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孔子》中,孔子说愿意为鲁国“生死以之”,但孔子没明白这个“国家”不是他的,也不是老百姓的,而是“老板”的。
  
  随着电影《孔子》的上映,孔子思想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
  孔子的一生充满坎坷,始终在颠沛流离中寻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经历和职场环境非常相似。正因此,有人认为,孔子的求职过程是最早的职业双向选择,他应该是最早的“职业经理人”。
  然而,孔子并非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与“老板”的战略意图错位
  
  孔子的老师老子对春秋时代的评价是“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因此劝孔子做“门上的葫芦”——遁世,而孔子不甘,硬要人世弘扬“礼乐仁义”。然而,究其一生,周游列国,孔子仅有在鲁国的“百日”略值一提,还是个失败的案例。将此案例放到现时的商战职场情境下,颇有警世之意义。
  孔子在“职场”之初的发展可谓火箭般蹿升,一年之内由“中都宰”到“大司寇”再到“代理国相”,其间深得鲁定公宠信。其施政理念也名闻天下,非常清晰:以“周礼”治国,期待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讲礼义、知廉耻、有品格”,“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这一理念在一个相对封闭、安定的小邑——中都邑首先得到了践行,而且效果不错,基本达到了“路不拾遗”的社会景象,孔子“简历”上的这一段漂亮经历成为他职场生涯最初的资本。
  然而,自从孔子被鲁定公看中并不断提拔重用之后,孔子便开始了一个个职场上的错误,而且错误越犯越大。
  首先,作为臣子的孔子并不了解鲁定公的真实“战略意图”和价值导向。其实,这个错误从一开始就已经凸显了,只不过孔子并没有认识到,而油滑的鲁定公也没有在乎它。鲁定公真正感兴趣的是齐国式的“霸道”,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加强自己的势力,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的鲁国政局,而孔子力主推行的是“礼义”的“王道”,双方在“企业哲学和战略”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不过,很会审时度势的鲁定公明白,彼时也只有孔子的声名和才能可以帮助自己打破窘境——三桓当政。孔子的“王道”理想和鲁定公的“霸道”主张在共同的障碍面前有了交集。
  这个交集延续了一段时间。齐鲁会盟,孔子以“礼义”之道加上五百牛车收回“汶上三城”,帮着鲁定公实现了一小步的“霸道”主张;“堕三都”之举,寄托了孔子自己“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的“企业管理理念”,也同时迎合了鲁定公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营收”的目标。在共同的短期目标下,鲁定公尽其所能力挺孔子。然而,当“堕三都”之举真正触动到老臣们的利益,遭到其全力反弹之后,孔子和鲁定公的政治交集就走到了尽头。面对季氏领衔的三桓的逼宫,孔子秉承的理念是“志士杀身成仁,不可求生而害仁”,而鲁定公从父亲的悲惨经历中领悟到的是“世上只有成败。战败了,谁还在乎仁义?”——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至此摊牌。
  
  公司政治的牺牲品
  
  孔子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争取,因而也没有得到同僚的支持。过于清高和执拗的孔子把自己的理想和原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上任不久即得罪了两个关键的人物——公山狃和季氏。公山狃是狼子野心的小人,但在“公司政治”中,越是这样的人物越不能得罪。孔子却不仅当面拒绝了公山狃的结盟请求,后来还当着所有士大夫的面狠狠地羞辱了他一顿,这无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危险的敌人。后来在齐鲁会盟中,公山狃拒不发兵就是一次私人恩怨的单期结算。
  季氏是另外一个孔子不能得罪而早早得罪的人。季氏是三桓之首,在鲁国土大夫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孔子上任大司寇之后,为季氏家的一个小奴“漆思弓”请命,反对将其陪葬,老谋深算的季氏表面上同意了,内心却栽下了深深的不满。此后,季氏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将孔子拔掉,最终当齐军兵临城下之后,季氏通过一句话、一块“珏”将孔子激走。毛泽东说:“政治就是将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孔夫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也就只能被“公司政治”所排挤,不断“跳槽”了。跳到卫国之后,面对南子的真诚邀请,孔子也因为清高、顾及名分而以“微臣不便”而拒绝了另一次大展抱负的机会。
  
  职位的错觉
  
  孔子的第三个错误在于缺乏位置感。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对一个“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和职责缺乏认知。当齐军兵临城下,鲁定公已经开始为自己“董事长”的地位,甚至是“公司”的生存而焦虑万分,孔子竟然还只顾着自己的“仁义道德”,劝鲁定公“杀身成仁”,这不是荒谬之极吗?“老板”的胸怀再宽广也是有底线的。鲁定公还算是仁义,没有直接炒孔子的鱿鱼,还苦口婆心地规劝孔子以后能“装点呆,卖点傻”。无奈这正是孔子的短板,始终没琢磨透自己的位置,也就不知何时该装傻卖果。“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这是孔子的座右铭,但他没明白这个“国家”不是他的,也不是老百姓的,而是“老板”的。
  相比之下,唐骏是个聪明的“职业经理人”。在微软时如鱼得水,跳槽出来后更是风光无限,他的经验很简单——不和同僚为敌,不和员工交朋友,一心只为董事长的目标服务,并购、炒作、做大,而且越做越大。相比之下,孔子十几年颠沛流离,“职业经理人”做不来了,也就只能到处讲讲课、做做培训。
其他文献
怎样解决团队中一些员工过于自我、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的问题?有研究者发现,“协作贡献者”效应(The consistent contributor effect)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协作贡献者”是这样一类型员工:他们往往把集体利益置于首位,让个人利益屈居第二。“协作贡献者”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提高团队合作意愿。在集体中,他们会积极地发起合作,引导其他人朝团队协作的方向发展。因
期刊
是否对行业惯见的冲货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刚上任的彰诚不愿这样。他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冲货,经销商就永远不能拿出100%的力气来经营自己的市场。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这个啤酒行业的新兵对抗冲货这种行业顽症?    2004年9月的一天,满怀理想的彰诚通过内部竞聘从绿洲华南区来到华东,就任江阴办事处主任一职。  彰诚上任之时,正是绿洲啤酒公司决心重拳调整华东区,以实现华尔区市场整合之际。长期以来,华
期刊
美国企业每年花费约8000亿美元培养销售队伍,这个花销是广告投入的3倍。然而,销售人员的培养依然存在着重重困难。其中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其实颇值得推敲。  例如,多数公司会对超额完成销售额度的员工进行奖赏。然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研究认为,取消销售额度反而能够促进公司利润增长。  研究者对一家前500强的隐形眼镜制造商的销售代理进行了行为模式分析,检测不同的补偿合同对销售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期刊
编者按: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宁愿用冷峻的冰锥戳破那即将成文的一纸合约:这不过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缩影,有无奈,也有巧合。总之,“忧患”不仅是这个群体的两极状态,更是它们的常态。    曾向沃尔沃示好的不仅有吉利,吉利也是最不被看好的收购者。然而,“最不可能的事情”为何正在发生?    吉利之意,不尽在酒    福特是这场收购的主导者。为什么要把沃尔沃卖给吉利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福特不想培养
期刊
中国文化对利益,不是逃避就是伪善,既拿不起也放不下。企业家们彷徨之下,只能拣到一些碎片对付。  最近江湖上道长李一的名头很响。据说投在他门下的企业家已经成千上万,耐人寻味。道家的理想是清静无为,商业却是动态的平衡,两者颇不相容。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商业趋势?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汉朝初年推崇黄老之术。当时久经战乱,平定天下以后,与民生息。但中国企业的路还长,商业与竞争相伴,大概永远也没有平定的时候。
期刊
让患者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这是PatientsLikeMe的商业模式。网站以“病人帮助病人活在更好的每一天”为口号,没过几年,就被媒体评为1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公司之一。    世间有许多事情原本都是无心之举。  1998年,詹姆斯·海伍德和本·海伍德发现他们的兄弟斯蒂芬-海伍德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那时斯蒂芬才29岁,兄弟情
期刊
你为何做企业?除了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会回答,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往深里想,一些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多少源于此。  所谓成就感,或是价值实现,实际上是自我价值观得以客体化并获得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的外化,因而每个人的成就,都会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人格化的首要对象,就是它的领军人物。无论中外,那些强大的企业,几乎都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紧密关联,有些甚至两者之间可以直接划等号了。例如当
期刊
很多领导者明明意识到希望不大,仍然不断地将资本注入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原因是过去投入的成本太多了。这就是沉没成本陷阱。怎样避免陷啪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方法:  第一,先发制人地开展谈话。领导需要事先作好准备,假如失败而必须放弃项目,应该如何说服员工。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谨记自己必须为整个团队的安全负责,决不能让自负和情绪遮蔽了个人判断。  第二,让组织架构具有“建设性张力”(constructive
期刊
消费者的“自控心理”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特点——在包含更优选项的清单面前,他们却往往作出更差的选择!  美国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向104名本科生分别发放了两份菜单。一份菜单里包括炸薯条、炸鸡块和烤土豆,炸薯条是最不健康的食品。而另外一份菜单中,不仅包括这三样菜谱,还增加了一份更为健康的食品——沙拉。实验结果发现,参与者看第一份菜单时都表现7很高的自控能力,几乎都不选择最不健康的炸著条。但是,当他们看
期刊
大批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发展期。如何避免“中小企业像脓包,变大就破”的宿命?供应链管理尤其重要。电动自行车企业日象公司的供应链变革是一项有益尝试。    2002年至2009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销量从200万辆猛增到3000万辆,7年间产销量翻了近15倍,行业年增长率约为57%。在这样的市场剧变中,自然涌现了一批迅速扩张的电动自行车企业。  日象电动车公司就是其一。相对于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