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与硝苯地平能同时服用吗?等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甲双胍与硝苯地平能同时服用吗?
  
  贵刊2005年第4期的《服用二甲双胍的五个要点》一文提到“二甲双胍和其他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有相互作用”。我现在正同时服用二甲双胍与硝苯地平。请问二甲双胍与硝苯地平有什么相互作用?两药可以同时服用吗? 四川/宋某
  答:有文献报告,西米替丁和硝苯地平有升高血糖的可能。如果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出现血糖控制不好,应告诉医生。医生应考虑是否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关,注意观察。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哪些药物。
  硝苯地平还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而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二者同时服用容易加重消化道反应。如果出现胃肠不适、暖气、涨痛等反应,患者应向医生说明。医生会区分是本身的胃肠疾病,还是药物反应。如果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药物需减量或停用,避免加重消化道反应。
  有胃炎、胃溃疡的患者不应服用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避免加重胃病,病友看病时应该向医生说明自己曾患的疾病,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医生会判断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并做出相应调整。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史国珍)
  
  长期食用人工甜味素有害健康吗?
  
  从小我就习惯子早餐吃甜食,患上糖尿病后不敢吃白砂糖了,但改用人工甜味素,主要是蛋白糖和元贞糖两种。每天用量大约0.3克。请问,这些人工甜味素长期食用对健康是否有害? 广西/周某
  答:关于蛋白糖,不知是否就是阿斯巴甜 (aspartame),其美国产的商品名为纽特健康糖或是怡口健康糖。因为现在的商品名易混淆,希望在购买时要看清楚成分。阿斯巴甜服入体内后分解为氨基酸,对身体无害,尤其是仅作为甜味剂,剂量不大,是安全的。元贞糖有不同的品牌,据报道其中含甜菊糖、罗汉果糖、甘草酸、环糊精等,所以是混合物。我相信可靠的品牌,经过国家检验批准,在安全剂量规定范围内,应该是安全的。除此外,市场上销售的从植物中提取的甜菊糖及新上市的酰磺酸钾(acesulfame-K),也叫AK糖或安塞蜜,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作为甜味剂也是安全的。
  对于这些甜味剂,要了解:1.它们没有营养价值,只是替代蔗糖增加甜度。2.儿童及孕妇最好不用。3.根据近二三十年研究,糖尿病病人可以吃蔗糖(俗称白糖)。糖尿病不是因为吃糖太多引起。国外做过许多研究,只要把蔗糖的热卡计算在碳水化合物总热量之中,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服用对血糖都没有影响。但如在规定的饮食热卡之外,再加上蔗糖则会使血糖上升。原则上不提倡吃蔗糖,因为一般人吃蔗糖,往往同时带进脂肪(巧克力、冰淇淋等),容易发胖,还是少吃为好。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张家庆)
  
  “糖尿病并发症早晚会发生的说法对吗?”
  
  我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因素仍会存在,它的发生和发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请问这说法对吗? 江苏/陈某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糖尿病得到满意控制,绝大多数并发症可以预防或减少。但有些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受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有的人尽管血糖得到较好控制,还是有可能出现肾脏病变,但较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晚一些,轻一些。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武宝玉)
  
  晚餐后及晨起空腹血糖高原因何在?
  
  我7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一直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及中成药。去年4月份开始我改用动物胰岛素治疗。近两个多月来,发现晚餐后尿糖(++++),早晨空腹血糖9.0~11.Ommol/L。注射剂量由最初的早12U,午10U、晚12U增加到现在的早17U,午16U,晚24U,但晚餐后及晨起空腹血糖依然没有降下来。请问专家我该怎么办? 河北/刘某
  答:问题中没有提及餐后2小时血糖情况,因为晚餐后尿糖高,可能是晚餐前血糖就高,也可能是晚餐后血糖升高所致。所以需要通过测餐后2小时血糖来判断该餐前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是否合适。
  从来信内容分析,首先要排除因饮食不佳、体力活动不够,情绪有波动或有感冒等其他疾病所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调整:1.增加口服降糖药以配合胰岛素,如小剂量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等。 2.根据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逐步增加胰岛素剂量。3.改用人胰岛素,因为动物胰岛素容易产生抗体,使剂量增加。换人胰岛素时,开始剂量应减少1/4~1/3,以后再逐步调整。4.睡前增加注射一次小剂量的中效胰岛素(NPH)或效果更好的特长效甘精胰岛素。以上这些方法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张家庆)
  
  2型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抵抗吗?
  
  我是一位“老读者”,在此想请教一个问题:怎样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抵抗,二者是否会同时存在于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黑龙江/李某
  答: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二者是会同时存在的。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出现胰岛素抵抗前,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就已经有问题了。胰岛素分泌在正常情况下有两个峰,先是接触到高血糖时立即分泌的“第一时相”,然后是缓慢分泌的较多的胰岛素的“第二相”。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消失,以致不能控制血糖。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所分泌的胰岛素含有较多的胰岛素原,它是制造胰岛素的原料,但生物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0%左右。因此分泌出来的这些“胰岛素”质量是不高的。还有,患者分泌出的胰岛素总量对正常人来说是多了,但对高血糖水平的患者来说,其相对量是不足的。
  其实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以胰岛素的绝对量来说,早期非但不缺乏,反而是增多,产生了高胰岛素血症,即代偿性胰岛素增高。不过到了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就无法代偿性分泌胰岛素,此时血中胰岛素浓度也低,就真是缺陷和抵抗同时存在了。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张家庆)
  
  联合用药血糖仍不降怎么办?
  
  我2002年开始每天注射30R预混人胰岛素,早晚各30单位,同时每天服文迪雅早1片、晚半片。三餐前服用二甲双胍3片。但我的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总不理想,最近又到医院化验结果:空腹血糖10.63mmol/L、有胰岛素抵抗。请问我该怎样才能使血糖正常? 黑龙江/乔某
  答:首先要注意有无饮食与运动方面的问题。此外,二甲双胍可以加至6~8片/天。如果血糖仍控制不满意,在进一步增加30R的剂量时,要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建议使用短效日三餐前注射加中效N睡前注射,这样可使血糖更易控制,而且相对安全。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武宝玉)
  
  我该服用降脂药吗?
  
  我今年73岁,身高1.61米,体重55公斤,血压、血糖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几年来体检时我的血脂化验结果大都是:总胆固醇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5mmol/L,甘油三酯1.Ommol/L,其他项目正常。2002年,我曾服京必新舒(辛伐他汀类降脂药),每天20毫克,7天后,低密度脂蛋白降为1.7mmol/L,可随之两眼流泪增多、视物模糊,故停用。因去年查总胆固醇5.8mmoI/L,低密度脂蛋白3.8mmoI/L,我又开始服京必新舒,每天10毫克,两星期后化验结果均正常,于是改每天5毫克剂量,但两个月后我眼底出血,现停用。请问我这情况能算血脂紊乱症吗?是否该服降脂药?或是我合适服哪类降脂药? 北京/李某   答:目前认为中国人血清胆固醇(Tch)的合适范围为:<5.20mmol/L;若5.23~5.69mmol/L为边缘升高;>5.72mmol/L为升高。根据1996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研究组制订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您的血脂值已达使用药物治疗的标准,若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一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指南(ATPIII)提出的治疗目标:LDL-ch(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Tch<4.5mmol/L,您前述的血脂水平更应属于采用药物治疗之列。
  您两次使用京必新舒(国产他汀类降脂药——辛伐他汀类)后出现眼部症状是否为该药引起,没有科学论证根据。回顾国内外文献,致眼底出血的报道尚未见到。
  您可根据血脂检测结果来选用药物,若下ch、 LDL-ch高仍以服他汀类降脂药为主;若TG高,HDL- ch降低,应以贝特类药为好。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最好还是请当地医师指导用药。注意用药剂量,以及减量、撤药时机,千万不要随意自购、滥用降脂药,以便造成对人体不利的损害。对于脂代谢紊乱,总的治疗原则是: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强调以饮食,运动锻炼为基础。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调整用药。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杨香玖)
  
  如何预防发生持续性低血糖症?
  
  我今年60岁,身高1.63米,体重59公斤,2001年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确诊糖尿病。现注射优泌林70/30预混胰岛素,早16U、晚9U,中午加服二甲双胍1片治疗。血糖监测情况:早上空腹血糖5.6mmol/L,中午餐后血糖7.9mmol/L,晚餐后7.2mmol/L。但早餐后我经常出现低血糖,发生时查血糖多在2.0~3.Ommol/L。请问我这是持续性低血糖症吗?应如何预防? 福建/林某
  答:所谓低血糖是指血糖<2.8mmol/L,这时会引起临床一系列不适症状。您的血糖值已属于低血糖,但非持续性,估计与使用药物及药量有关,只要仔细监测血糖、调节用药量,就可以杜绝低血糖的发生。
  根据您的BMI(BMl=59/7.632=22)属正力型,以及血糖监测情况,我觉得首先应撤除二甲双胍,再观测血糖值,若仍偏低,可减早餐前胰岛素注射量2U,再观察血糖检测值,再调量,避免血糖过低。请监测早餐后2小时及睡前(晚10时)血糖值,以便全面考虑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胰岛素用量必须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建议再进一步作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解胰岛功能现状,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杨香玖)
其他文献
心理篇    迄今为止,我国的各类医学著作中,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几乎都没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内科学的一大缺憾。    我的互助观    上海有一个叫陆青的人在得了绝症后写了一本书叫《死亡日记》,我想他的初衷就是内心有太多的苦闷需要排遣。我有同感。自从得病后,我也开始写日记,并不是悲观,而是在死亡的道路上诉说自己的感受,找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谈话交流对象。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更多的时
期刊
为什么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呢?回答此间题要从胰岛素之父——Fredric Banting说起。  Fredric Banting生于1891年11月14日,21岁时赴省最高学府多伦多大学读医学,就读4年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应征入伍当军医。一战结束后,他在London的Western大学觅得生理系兼职助教一职。  1920年10月31日,Banting正准备给学生上一堂关于糖代谢
期刊
我今年68岁,是一名退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1975年我患上了原发性高血压,1987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北京的姐姐(也患有糖尿病)指点,3年前获悉《糖尿病之友》杂志。我立即购买了《糖尿病之友》自创刊以来的全部杂志,拿到后我阅读了所有文章,有些内容还反复翻看,越看越对自己以前的无知感到害怕。从此,在《糖尿病之友》的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治疗方法,经过两年多合理有效的治疗,我的糖尿病各项检查指标均正
期刊
我在翻阅2002年的《糖尿病之友》时读到,有的病友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伤心得大哭一场,这说明他们有糖尿病知识,懂得糖尿病的危害性,但同时也感到他们太紧张。  任何病症都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1 3年前我因周身无力、 口干舌燥等症状去就诊,化验发现血糖11.4mmoI/L时,自己不知其严重性,不恐不惧,虽然医生说:”你已有心脏病……这只会雪上加霜。”但我却无精神负担,仅是断断续续小剂量用药,直到近五
期刊
一条长长的条幅,横跨某中学的门楼。红底白字,格外鲜艳:“高校招生考试x x考点。”考生、家长和老师聚集在校门前。一双双眼睛,闪动着兴奋和紧张,交换着决心与期盼。十年寒窗磨砺,今日临场试剑!  小倩,在“送考止步”站牌前停住了脚步,回眸一笑,对身后的父母做了个“V”字的胜利手势,粉红T恤和白色短裙就飘进了考区。  慈爱的微笑,慢慢从唇边消逝,淡淡的忧虑,悄悄爬上眉梢。小倩的妈望着女儿远去的身影,低声
期刊
这天下午,门诊也没病人了,张医生正准备要下班时,老王满头是汗地冲进诊室。“真对不起啊,张医生我那辆破自行车坏在半道上了!”“没事没事!你先坐下。”等测好血糖开好药,老王和张医生又唠上了家常。“嗨,我那辆破车,一天到晚犯老毛病。当初本想买辆好点的,老太婆不肯,说买辆一般的将就着用用算了。现在可好,一年下来修车的钱都够再买辆好车了!更可气的是,还老耽误事!你瞅瞅,更不划算!”“说白了,钱得用在刀刃上。
期刊
提到糖尿病,大多数患者都很头痛,一方面:糖尿病知识储备太少,获取途径单一;另一方面:具有及时指导锻炼、自我治疗的信息不足。作为糖尿病患者,我以前和大家一样也存在这样的困惑,但现在我都快成半个专业医生了。告诉大家,我的变化得益于深圳中联制药的网站。这里我就给大家谈谈我的提高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说以前,当我被告知患有糖尿病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的,建议我服用“美迪康”,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期刊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我亲身体验过对疾病的无知、无助与无奈。我想,我的经历或许能给一些病友以启迪,让大家以我为鉴,走出误区,走上正确的“抗糖”之路。    贪吃酒肉,惹病上身    1997年我47岁时,身高1.68米,体重57公斤,显得身体有些单薄,就巴不得自己能变得丰满一点儿。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工作的变动,我的公事应酬越来越频繁,以至于后来几乎是餐餐进饭店,顿顿是鸡鸭鱼肉、美酒佳肴。同时,坐小汽
期刊
在胰岛素被发现以前,糖尿病是一种绝症,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不但生长发育停顿,而且常在一次次酮症骏中毒的袭击中夭折。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糖尿病专家提出用“饥饿疗法”来降低血糖及尿糖。“饥饿疗法”确实挽救了一些患者的生命,但这些患者只是在毫无生趣的悲惨无望的生活中延续生命,平均只有两年的存活时间。  1919年春天,12岁的少女E.H,由 Allen医师确诊为糖尿病。Allen医师立即
期刊
《糖尿病之友》俱乐部首开病友沙龙  庄春江    8月9日,《糖尿病之友》俱乐部组织的首场病友沙龙在《糖尿病之友》杂志社会议厅召开,近30位热心病友和医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参加本次沙龙的病友中,既有病龄达31年的“老革命”,也有才确诊不久的“新兵”。每位病友分别就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并发症防治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对《糖尿病之友》杂志及俱乐部的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议。在谈到对本次活动的看法时,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