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论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与个人收入情况等数据,揭示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状况对其个人收入的影响,发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收益率;劳动力;个人收入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大基地,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教育成本高,经费少,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了解。职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是导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技工荒”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偏大两种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自“双转移”战略以来,广东省全面落实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双转移”战略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论文正是立足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宏观背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对其收入的影响,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说明与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说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收据,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数据抽样涉及广东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市辖区等共计142个县级地区,在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缺失值处理后得到3104份有效的数据样本。调查对象为广东省支柱性产业的企业劳动者。本研究中所指个人收入主要指个人工资收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主要指职业学校教育,即具备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水平,在职业学校接受的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如中专、技校、职高职专、大专等,不包括职业培训;在研究方法上,论文注重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分析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论文为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2)调查数据统计。首先分析广东省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就业特征等。经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广东省企业劳动力中超过60%的被调查劳动力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男女比例接近1:1;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约为30.4岁,以青壮年为主,广东省本省户籍劳动力与非本省户籍的劳动力数量比例接近1:1。而在就业情况方面,近80%的被调查劳动力的职位处于“无职位”、“基层”状态,中层职位和高层职位占比很少。而在劳动力收入方面,数据显示劳动力月工资的均值为2307.3元/月,众数为2000元/月,标准差达到1753.96元/月,近九成的劳动力月工资分布在800~3500元/月的范围,大部分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劳动力接受教育及培训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050个被试参加了职业教育,占总被试的33.8%,而未参加职业教育的被试数量为2054,占比66.2%;参加中专、技校、职高职专等中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7.9%,参加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5.9%。从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的比例可见,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整体普及程度不是很高,职业教育的水平等级也较为偏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人数不多。
三、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与收入的回归分析
(1)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收入状况差异分析。利用spss统计数据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职业教育情况下广东省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450.58,标准差为1911.21,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234.06,标准差为1663.59,二者的平均数均为2000,t=3.117,df=1875,p=0.002。结果表明,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在月工资收入上差异显著(p<0.01)。整体看来,不同职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月工资收入差异显著。在月工资均值方面,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均值高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分布状况方面,两者的月工资收入的中位数相同,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的标准差显著大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
(2)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入差异来源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差异。为了准确判断出职业教育是否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技能来提高劳动力收入,以及对现有收入的影响程度,本章节利用计算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明瑟方程,通过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揭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程度。以劳动力的个人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职业教育为自变量,进行职业教育对收入的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析数据表明,相关系数R=0.033,决定系数R2<0.001,F=1.417,标准化回归系数=0.033,t=1.190,可知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职业教育能够解释月工资总变异的不足0.1%。从估计的回归方程可知: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平均月工资为2236.049,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为2339.127。根据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可知,是否接受职业教育不会造成劳动力月工资的差异。
四、结论及建议
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本研究通过对以广东省为例的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其个人收入的关系和影响的分析,浅谈若干相关政策和建议。
(1)整合师资力量,有效约束培训结构和职业院校做精做强。职业院校要具有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教学要求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胜任理论知识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有敏感而精准的把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改进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待遇激励不足的现状,完善职称评定和任务安排,制定相应的绩效激励;同时开展公办职业和技工院校向落后地区师资培训和交流、共建培训基地。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数据表明,个人投资职业教育成本高,投资积极性会由于直接成本过高而降低,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停滞不前,致使职业教育经费高度紧张。国家应加强财政性教育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适当降低个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投资成本压力,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行“校企结合”。在培养机制和体制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市场未能实现很好地接轨,这也是导致技能人才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技能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也就难以做到。职业教育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着力建设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职业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忠宏,贾涛.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查[J].中国经济时报. 2012(2)
[2]新中国档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图[EB/OL],(2010-1-2)[20135],http://www.xzyedu.com.cn/news/jyxx/jyzd/2010/1/4102054.html
[3]黄祖江.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3)
[4]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1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收益率;劳动力;个人收入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大基地,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教育成本高,经费少,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以及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了解。职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是导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技工荒”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偏大两种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自“双转移”战略以来,广东省全面落实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双转移”战略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论文正是立足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宏观背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对其收入的影响,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说明与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说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收据,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数据抽样涉及广东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市辖区等共计142个县级地区,在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缺失值处理后得到3104份有效的数据样本。调查对象为广东省支柱性产业的企业劳动者。本研究中所指个人收入主要指个人工资收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主要指职业学校教育,即具备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水平,在职业学校接受的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如中专、技校、职高职专、大专等,不包括职业培训;在研究方法上,论文注重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分析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论文为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2)调查数据统计。首先分析广东省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就业特征等。经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广东省企业劳动力中超过60%的被调查劳动力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男女比例接近1:1;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约为30.4岁,以青壮年为主,广东省本省户籍劳动力与非本省户籍的劳动力数量比例接近1:1。而在就业情况方面,近80%的被调查劳动力的职位处于“无职位”、“基层”状态,中层职位和高层职位占比很少。而在劳动力收入方面,数据显示劳动力月工资的均值为2307.3元/月,众数为2000元/月,标准差达到1753.96元/月,近九成的劳动力月工资分布在800~3500元/月的范围,大部分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劳动力接受教育及培训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050个被试参加了职业教育,占总被试的33.8%,而未参加职业教育的被试数量为2054,占比66.2%;参加中专、技校、职高职专等中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7.9%,参加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5.9%。从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的比例可见,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整体普及程度不是很高,职业教育的水平等级也较为偏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人数不多。
三、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与收入的回归分析
(1)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收入状况差异分析。利用spss统计数据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职业教育情况下广东省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450.58,标准差为1911.21,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234.06,标准差为1663.59,二者的平均数均为2000,t=3.117,df=1875,p=0.002。结果表明,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在月工资收入上差异显著(p<0.01)。整体看来,不同职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月工资收入差异显著。在月工资均值方面,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均值高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分布状况方面,两者的月工资收入的中位数相同,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的标准差显著大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
(2)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入差异来源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差异。为了准确判断出职业教育是否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技能来提高劳动力收入,以及对现有收入的影响程度,本章节利用计算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明瑟方程,通过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揭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程度。以劳动力的个人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职业教育为自变量,进行职业教育对收入的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析数据表明,相关系数R=0.033,决定系数R2<0.001,F=1.417,标准化回归系数=0.033,t=1.190,可知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职业教育能够解释月工资总变异的不足0.1%。从估计的回归方程可知: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平均月工资为2236.049,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为2339.127。根据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可知,是否接受职业教育不会造成劳动力月工资的差异。
四、结论及建议
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本研究通过对以广东省为例的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其个人收入的关系和影响的分析,浅谈若干相关政策和建议。
(1)整合师资力量,有效约束培训结构和职业院校做精做强。职业院校要具有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教学要求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胜任理论知识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有敏感而精准的把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改进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待遇激励不足的现状,完善职称评定和任务安排,制定相应的绩效激励;同时开展公办职业和技工院校向落后地区师资培训和交流、共建培训基地。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数据表明,个人投资职业教育成本高,投资积极性会由于直接成本过高而降低,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停滞不前,致使职业教育经费高度紧张。国家应加强财政性教育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适当降低个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投资成本压力,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行“校企结合”。在培养机制和体制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市场未能实现很好地接轨,这也是导致技能人才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技能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也就难以做到。职业教育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着力建设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职业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忠宏,贾涛.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查[J].中国经济时报. 2012(2)
[2]新中国档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图[EB/OL],(2010-1-2)[20135],http://www.xzyedu.com.cn/news/jyxx/jyzd/2010/1/4102054.html
[3]黄祖江.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3)
[4]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