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九龙山采茶戏是由起源在赣南安远九龙山的采茶歌舞《茶篮灯》发展而来,是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采茶戏种,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九龙山采茶戏的诞生过程在客家人当中广为流传,它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赣南采茶戏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与九龙山采茶戏的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赣南 九龙山采茶戏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一九龙山采茶戏的历史渊源
  九龙山采茶戏是由起源安远九龙山的采茶歌舞《茶篮灯》发展而来,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九龙山采茶戏始于采茶,源于安远九龙山。《中国戏曲志·江西卷》载:“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据考,它是明末清初起源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又据《中国音乐词典》(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记载:“赣南采茶戏,形成较早,流行地区也较广,是由九龙山一带的茶灯戏发展而来。先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戏。清乾隆(公元1736-1735年)时,已盛行于赣南,流传于广东东部、北部及福建西部。”
  九龙山,又称九龙嶂,界于粤、赣两水之间,西接归美山,东连鸡笼嶂,是安远县城南东西向的主要高峰,又因山上长有九棵特别甘美的红花茶树,故名九龙。相传唐朝玄宗年间,宫廷乐师雷光华和宫廷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随同中原汉民辗转南迁,经过安远县九龙山麓,便隐居在此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雷光华能歌善舞,农事之余便不忘所好,教茶农唱采茶歌,将采茶劳动动作与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又受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编演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亦名茶篮灯。这就是赣南九龙山采茶戏的起源。当然,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才开始流行于民间,而且明朝时安远九龙山所产之茶就有“香清色碧而味厚”之誉。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在偏僻的乡村,已有“采茶”的演唱。汤显祖还有一首题名《看采茶人别》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从诗中吟咏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名人汤显祖的如此眷注。可见采茶戏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至清康熙、雍正年间,九龙茶被取作贡品。安远九龙山是当时江南主要茶区之一,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是采茶歌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演绎和不断充实提高,《茶篮灯》改为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的表演形式,这个节目名为《姐妹摘茶》,其内容表现姐妹二人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歌边舞,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充实与创新,由《茶篮灯》发展成为具有简单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采茶小戏”,表演时因为人物只有二旦一丑,所以俗称“三角班”,它是九龙山采茶戏最早的戏剧模式。“三角班”从山上到山下,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九龙山采茶戏。
  安远历史悠久,据枫树岗和赤岗岭出土的石器证明,早在夏商时代已有先人在此生活。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以前为雩都县地,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于安远水南别置县,因水而名安远县,后几经废置,至今有1460多年的历史。居民多为客籍,均操客家方言,热情好客,讲究礼仪,崇尚山川,勤劳朴实。县辖地东毗会昌、寻乌县,南邻定南县,西连信丰县,北接于都、赣县。全县现有人口35万人,总面积2375平方公里。安远县地形东西狭南北长,处南岭山脉的延续地带,境内山岭纵横交错,有九龙嶂和凉伞岽两个山系横卧其中,将全境隔为南、中、北三个自然区域,峰峦叠翠,溪涧泻清,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乡土语言、人情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九龙山采茶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采茶形成的歌舞逐渐在九龙山演绎成采茶戏,而且观众越来越多,采茶艺人开始在九龙山周围演出,后来遍及全县。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同治年间(1867年至1874年),固营堡坳下有“周流长”采茶戏剧班;民国13年(1924年)固营堡刘德朋组办“采霓堂”戏剧班;民国21年,重石仕湖赖良球组办“和顺堂”采茶戏剧班。各采茶戏班活跃在安远、信丰、于都、赣县、定南等地。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客家人将生动的劳动语言演变成了如今欢快、明丽、优美、独特的九龙山采茶戏。采茶戏因茶而生、因茶而歌、因茶而戏,在客家人当中广为流传。
  二九龙山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1风格特色
  (1)行当特色:九龙山采茶戏没有帝王将相之类的角色,也没有青衣、马刀旦之类的行当,主要是丑、旦两行。从明末清初三角班的形成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一旦、两丑,丑、旦当家的局面。
  (2)服饰特色:没有帝王将相的官衣蟒袍,没有金枝玉叶的凤冠霞帔,是九龙山采茶戏的一大特色。生、旦、丑主要行当的服饰,包括老生、老旦、彩旦等行当,纯属是客家人生活服饰艺术的再现。
  以下为采茶戏茶女服饰:
  衣:桃红色,领、襟、袖口镶花边光片,袖口白色。
  裤:春绿色,脚口贴花边。
  裙:墨绿绒,裙下面镶有花和光片。
  鞋:布鞋,白底花面。
  帽:用一般草帽或绣花,挂缨布帽均可。
  头饰:一般农村女青年,单辫发式,插上绢花、银钗之类,佩带上珠练。
  道具:茶篮——用篾扎,彩纸糊成;彩扇——用彩绸制作。
  (3)剧目特色:一类属灯戏(或叫灯腔戏、灯子戏),一类属茶戏(或叫杂套戏、三脚戏)。
  2音乐特色
  九龙山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安远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以“勾筒”(属胡琴类)为主奏乐器,通常使用两把,一把正弦(定弦2-6),一把反弦(定弦1-5),加入竹笛和弱拔乐器,唢呐偶而用之;打击乐器沿用《茶篮灯》的,有皮鼓、梆子、大锣、工锣、铙钹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1)茶腔:这是九龙山采茶戏音乐中的主腔之一,其音乐优美、悦耳动听。有牡丹调、上山调、长歌、红绣鞋、芒冬雕子等曲调。
  (2)灯腔:主要是各种灯彩音乐曲牌和《九龙山摘茶》一剧的音乐。特点是曲调进行的起伏很大,音调粗犷高亢,热烈激昂,节奏鲜明,舞蹈性强,加上唢呐和打击乐的伴奏,能营造非常欢快热闹的气氛。有茶童调、茶童上路调、报茶名、看茶、四季牡丹等曲调。
  (3)路腔:此腔特点是轻松愉快、喜悦活泼、诙谐风趣,常与“茶腔”曲牌同在一个剧中使用。有二韵、三韵、新年酒、哨妹子、南京鼓、眉弓调等曲调。
  (4)杂调:是戏中采用的插曲性质的民歌小调或来自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有敬酒歌、送水粉、送金钗、桃子花开等曲调。
  3舞蹈特色
  (1)别具一格的“矮子步”:“矮子步”是生角与丑角的主要表演技巧。有高、中、矮三桩之分,丑角多用于矮桩。“矮子步”的形象特征是原始“登山步”的外形模拟。由于茶农上山采茶,到低矮的茶丛中,以及在狭矮的茶棚里炒茶,都是一个双腿弯曲的劳动过程。这种由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矮子步”,成为九龙山采茶戏表演艺术较为鲜明的外部特征,加以舞蹈艺术性的美化,是丑中见美的典范动作。
  (2)风格独特的“单袖筒”:“单袖筒”也是生角与丑角“腕力为主臂为辅”的表演技巧之一,素有“长袖善舞”一说。它的来历是旧时茶农出门劳动,腰上都系一根腰带,有时解下来擦汗,有时搭在肩上挑担等生活动作演变而来。
  (3)灵活多变的“扇子花”:“扇子花”是生、旦、丑角皆备的动作之一,分“单扇花”、“双扇花”。“单扇花”生、旦、丑通用,“双扇花”多用于旦角。
  4动作特色
  采茶戏小丑的表演动作是根据茶山动物的形体运作摸拟而成,独具特色。有“蜻蜓点水”、“画眉跳架”、“猴子洗脸”、“乌龟扒沙”、“拐子撒尿”、“狗牯摆尾”、“乌鸦晒翅”等,为小丑表演人物、表现内容提供了载体。还有表现各式人物、不同环境、不同情结,反映人物各种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的,有“水蛇穿草”、“雄鸡睡觉”、“公鸡啄米”、“老鹰展翅”、“小猴望月”、“猴子抓痒”、“龙头凤尾”、“乌龟缩头”、“引狗上前”、“拉牛上坡”、“牛牯耸肩”、“牛崽踹蹄”、“猴子滚球”、“鸭妈抖翅”、“猫公洗面”、“饿狼寻食”、“猛虎下山”、“蝴蝶采花”等。
  赣南安远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方言简说、风俗民情、民谣谚语、戏曲灯彩、风景名胜、传说故事、风味小吃、山歌情歌、楹联诗词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采茶戏的灯腔和茶腔都是“徵调”,方言字调都是平上去入四声。在九龙山采茶戏节目创作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地方内容的语言词汇,或情趣、或朴实、或幽默、或诙谐、或生动,成为其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赣南的客家山歌民谣、谚语俗语等成为九龙山采茶戏唱词字句的主要源泉。
  九龙山采茶戏的声腔唱腔在表演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与赣南方言和赣南地方戏的声腔乐调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字调和乐调和谐配合,使得戏曲演唱达到更加抑扬顿挫,动听悦耳的效果。许多名誉全国的作品,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映山红”以及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中的许多乐曲,都是根据采茶调改编而成的。其优美的旋律婉转流畅,长唱不衰。
  安远民间戏曲九龙山采茶戏,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传承至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如今,安远民间依然保留着九龙山采茶戏这种古朴的原始表演艺术,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九龙山采茶戏便巡回于乡村及周围县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这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进一步研究赣南采茶戏在客家文化中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深入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丰富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庚任总主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
   [2] 黄瑞图,欧阳铎:《安远县志》(同治版),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3]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罗勇:《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赣南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韩玉澎,男,1968—,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合唱教学,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一、引言 以TiSi_2为代表的难熔金属硅化物,由于具有铝及掺杂多晶硅所不具备的特点,已成为VLSI中制作栅电极和互连线的重要材料。CVD法制备硅化钛膜的突出优点是台阶覆盖性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发育期间海马神经元的变化与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7日龄Wistar仔鼠,实验组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采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突触体素免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宣传中,中外媒体聚焦浦东,浦东发出了自己的最强音。聚焦浦东,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外媒体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浦东。 In the propaganda
镜像抑制混频器是通讯和其它电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一般达到镜像抑制的方法有两种,在混频器信号输入端设置带通滤波器(或带阻滤波器);另一种是在混频器设计中利用相
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眼下这场经济风暴的中心在发达国家,但其影响迅速波及东亚。这一次,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对东亚过去10年所建立的恢复力发表评价:东亚各国进入此次危
为了适应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加速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前身是北京林业干部学校)从1981年10月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课堂问题的引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提问,大胆展示自己的疑惑,更能让教师抓住学生解读中的重点内
新疆地域辽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新疆民族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精彩纷呈。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在政治多极化国际环境中,保护、传承、利用
目前,焊接设备外围技术及设备系统的变化很大,例如,在印刷电路板上片状安装元件及混合集成电路的增加,元件的高密度安装,表面安装技术的发展以及工厂的自动化趋向等,这些变
在谍战剧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的当下,《潜伏》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编导姜伟在破译《潜伏》从谍战剧中脱颖而出的成功秘诀时指出:征服观众的关键点在于找到了看似荒诞却又富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