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上好数学课“三部曲”

来源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们应该勤于读书,掌握教育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方面知识,以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事例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对数学教学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课前准备 课中教学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12
  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呢?这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指导教师”实践中的体会,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课前备课——前奏曲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按一般程序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流程的确定以及教案的撰写等等。既要备教师、教材,更要备学生。特别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1.调查了解学生,探明教学起点。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学生数学现实。学生的数学现实不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包括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往往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只有把教学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上,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备课时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才能为有效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达到怎样的水平?②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③课堂中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灵活处理教材,优化学习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们“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虽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要注意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选择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实践表明:同一本教材,同一个例题,同样的学生水平,由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如何处理好教材呢?新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妨思考如下问题: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学课程资源可以用来充实教材?(由于地域差异,教材无法保证所有的题材都适应所有学生。这就得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中某些不适合的题材进行灵活地处理,选取学生身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学习内容。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更生动、更有效。)②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史宁中教授曾指出:数学课程固然要交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但绝不能仅以此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因此,我们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定要认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问题。)③知识的生长点在哪?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只有认真思考了上述问题,才能创造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从而达到优化学习内容的目的。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以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在采用小组合作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4.预计教学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线。
  新教师要独立备好一节课确实有难度,因而许多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通过网络等手段广泛地收集资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案,根本不明白别人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把上课看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只希望顺顺利利地完成教案。他们没有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充分的预设,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是直线型的。一旦学生的回答与教案中的答案不一致,要么“生拉硬扯”,要么“束手无策”,没有可供选择的其他方案。而那些优秀教师们在充分收集材料后,会把握好环节目标,对每个环节的设计进行详尽的预设,备好一套又一套的预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应对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优秀教师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是非直线型的,充分预计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二、课中教学——进行曲
  课前的备课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关键在于应变。
  1.乐于发现。到了课堂,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应乐于全神贯注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应及时掌握。
  2.精于思考。针对发现的情况,迅速准确究其原因,分析是预设不足的原因,或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学生创新的火花,思考解决办法。
  3.善于应变。思考后,应立即做出反应,调查教学,做出应变。应变不是让学生回到教师的预案上来,而是顺学而导,修改预案,师生互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后反思——续曲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是上好数学课的续曲。
  随着教师们反思意识的增强,“课后反思”走进教案,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组成部分。但是,新教师们信心满满提笔准备写反思时,却不知该反思什么?又该如何反思?无从下笔呀!
  1.明确该反思什么?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可以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可以對以下问题进行反思:①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问题;②课堂动态生成问题;③教学设计问题;④教学效果问题;⑤教学资源问题。还可以记教学机智(策略),记学生见解和再教设计等等。
  2.勤于读书,夯实自身理论基础。
  确定了反思的对象,可一些教师,还是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没什么话要讲,导致反思只能停留在肤浅水平,难以深入,成了典型的“无病呻吟”。究其原因是由于自身理论素养缺乏,这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往往难以发现有价值的事例,难以找到反思的切入点,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分析因缺少理论支撑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师们应该勤于读书,掌握教育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方面知识,以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事例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对数学教学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
  3.课后反思的两个关键点:
  其一:及时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给自己评课,必须及时!要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失时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千万不要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俯首叹息。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其二:坚持反思。
  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始写教学反思时,是热情澎湃、干劲十足的。可是能坚持三年的,那就为数不多、凤毛麟角了。能坚持下来的,所以很有可能成为“名师”。可是更多的教师却半途而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我们这些教师就是缺少一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力”,这种“力”就叫做“自我执行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自我执行力”。
  总之,新教师要想上好数学课,必须同时奏响“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思”这三部曲,三者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为儿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全面提高学
从静态的手写日记到现在网络上的博客,再到动态的DV摄影再到现在的手机电影,人们记录与观察生活的行为方式不断在发生变化。手机电影是一种新颖的拍摄与制作电影的方式,是一
目的 :探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早产儿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输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纳入样本,按患儿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接受常
化疗与手术、放疗,目前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尤其化疗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抗癌新药的不断涌现,肿瘤化疗的广泛合理应用,使肿瘤治疗的疗效有了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更关注和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培育,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意识,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全面解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期刊
本文从新闻关注点的特点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新闻关注点来源,着重分析了怎样抓好新闻关注点的问题,希望电视新闻记者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得到一些借鉴。 Based on the cha
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它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根据体态语的特性,探讨它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高校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知识导航,搜集提供文献信息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