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误”,还是兼采并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十卷)是对大报恩寺塔历史进行研究时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出现了和其他史料有差异的地方。为了明确其是“笔误”,还是兼采并收,文章就《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中的资料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其并不存在“笔误”也不存在刊印错误的情况,而是张惠衣“博采傍搜”“考从群籍”编撰风格的一种体现,是尊重史实的体现。
  关键词:《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张惠衣;笔误;兼采并收
  民国学者张惠衣编著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十卷)是研究大報恩寺塔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经常为学者所引征。不过,卷十《大事记》中一则有关寺塔被毁年代的记载,却因记载方式的独特而又每每引起误读:咸丰“六年(公历一八五四),发匪觊其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当时有童谣曰:宝塔折,自相杀”[1]。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咸丰六年为公历1856年,公历1854年则为咸丰四年,故“六年(公历一八五四)”的记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张惠衣在此究竟是指哪一年也成为研究者争议的一个焦点:或谓张惠衣很可能是指咸丰四年,但因笔误(或刊行排版错误)而将“四年”误作为“六年”;或谓张惠衣指的应该是咸丰六年,为进一步突出大报恩寺塔毁于“六年”,还特别在此条后加注了阴阳历对照,可能是由于笔误(或刊行校对错误),原本是“公历一八五六”,却写成了“公历一八五四”[2][3]。
  从阴阳历对照的角度审视,“六年(公历一八五四)”的记载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错误。但问题是,张惠衣是否有可能采用阴阳历对照的方法,笔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在卷十《大事记》中,从吴赤乌三年至清同治四年十二月,张惠衣按编年先后共辑录大事70余件,其中有确切纪年的为62件,但是除了咸丰六年(四年?)以外,其余纪年均没有加注公历对照,又何以断定“(公历一八五四)”是为“六年”加注的公历对照?如果说张惠衣给“六年”特别加注公历对照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寺塔被毁年代的话,则在张惠衣所记的诸多大事中,为什么仅仅就寺塔被毁的年代需要“突出”,而其余大事就没有这种被突出的需要?因此,张惠衣在此不可能采用阴阳历对照的方法,“六年”与“(公历一八五四)”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阴阳历对照关系,两者的阴阳转换历也不足以成为判断张惠衣记载正确与否的逻辑依据。
  笔者以为,要厘清“六年(公历一八五四)”的具体所指,仅仅以“笔误”(或刊行排版错误)对其作非此即彼式的推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一记载与张惠衣在撰写此条目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方能找出其中的端倪来。
  据条目后列举的参考文献,张惠衣撰写此条目时,参考了大报恩寺塔在1854年被毁的资料,这是首先可以确定的。其中,西人布舍尔(S.W.Bushell)《中国美术》中的一段记载,张惠衣在卷九《杂缀》中即已作过引录:“圆明园中之塔,其体制仿南京著名之琉璃塔而造,乃琉璃建筑物之标本也。千八百五十四年,南京之塔毁于粤匪之乱,然其覆瓦之式,雕绘之纹,今犹保存于英国博物院中。”[4]条目中的“公历一八五四”很可能采录于此①。但也仅此而已,除了“千八百五十四年”以外,这段资料与条目内容之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联。至于民国胡祥翰的《金陵胜迹志》,记大报恩寺塔被毁仅有寥寥数语“咸丰兵燹,寺塔悉焚,无复在焉”;而在所录何绍基“报恩寺塔成焦土,毕竟坚牢是石城”诗句下,也仅注有“报恩寺全毁失”几字而已[5]。除了张惠衣在卷八《集诗》中引录过何氏这首“金陵杂题”诗以外,看不出这些材料对条目的撰写有什么可参考之处①。可以断定,在条目后所列的这两种参考文献以外,张惠衣必定还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
  查书后开列的“采摭书目”,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大英百科全书》等文献,虽然也有涉及大报恩寺塔被毁情况的记载,但大多语焉不详,或谓“其后城陷,贼自以炮轰去之”,或谓“此绝美之伟大建筑,惜毁于太平天国之乱”等,对条目的撰写同样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在“采摭书目”以外,张惠衣还应该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如果从内容的关联度来看,当以晚清学者王韬等人的著述可能性最大。
  王韬《瓮牖余谈》卷八《贼陷金陵记》载:“贼间于井中花台启得金银,于是令于各处搜掘。咸丰六年,贼毁报恩寺塔。先三年,贼实火药于塔中焚之,空而不圮,至是乃毁之,一时有折宝塔自相杀之谣。后果应东北贼互戕之事。”[6]
  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卷二》,则在“兼及”王氏之说后称:“聚宝门外有佛塔在报恩寺……,为海内诸塔冠。先三年贼举火焚之,空而不圮。本年(按指咸丰六年)复深掘塔基,埋火药轰之,霹雳一声,化为乌有,一时有‘折宝塔,自相杀’之谣,今果应。”②[7]
  稍加比照便可发现,条目中有关复挖空塔座下基地以及所传宝塔折、自相杀的童谣等内容,显然是张惠衣在这两种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即便是太平军觊觎塔顶黄金而用火药轰之这一说法,也很可能是受王文前置文字的“启发”。“六年”也自当考录于此③。
  因此,张惠衣在撰写本条目时,不仅参考了大报恩寺塔毁于1854年的记载,同时还参考了寺塔在咸丰六年被毁的资料。“六年(公历一八五四)”的记载,当是张惠衣在咸丰六年毁塔说的基础上,对1854年被毁说的兼采并收,并不存在“笔误”或刊行排版错误的可能,也远不是非此即彼这般简单。这则看似模棱两可的记载,又何尝不是张惠衣“博采傍搜”“考从群籍”编撰风格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4]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M].北京: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
  [2]周安庆.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J].江苏地方志,2009(1):37-39.
  [3]张智峰.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时间说辨[J].江苏地方志,2013(2):76-78.
  [5]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卷七:寺观:报恩寺[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6]《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一二六三:子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四[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推出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博物馆通过展览合作与交流,举办高质量、高品位的特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还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展览合作与交流机制,中小型博物馆基本处于效仿省级大馆的实践摸索阶段。文章以东莞市博物馆近六年来(2012—2017)已举办的
期刊
摘 要: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人们对于其筹备建立和发展历程知之甚少。“回眸——纪念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从半坡遗址的发掘、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筹建到各项行政、业务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向观众展示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半坡; 60周年;馆史;策展  190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在今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期刊
摘 要:当前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时代。追求速度似乎变成现代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样一直前进,甚至都来不及思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放慢脚步开始走进博物馆。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利用自身职能进行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的良好契机。当我们分析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时,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它的展览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传播文化;
期刊
摘 要:后土是道教神仙,是“四御”尊神之一,掌阴阳,育万物,是大地之母,深受人们的尊敬与崇拜。后土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之一,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与大地的崇拜。文章介绍了后土称谓的来历与职能,通过梳理文献记载,简要阐述了后土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后土;道教;神仙;后土信仰  明后土娘娘像(图1)长21.8厘米、宽13厘米、高36厘米,是宿州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现陈列于明清遗韵展厅。后土娘娘像面颊丰腴
期刊
摘 要: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当地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历史文物的价值,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博物馆,让本地观众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让外地参观者对参观地有更直观的了解。文章以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当地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为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当地历史文化  博物馆陈列展览始终强调的是“物”的展示和“史”的讲述。一般历史遗存的“物”常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通过展览对“
期刊
摘 要:如今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对社会教育、社会文化、社会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洪秀全纪念馆为例,从文化服务、公共教育、特色活动、文创产品等几方面提出利用文化创意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物资源利用;有效途径  文物资源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文物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必须在有
期刊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学习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都大大提升,这使博物馆传统的展陈方式面临挑战。文章对博物馆趣味性互动体验展开研究,从体验诉求、特点、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分析趣味性互动设计对于提高博物馆展陈效果、增强游客参观感受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博物馆;趣味性互动体验  1 趣味性互动的概念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都是以文物、展板的
期刊
摘 要:2008年11月4日,在距安徽省寿县城关南4500米处的西九里沟附近保庄圩工地,发现一座唐代船形砖室墓,共清理出土了18件器物。因其墓葬出土器物体型相对较大、工艺精美,且有部分器物造型奇特,对研究唐代时期寿州地域风俗、审美、工艺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寿县博物馆;唐代墓葬;出土器物;器型纹饰  2010年深秋之时,寿县文物局向寿县博物馆移交了一批唐墓出土器物。这批器物是该局配
期刊
摘 要:历代赏石经历了先秦类玉石、秦汉景观石、魏晋山水石、唐宋造型石、明清案几石等类型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形成以“形、质、色、纹”为核心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质地;色彩;造型;纹理  纵观历代赏石文献,赏石经历了先秦类玉石、秦汉景观石、魏晋山水石、唐宋造型石、明清案几石等类型的发展和变化,并形成了以“形、质、色、纹”为核心的赏石审美准则。  1 历代赏石类型  1.1 先秦类玉石  先秦赏石重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