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悠久的中国画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传承中国画,以此来表达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想。中国画在中华文化艺术领域一直处于首要地位,被中华民族人民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所以理应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分析传承中国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文化传承现状,并从学校、社会以及国际三方面探讨中国画传承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  传承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32-03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文明传承至今所积累下来的独特产物,在中国画长达两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可以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形式,它乘载了中华人民两千多年以来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观念,并展现了专属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同时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但随着现代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当中,要想中国画可以得到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中国画的传承路径。
  一、中国画的传承
   (一)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所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画在绘画手法上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艺术家对于一件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经常会使用一种事物所表达的神韵来展现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西方绘画则是过于强调所叙述的内容是否具体。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当中,作家可以对于表现形式随意发挥想象能力。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幅画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之一,不论是在特殊的绘画材质还是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其他方面都非常具有传承价值。与其说对于中国画的传承是传承在创作过程当中的绘画技术,不如说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智慧结晶。在绘画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技巧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风格所在,这种专属的绘画技巧是每位艺术家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修改之后,寻找到的最为合适的绘画技巧,当然由于每位艺术家在绘画中国画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技巧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进而导致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若是学习中国画的初学者想要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对于其他艺术家作品的临摹便是初学者开始学习中国画路程的首要任务。一切创作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当中国画初学者,可以将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大概临摹之后,便可以开始探寻最为适合自己的绘画技巧。在积累其他艺术家绘画经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寻找最为适合自己的绘画技巧,这使得初学者可以将其他艺术家的技巧进行吸收并传承,进而流传下最为优秀的中国画绘画技巧。
   除了传承中国文化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以外,最为主要的便是对中国画所阐述的独特的艺术思想进行传承。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当中,并不能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只是对于中国画的表面进行评价,进而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在传承中国画的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提升艺术家的个人素养,力争向其他国家传递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以及思想观念。中国画是表现中华民族思想内涵的形式之一,由于当今我国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进而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产物会接受其他国家人民的审阅,所以对于中国画的传承,有利于向世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有对中国画进行良好的传承,才能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断发展。
   (二)中国画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西方国家的往来变得十分密切,这种情况促使了中国画与西方艺术作品的交流。随着大量西方艺术作品不断地传入中国艺术市场,人类自身的猎奇心理使得国人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西方艺术作品上,进而忽视了对于中国画的重视程度。在短时间内,西方画家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艺术作品成为了国内的艺术发展趋势,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热爱,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西方的油画以及抽象画等才是当下的时尚趋势,认为学习中国画的人思想过于老土,处在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应当追赶时尚,应当加重对于西方艺术作品的追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前景,进而中国画并不能得到国人的认同与传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逐渐严格的市场人才需求,各大高校不断提高对于大学生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引导,甚至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将各种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家长一般会引导学生选择类似于吉他、古筝等,这种可以随时展示的艺术方向,对于绘画方面的发展并不认同。如此一来,会导致部分热爱绘画的学生无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向,更别提对中国画加以传承了。在小学阶段,简易的绘画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实现,但由于中国画所需的绘画材料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练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甚至由于在小学时期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中国画启迪,导致中国画的传承之路更为坎坷。
   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当中非常讲究老师与弟子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沈周还是近代的齐白石,他们的画作风格都是由其老师引导而成的。中国画的老师在引导弟子进行绘画的过程当中,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有关于中国画的绘画技巧以及创作手法,更多的是在做人与修养这方面的传承。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当中,想要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画作,就必须要求创作者本身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等各种方面的优良品质。在跟随老师进行中国画的学习时,不论是老师传授知识还是弟子临摹他人作品或者是其他方面,老师都是弟子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中国的美术教育多半以美术学院为主,当有人的主业是中国画创作时,就会被他人问及其毕业院校,在当今这个時代,一对一进行中国画传授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似乎毕业院校比绘画水平更为重要。而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每年都会有大批喜爱美术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这样的情况导致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过少而学生过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无法系统而全面地学到有关于美术的知识,而老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国画传承路径的创新
   (一)在学校引导方面的创新
   由于西方的艺术风格不断进军我国的美术行业,还有当今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忽视,导致许多学校内部并没有浓厚的美术文化氛围,甚至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立有关于中国画的艺术课堂,这就导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画被许多大学生所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画必然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现如今各大高校在设立教学计划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将中国画等美术方面的课程过多的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甚至在大学生有限的课外活动当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于中国画的活动。除了高校内美术专业的学生之外,很少会有学生自主的关注中国画等与美術艺术相关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在学校内部大学生无法接收到有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在接受中国画传承的过程当中,年纪越小越容易对中国画进行传承,因此最好传承中国画的地点就是学校,各大高校应当在设立教学计划的过程当中加强对于大学生中国画传承意识的培养。
   首先,各大高校忽视了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学校在设立教学任务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于中国画传承的教育工作占比,认真对待中国画的传承,当教育工作者可以正确认知到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就可以自愿且积极的将中国画这门艺术课程自然而然地与高校内的教育重点工作进行融合。
   其次,传承事业应当从娃娃抓起。除了各大高校内的关于中国画的教学任务,我国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幼儿阶段的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培养。三到五岁是幼儿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年纪,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幼儿进行中国画方面的引导,有利于让幼儿真实体验到中国画自身的魅力,进而感受到类似于中国画这样的艺术方向所带来的艺术熏陶,激起幼儿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小学应当适当设立中国画学习课程,建立相关的、专属的学习教室,通过对于幼儿的定期传授,让幼儿对中国画有初步了解,进而促进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在进行中国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创新教学手段。不论是幼儿时期还是高校阶段,在进行中国画传承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学生的自身发展趋势,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行有机教育。与此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参观中国画画展或者是中国画比赛等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对中国画的传承。在与中国画相关的教室内,可以将与中国画有关的艺术作品在教室内进行摆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开展对中国画的传承。
   (二)在社会传播方面的创新
   西方艺术作品的特点主要是时尚,这与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生活过程当中所追求的艺术风格相类似,进而导致大部分年轻人在装修房屋的过程中,喜欢用西方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喜爱中国画的人群大部分是文人,甚至可以称中国画为一种极其小众的艺术风格。中国画一直以来比较注重画作当中的精神思想,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幅中国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中国画的传播逐渐脱离群众。在社会向大众传播中国画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对于传播手段的创新,进而激发广大人民对于中国画的喜爱。
  首先,可以将中国画精神内涵与一些物品的设计理念进行结合,比如茶叶的包装,瓷器表面的图案等,在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要着重挖掘中国画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将中国画的内容进行照搬全抄,并且影响不断了解当今大众对于这些物品的追求,将中国画利用现在物品进行传承。
   其次,应当在各大节目当中适当的加入中国画的元素。当今许多娱乐综艺节目多为效仿其他国家的节目形式,很少真正的从我国的艺术角度出发,导致大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受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这不利于中国画的传承。在设计创新节目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将中国画的内涵与节目的内容进行结合,使大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对于中国画的共鸣,进而促进中国画的传承。
   最后,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中国画的传承。针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广电总局可以引导动画片行业设计有关于中国画元素的动画片,以引导传播中国画为主,让孩子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学习与中国画有关的艺术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可以在各大电影中融入关于中国画的因素,让大众接受中国画的方式更为广泛,以此推进对于中国画的传承。
   (三)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创新
  现如今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对于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这很有利于我国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在将中国画向西方国家传播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尽量理解西方国家大众思考一件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进而达到引导西方国家大众鉴赏中国画的目的。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大传播中国画精神内涵的比重,不仅仅是要传播中国画的优秀画作,丰富的精神内涵才是引起西方国家喜爱的重要内容,并且可以由我国热爱中国画的人群前往西方国家,在西方国际开展关于中国画的鉴赏画展,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画作品。
   我国许多品牌为了追求时尚,在设计服装时大多是参考国际流行趋势,很少将中华文化设计到服装当中。在传播中国画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向外出口的服装品牌,在设计服装的过程当中,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甚至在设计服装LOGO的过程当中,应当以体现中国画内涵的设计为主,以此达到西方国家在看到这个品牌时可以清晰的认知到是中国的品牌,以高品牌的辨识度,以此达到宣传中国画的目的。
   三、结语
   中国画的历史底蕴十分丰厚,在传承过程当中不应操之过急,应当脚踏实地的进行中国画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应当不断的分析当今美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找最为适宜的传承方式。在学校当中完善校园文化,在社会当中创新中国画的传承手段,并且在将中国画推向世界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将中国画的内在元素大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中国画在细枝末节的方面进行良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国画在当代陶瓷绘画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参花,2020(08):65.
  [2]张琦.探究当代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J].名家名作,2020(07):118-119.
  [3]王虹.中国画构图的传承和创新探讨[J].颂雅风,2020(04):143.
  [4]单荻.中国画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07):648.
  [5]张莉君.中国画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87-90.
  [6]陈朵怡.浅析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4-15.
其他文献
信息网络技术迈进3.0代际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打通网络共犯的刑事归责路径和抉择网络共犯的解释方向。针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既有的“帮助行为正犯化”“量刑规则”等主流的条文定性均存在解释力上的不足。通过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帮助”一词做流变性的解读,将网络共犯朝着符合犯罪参与刑事归责体系的方向限缩解释。研究发现:针对狭义“帮助”,传统的共犯理论足以完成规范评价,故而有且仅将287条之二视为刑罚意义上的拟制规定;针对共犯领域外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意思联络的广义“帮助”,287条之二的规定因具有行为要素的越
摘要:孟子基于性善论提出了系列思想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其音乐思想也表现了对仁义之德的追求。仁政与仁声并非一字之差,其中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仁声既是其理想的音乐境界,又是仁政的表现形式。“与民同乐”是仁政与仁声共同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乐与政通、乐与人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孟子 仁政 仁声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17-03   孟子
摘要:从总体上看,人的“平庸”之恶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超越性精神的缺乏,同时也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伦理规则的触犯。个体“平庸”之恶的产生,既与物质和自我感觉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匮乏有关,也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有关。何士光对“平庸”之恶人物形象的书写,深刻地呈现了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追求与挣扎。  关键词:何士光 平庸之恶 人性光辉 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
摘要:宿迁地区有着丰富的运河音乐文化,因京杭大运河的经过,宿迁不仅人文丰富,并且有着多样的音乐文化,总体呈现出音乐文化体裁丰富,形式独特的特点,其中还有很多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遗的项目之中。但问题在于,宿迁独特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模式仍然相对自然,并没有形成诸如其他产业一样由点到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宿迁运河的音乐文化在人们审美变化、“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
本文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通过对中西方音乐在整体结构、美学特征、创作与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对比,探索我国高师传统音乐发展与传承的问题,希望为我国高师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中西音乐文化由于成长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和人文内涵也是差异极大的。20世纪西方音乐的传入,给原本形态单一的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西方音乐在给中国音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
中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逐渐多样化。这一时期产生了教会圣咏和世俗音乐两种音乐体裁,其中教会音乐占主要地位。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复调形式的经文歌都成为了礼拜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西方教会礼仪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