中心是项羽,项羽是描写的主要人物,所有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是为了从侧面来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这是主线。另外,《鸿门宴》文本的突出特点是为了达到写作的效果,对真实史料作详略处理和角度选取,但在教学实施中更多的则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带领学生抓住选取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二)《鸿门宴》教学内容的选择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预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各有不同。《鸿门宴》课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了解作者和《史记》(2个课例);2.文言文基础知识(7个课例);3.古文化知识(2个课例);4.故事情节梳理(2个课例);5.学习描写手法(6个课例);6.解读项羽性格(9个课例);7.解读刘邦性格(4个课例);8.人物性格对比(3个课例);9.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5个课例);10.分析项羽失败责任在谁(1个课例);11.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1个课例);12.项羽在哪些环节处理失当(1个课例);13.哪个人物的影响最大(1个课例);14.项羽性格命运的争论(1个课例);15.批注式阅读方法(1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有理据可依的”[4],即“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5]。根据这理论观点,我们进一步思考《鸿门宴》文本体式:人物传记。上述课例选择的教学内容较集中于“学习描写手法”来“解读项羽性格”和“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这些内容的选择符合传记的文本特点,但是只知道通过侧面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而不知道怎样谋篇局部运用侧面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不够的。《鸿门宴》作为史传文学,作者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史料剪裁、谋篇布局,没有一篇文章深入剖析。比如课例8中引用了《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本是讲述《史记》“互现法”很好的机会,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纪为主。而大多课例只引用而不讲解,学生即使学了《史记》,可对《史记》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些标语上,而不能真正学习到其精髓,这是很可惜的。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节选,还要面向《项羽本纪》整篇,甚至要面向《史记》。   就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就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鸿门宴》是《项羽本纪》的节选,很显然中心人物是项羽,大部分课例以项羽和刘邦为主要人物进行讲解或对比,这是合理的。但课例3中,要求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以樊哙的描写手法为重点讲解,而将文章更为主要的从正侧面描写项羽的性格特点放之不谈,显然抓次要放主要,偏离了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形式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这种问题的讨论很难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课例4中询问“哪个人物的影响最大”,明显已经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好像各个人物都是平分秋色。但正是人物众多才最能说明,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塑造项羽。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是指教师要教的内容与学生要学的内容是一致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6]。就《鸿门宴》而言,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缺少对当时天下形势的了解,是在秦朝覆灭,各路英雄豪杰起义渴望成就霸业的背景下,刘邦和项羽的角逐中发生鸿门宴;2.作者为什么运用大量的侧面描写来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从而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因此,课例10通过选择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写人物评价,以写促读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符合文本特点的。课例1运用网络资源学习是很好的方法;课例6选择下象棋的角度切入非常新颖,可以调动大家的兴趣,盡管没有抓住本文的主要特点,但大胆地尝试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
  二、《鸿门宴》教学方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方法,指的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按教学的课堂活动顺序聚合,体现为教学的步骤。然而,正如G.J.波斯纳所指出的:“要这样全面地解释教学,还必须至少看到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也就是活动顺序的两项维量。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顺序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形式,也可以从活动的实质内容来描述。”[7]鉴于此,本部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所使用的手段能否有效达成目的。
  从教学内容来看,上文中梳理了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在众多信息中,笔者选取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即隐含在教学活动表象下的暗线,这条线串起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推动教学活动进行的切入点。
  10则课例都有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朗读体验法、讨论法和启发法等,这些方法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比如:就“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这一内容运用朗读体验法和讨论法,对于大部分课例来说是比较适当的,这些讨论有的放矢,且有利于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很好把握文本想表达的情感。课例1借助网络学习。课例5和课例7提供表格让学生填写,老师在此基础上讲解,这是很好的教学支架。课例6将下象棋贯穿整个教学非常新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例8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权威性的评价,而是利用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引发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然而,课例4以“哪个人物影响最大”为切入点偏离了本文特点,这样的问题讨论很难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选择怎样的内容决定使用怎样的方法,因此,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内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三、《鸿门宴》教学设计的思考
  讲解课文需要依据文本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本文选择的10则课例充分体现了一线优秀教师在《鸿门宴》教学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时间纵向来看,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样,课堂更活泼有趣,比如课例6是很大胆的尝试;然而,在众多的教学案例中也有部分教师不能把握教学内容,比如课例4讨论问题焦点是“哪个人物影响最大”。就此,我想从一篇文章怎么定位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思考。
  1.根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主体是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目标。一方面,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比如“语文知识”)作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又蕴涵中小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8],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准确理解,正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理解语文课程新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根据教材
  一般说,就某套特定的教材,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可做如下考虑:第一,看教材的编排体例或教材结构。第二,看教材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制者的编辑意图以及该套教材在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所建议的教学内容,把握单元导语,教什么的问题就有底了。第三,最为关键的,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部分。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的编排” [9]。
  3.根据文章体式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给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方法”是什么呢?阅读方法就是“怎么读”,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战略的,是一种阅读取向,包括阅读姿态、阅读样式;一方面是战术的,是指其阅读方法,指明在哪里,读什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具有战略意味,我们在上面用“阅读取向”来指称。阅读取向由阅读目的(动机)、文本体式等决定,表现为一种特定的阅读样式,或称解读模式(惯例)。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具有战术意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方法”,实际上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阅读什么的问题。[10]
  4.根据学情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11]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5][6]  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7][8][9][10][11]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2,130,28,312,38.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多年来,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十分重视师生读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创建了图书馆、阅览室、书吧、班级图书柜,添置了电子自动借阅机、电子阅读器等设备,实现了学校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学校,真正让书籍唾手可得。然而,学生日常持续的阅读并没有保证,
期刊
古诗词之妙在于它不仅是一段精彩的描述,而且是一幅令人回味的图画、一篇优美动听的乐章。诗词是有画面、有意境、有情感的,就像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张志和所作的词《渔歌子》。张志和与颜真卿流传至今的唱和共五首,教材选编的是张志和五首《渔歌子》中的其中一首,这首广为流传。它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过,单一文本的阅读容易限制学生对作者及其风格和思
期刊
读完特级教师张丽钧的新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收获良多。整本书共四个章节:《幸运只光顾持续努力的人》《用最孤独的时光雕塑最好的自己》《咬牙坚持下来,才知道自己能走这么远的路》《所有艰难,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张丽钧用日记体的形式、散文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书中文章笔调时而犀利尖锐,时而唯美柔和,在犀利与柔美中抒写作者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也强悍,也温软”,这
期刊
曾有人说:“你想要了解一个人,那么你就要融入他的生活。”加雷斯·B.马修斯的《与儿童对话》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曾真正地肯定前青春期(9—12岁)的孩子具有哲学思考能力。”而这本书要否定的正是这种观点,因为这个观点有很强的主观性。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与孩子们进行平等沟通,愿意深入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与交流中,就能发现,孩子们有很强的哲学思考能力
期刊
上课,师生问好。  一、激趣导入  PPT出示画面: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野花  师:同学们看这幅画,看到了什么?  生(齐):野花。  师:可是,诗人却说看到了大地的眼睛,画家却说看到了天上落下来的星星,农妇却说看到了猪饲料!为什么看同一幅画,大家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呢?今天学习美国创意大师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许能揭开奥秘。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板书课题)  生:
期刊
2018年9月,开学后的第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章贡区教研室彭主任给了我一个作文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我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作文教学,当时便漫不经心地在嘴上答应着。谁曾想,对我来说却是一次写作教学观念的蜕变。彭主任给我定了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任务:学习改写。正式备课之前彭主任给了三个关键词:教学情境、教学元素、教学支架。带着这三个词,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功能写作”的相关理念和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文才会得心应手。在以写作教学为主题的“‘赣渝沪深’四地作文研讨活动”中,我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写生活中的一件事情,通过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联想自己的生活,把启示写明白。  然而,现行教材中
期刊
2019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大咖云集。代表江西省參加此次研讨会的南城县盱江小学李毓梅老师,在现场教学展示环节执教的《认识图形》赢得了评委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并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李毓梅自1996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对数学学科教学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她身材瘦小,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仅担任班主任
期刊
绘本图文结合,内涵丰富,犹如为孩子打开了展望世界的一扇窗。通过绘本,可以把阅读的种子撒进孩子的心田,让它发芽、开花,长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目标设定要“准”  一堂课要做到高效,首先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鸭子骑车记》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从中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学习拟
期刊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数学教育”“社会即数学课堂”。我们发现儿童在生活中表达数学、学习数学的多种方式中,绘画是儿童普遍喜欢,并且乐此不疲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儿童“数学绘画日记”的创作是一种尤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方式。数学绘画日记就是采用日记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数学情景画下来,并用文字将看到的现象、发生的事件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它是儿童用文字和图画共同来表达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