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一件美好的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四,雨夜,晚自习。
  其实课业并不轻松,只是临近周末,内心难免松懈。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彻底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了。这样一个平静微寒的夜,让我想起那些在外旅行的日子。地中海的阳光与热浪、太平洋另一边的层林尽染、美丽的极光……一切都在那一刻复活了,它们穿越数载光阴,涌进我的脑海。
  我是个很爱旅行的人。虽然在用“旅行”这个词时,我常有种小小的羞赧——我觉得“旅行”和“旅游”是两个相去甚远的词。前者自由、文艺,挂在嘴边常带有矫情之嫌;而后者则常与“跟团”“走马观花”相连。“跟团”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愉悦的事:強制消费、在景点走马观花、一进购物店就出不来的游客、不停哭闹的孩子……这都是我曾遇到的。那时的我牢骚满腹,可如今,只剩下对于美景和善良的陌生人的回忆和感动了。
  我十岁那年第一次去美国。两周的时间里,我一直流连在美国东部,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不由分说挤进我的双眼。在我看来,东部是繁华曼妙的,抛却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美,抛却前夜的暴风雨催生的彩虹,我清楚地记得哈佛大学旁面包店里那软糯的菠萝包握在手中的温度,咖啡升腾的香气至今萦绕鼻尖;记得万圣节那天,爸爸朋友的女儿将我装扮成丧尸,我鼓起勇气敲响陌生人的家门时,门后的金发女主人热情地大喊“You’re socool”;记得纽约街道上汹涌的人潮、费城的漫山红叶;记得初到爸爸宿舍时热情的美国大叔为我做的布朗尼蛋糕;记得隔壁德国老奶奶温暖的拥抱以及她笑着为我在面包上抹黄油的样子……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离开美国的那天清晨浮现在脑海里。那里的红叶至今仍躺在我家中的一本杂志里,那是我一生难忘的明媚。
  说到明媚,似乎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阳光比地中海的更奔放了。自从初一时在电视上惊鸿一瞥,童话般的希腊便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老实说,旅行开始我并不快乐,旅行之前我遭受了很大的打击,这场旅行是为了散心。这个“懒散”的国家仿佛拥有无穷无尽的时间、阳光、爱、自由、思想,这让我很快徜徉其中,常常忘记自己。海风拂面的瞬间,我突然释然了,心头的悲伤与失落被一并抖落。登上圣托里尼岛,蓝白相间的房屋、红得灼眼的鲜花、众多充满音乐与欢笑的酒吧……这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那个黄昏,我坐在圣托里尼岛的最高处看见了世界上最美的落日,爱琴海的海浪翻滚着,那轮红日一点点沉下去,好像时间也凝固了。那些难以释怀的人和事,我突然就放下了。时间的洪流总是向前,人生总会有一次次离别,更重要的永远是未来,只要我们记住过去那些美好就够了。太阳最终归于温柔的海水,岛上的人们欢呼着。后来我也见过很多美丽的落日,却都没有那天那样留给我地老天荒的感觉。
  每当身处异国他乡,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浪漫”这个词。尽管它被使用了无数次,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神奇魔力。中考结束我去了南半球,两个仿佛桃花源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静静地在温柔的海洋那端摇晃。那时的南半球正处在冬季,导游笑称这是一段“避暑”旅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寒风中穿过夜幕下的达令港:当地人都拿着面包啤酒,坐在露天的椅子上谈天说地,照明并非全靠路灯,还有一堆堆篝火,完全不惧怕人类的海鸥悠闲地流连在人们的脚边,热闹极了。而澳大利亚的邻居新西兰则更加贴近自然,无边无际的草场、温驯胆小的羊驼、弥漫着青草香的空气……原始又单纯。初到奥克兰,雨刚停,深灰的云伏在天边,笼着铅色的海港,灯悄悄地亮起,一对恋人坐在长椅上,面对大海默然无声。次日天晴,天空碧蓝,晚霞皆是粉色,到了夜间,山水天融为一体,缀在夜幕上的星星将光影投在酒杯里,仿佛唾手可得。那一刻,我陶醉在这座城市里。
  今年夏天再游欧洲,短短十几天,四个国家,走马观花而已。但当我登上返程飞机的那一刻,我确信自己还会再来。在巴黎,传说中无数文豪与艺术家居住生活过的蒙马特高地,与我上次去时的样子有了很大变化。不知名的食物香料蒸腾着,窗户里飘出钢琴声,鲜红色的商店招牌在夜幕下闪烁着光芒,艺术家在路灯下翩翩起舞……这里鱼龙混杂,也许正是那满地的烟头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当我登上圣心教堂,眺望着巴黎百年不变的地平线时,被巴黎的美深深吸引。因为青春就是一种眺望的姿态。
  美是可以叠加的,而非重合。旅行真是一件美好又奇妙的事,昨天你还在白小长大的故土上重复着一如既往的生活,下一刻却已闯入地球的另一片天地,闯入那些陌生人的生活,留下几秒钟的回眸……
  这些碎片、这些人——他们曾一次次冲击我的双眼,摇晃我的心,让我变成现在的我,又不止是我。
  窗外的雨仍在下着,书本仍堆在桌角。我的肩膀,却轻松了。
  “青春就是一种眺望的姿态”这句感慨说的不仅是旅途,还是人生之路的体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爱”“流连”“奔放”“浪漫”“陶醉”“吸引”等词汇,来抒发自己在某个雨夜对旅行的感情。这些经历在经过时光和自我意识的淬炼后,使作者在并不轻松的课业间逐渐沉静下来,连肩膀都“轻松了”。文章借由这个逐渐放松的过程,将漫天琐屑的思绪一步步自然地展现出来,最终水到渠成。
  (顾萍)
其他文献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事万物,一动一静,动静适宜,新陈代谢,循环往复。芸芸众生,“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动,是躁动,是行动,是创造;静,是宁静,是静止,是平衡。静能生慧,慧能促行,行能达成。动静相生,自然充满生机;动静结合,社会充满和谐;静水深流,人生充满智慧。题目解析  这道
“毛病”最初指马的毛有缺陷。古人看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马身上的毛旋儿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有“毛病”。后來,“毛病”由专用于马扩大到其他事物,凡是有缺点或有妨害的地方,都可称为毛病了。  古时候,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  
窗外阳光明媚,图书馆靠窗的第二张桌子沐浴在阳光下。  她一眼就看中了那个位置。  手捧一杯卡布奇诺,她轻轻落座。  这样温暖的阳光在这座小岛上并不多见。常年受冷气团控制的缘故,这座小岛上方总笼罩着一团挥之不去的雾气,带着怆然的锐利。因此,今日的暖阳弥足珍贵。  她开始一边翻书,一边品着她喜爱的咖啡,仍旧是一块方糖、半小瓶脱脂奶。  这样恬静的日子让她想起了一些美好的事。她想到这座小岛上美丽的景致,
2018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全国中小学生如约见面。自约嗡年以来<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10个新学年。它也是很多学校老师在开学时向学生推荐的必看节目。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创造向未来”,节目共分梦想篇、奋斗篇、探索篇、未来篇四个篇章,探讨梦想的崛起、奋斗的重要、探索的力量和未来的美好。  成龙作为特别嘉宾,开启了梦想篇。在节目中,他告诉广大学子要创造
2019年6月20日,12位作家起訴热门IP《锦绣未央》(原名《庶女有毒》)侵权案落下帷幕,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锦绣未央》余下11案(2019年5月8日,《锦绣未央》侵权首案已宣判,被告周静侵权成立)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锦绣未央》抄袭行为成立,判令被告周静(笔名秦简,《锦绣未央》作者)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对小说《锦绣未央》作品的复制、发行及网络传播;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11案共
2017年10月14日至19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我國代表团参加了47个项目比赛,取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位列第一,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参加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19岁江苏小伙宋彪,从126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以最高分斩获大赛唯一的“阿尔伯特大奖”。刚满19岁的广东
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但人和化学元素的区别在于对生活意义的探寻。  无论是吃饭前给饭菜拍照,还是乡村小学的升旗仪式,都是以仪式感丰盈生活的方式。仪式感作为一种对抗平庸的超凡力量,能够让我们纪念过往、珍重当下、相信未来。  生活需要仪式感,去纪念走过风霜的过往。  纪念日并非是商业化的庆祝或者匆忙挑选的礼物,纪念日,仅仅只是为了纪念。在一对老人金婚银婚的时刻,重新举办一场婚礼,纪念他们伟大的爱情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人尽皆知的大文学家。  公元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赴试。兄弟二人顺利通过殿试,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宰相欧阳修读完苏轼的文章后说:“读他的文章,我汗都流下来了。再过30年,人们就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今天,我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一天,一位老朋友来拜访苏轼。他之前在苏辙那里待了很长时间,
□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五(7)班 刘瀚予  我的弟弟名叫刘恩泽。爸爸妈妈之所以给他取名恩泽,是因为他们觉得弟弟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家的恩惠。不过,在我看来,弟弟到底是来报恩还是来报“仇”的,还有待考证。  弟弟两岁多一点,乍一看,是个可爱的小萌娃:脸蛋肥嘟嘟的,让人忍不住想去揪一下;眼睛水灵灵的,似乎会说话;额上那道红色圆形印记,不偏不倚位于额中央,让他看起来像个观音菩萨。可你知道吗?他额上那个印记其
2018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整本书”阅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呢?最重要是“读什么”和“怎么读”。读什么?我们学校高一年级选择了读《红楼梦》。怎么读?我们设计了三部曲:一读,二创,三研究。  一读。“读”是基础,但不是读字,我们要带着任务去读。这任务,就是要尝试学习作者的写法,并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收集材料,准备写一篇小论文。  二创。“创作”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