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中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的融合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9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國画是否要吸收西方绘画思维、如何将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融入创作,这一问题始终存在着诸多争议。通过对于明代画家张宏代表画作与思想体系的阐述,分析其绘画思维的独特性,论述张宏绘画对于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发,进而回答如何改良中国当代受到了近代画坛粗野一面影响的山水画、山水画中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如何相融这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山水画;张宏;现代性;文化交流
  在17世纪的绘画史中,最显著且最具有艺术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便是明代画家对于北宋山水风格的复兴。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名作之多不可估量。北宋画家主张以客观性手法借助笔墨重现最真实的自然。而明代之所以会有这样别具一格的复兴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西洋绘画的传入,西洋画的透视和极度写实的创作手法,给明代山水画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虽然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愿承认,但当时的主流绘画受到西方铜版画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张宏身为晚明时期苏州地带最为出色的画家,吸收西方铜版画之所长,将写实精神融于自家之法,打破了传统文人借画抒情的价值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当今时代,新一代画家能够从张宏的绘画作品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融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融合中西方之长的张宏绘画
  张宏是一位极为关注客观世界美感的山水画家,在他的山水画中,并未影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没有包含内心的感情,其笔下之作多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或是立足于绘画本身。在绘画过程中,张宏看似要舍弃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实则不然,他只是尝试丢掉传统技术所带来的包袱,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启新的方向,从而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画作之上或者自然实景本身。正如高居翰所言:“在张宏许多画作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很明显是画家第一手的观察心得,可以说是视觉报告,而非传统的山水意象。”
  以其代表作《石屑山图》为例,此图在构图方面并未过多创新,对于山石、树木、小桥、流水,画家均以线条勾勒而成,沉稳而简练的线条为画面增添了些许明快的意味。一条小溪从高处顺流而下,一直贯穿至画面前景,滋润着山间植被,哺育着此处人家。由近及远,漫山遍野的树木也越来越矮,营造出前后空间的纵深感。相较于北宋山水画中巍峨的自然景观,画面中的岩石并不十分险峻,出游的文士来到此山中,跟随的仆童手托茶盘侍奉在后,人物形态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鲜活。值得一提的是设色,《石屑山图》颇具西方的水彩画趣味,赭色与青色交互晕染,淡雅而不失稳重,表现出了画家对于素雅意境的追求。
  然而,在当时并没有继承者将张宏的思想体系发扬光大,这实是山水画传承中的一大损失。不仅如此,张宏所绘山水,在艺术评论家的口中似乎从未得到公正的品评,“妙品”也好,“能品”也罢,都不是很高的评价。但笔者认为,张宏之作,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是源于自然实景,笔法创新的同时又不失古格,在承袭宋元笔墨的同时表现出了明代山水的时代脉搏,在明代绘画乃至中国画坛都实属独创奇作。
  二、张宏的思想体系对于现代山水画改良的启示
  张宏将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以及对西洋画的借鉴融于一家,创作出了诸多别具一格的山水画作,这也极大地启发了笔者的艺术思维。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相合,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要把握住中国绘画的传统气脉。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与西方风景绘画在面貌上有极大的区别,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根源。在创作山水画的艺术活动中,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融合,画家常常有意无意地以庄子的思想为媒介。甚至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是庄子精神所衍生出的不期而至的产物。
  然庄子的本意只是着眼于人生,无心于艺术。他对于艺术精神的成就与了解,是直接从人格中流出的。庄子从不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他所看重的,是心灵的超脱、人生的解放。但他的精神,又是艺术性的,体现在具体的绘画表达方面,可以用“纯朴”“纯素”来概括。这里的“纯素”在山水画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以山水为代表的“平淡天真”之美,也始终是山水画家的最高向往。糊涂乱抹、浓重粗野的山水画作品,与庄子精神中所阐发的虚静之心,早已背道而驰。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山水画的改良,不能仅仅以西方绘画作品为参照,更重要的是,当代山水画家应避开时代的喧嚣,重读庄子,体会庄子精神,从而建立起与传统文化心脉的连接。
  第二,绘画的改良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不可完全背离传统,人物画如此,山水画亦然。“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艺术观念,自清代石涛提出之后,便一直为历代学者与画家所认同。传统是中国绘画的宝贵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充满了中国韵味的笔墨技法,还是格调高雅、风格不凡的文人绘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新时代绘画”中的“新”绝非将自身的传统抛弃,或是将西方的绘画“拿来”。恩格斯认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绘画历经千年的发展,直至明清,形成了巨大的负担。“重笔墨,轻丘壑”,本是董其昌的一家之词,却因明清大量绘画者自身的惰性,发展成为了20世纪初新文化建设的障碍,致使因袭模仿的绘画风靡一时。
  那么传统气韵与时代脉搏,当真不可调和吗?不然。以徐悲鸿为例,他虽不赞赏“四王”绘画的千篇一律,但对其笔墨技法的运用,还是始终秉持传承的观念,只是希望在其中增添些许的写实理念。徐悲鸿虽醉心于西画中的写实,但深究其学习西画的根本目的,却是在于以西画之长,补中画之短,从而实现中国画的复兴。诚如前人所言,“倒洗澡水时不要将孩子一起倒掉”。“孩子”正是我们历经千年传承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气脉与中国艺术精神。回首近代画坛的改革之路,现在看来,既没有所谓彻底的批判,也没有什么纯粹的继承,大多数人都走进了折中派的阵营,喊得最响的口号莫过于“中西合璧”。以西方的写实性融入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又以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化解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中国的绘画者终于走下神坛,在已有的人文精神中,寻找西方绘画中科学写实精神的对应。
  三、结语
  改良并非要全盘否决,我们有传统,传统是最珍贵的遗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许多其他文化的发展。作为新一代画家,笔者坚信,经过合理的改良,中国绘画必然会得以复兴。传统是中国绘画的宝贵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充满了中国韵味的笔墨技法,还是格调高雅、风格不凡的文人绘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均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与不同的艺术文脉,强求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但在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日,要将中国绘画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吸收西方绘画的优点已然成为必由之路,但若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了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则会得不偿失。
  倘若绘画者都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之处发挥到最大化,一手掌握传统气韵,一手顺应时代的发展,必将达到取今日之境,入手中之画,学他人之势,而不变中国绘画之质的理想之境。
  参考文献:
  [1]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 1279-1368[M].宋伟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 1570-1644[M].王嘉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 1368-1580[M].夏春梅,萧宝森,李容慧,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徐悲鸿.中国画的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6]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将科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力,但这种创新的渴望,在部分地区却异化为建机构、挂牌子、实现全覆盖的数字游戏。知情人士提醒,要警惕转型焦虑症逼出形式主义创新。  广东一家销售家居灯饰的企业,通过中介编造3个软件著作权用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在中介的指导下,编造虚假研发设备租赁合同用于欺骗调查组,制造存在研发的假象。另外一家环保科技企业没有研发场地设备,不具备研发条件,经過中介
期刊
作者简介:   李新华,天津理工大學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1914年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崇圣典例》,貌似一项“嘉惠圣裔”的制度安排,但实际上,该典例中的部分条款对孔子嫡裔衍圣公府在帝制时代所享有的经济、政治特权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孔子第76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迅即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并以“重圣祀而垂令典”的话语策略进行应对.几经折冲之后,日渐走向“尊孔复古”之路的袁世凯批令内务部“修正原文”,规复了衍圣公府依旧制自行征收孔氏祀田租税等方面的权力.不过,孔令贻在具文诉争中所提及的取消林庙奉卫官“由曲阜县遴选”并依旧制自行选充的诉求并未得到满足,故自1916年初曲阜
曾被纪检机关痛批为“金钱的奴隶”的浙江厅官陈祥荣近日获刑。3月26日,浙江舟山市中院公开宣判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祥荣受贿案,对陈祥荣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十万元;对陈祥荣受贿所得赃款、赃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2000年至2018年,陈祥荣利用担任临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区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及个人在企业上市、项目用地、房产开发等事项
期刊
摘 要:中国的绘画人类学在老一代人类学家和画家研究的基础上,并在新一代学者的研究实践下初步建构起来。中国绘画人类学走过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已然颇丰,初步形成了绘画本位的绘画人类学与人类学本位的绘画人类学两种立场。通过分析中国绘画人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为绘画人类学寻找一个合适的学科定位,推进绘画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中国绘画人类学;学科定位;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
作者简介:   黄溢琳,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创意制板。   徐明明,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傳统手工艺的设计再造。   肖志轩,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   黄熙,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建成环境与人的关系。
期刊
作者单位:   廣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期刊
正值中考、高考录取升学的关键节点,为持续刹住“升学宴”“谢师宴”等宴请歪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龙马潭区纪委监委持续“亮剑”,通过发送廉洁短信、“一对一”约谈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早提醒、早预防,敲响廉洁警钟。7月以来,龙马潭区纪委监委纪检监督室、驻区教育体育局纪检监察组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的监督检查力度,嚴禁借子女升学名义违规
期刊
摘 要:宗徽宗时期创办的画学在中国美术史上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却独树一帜,是后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徽宗朝画学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管理、教学、招生、考核办法等方面。虽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对宗徽宗时期画学取士标准的内容有所涉及,但都因篇幅限制或论题重点不同,或举有遗漏,或语焉不详。基于此,根据史料记载,探究北宋国子监画学取士标准设立的思想
苏轼的宦游人生,后人為什么会用“8341”来概括之?韩愈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何会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如此强烈的负能量?这一切,都源自古代异地为官的用人制度,也就是避籍制度。  古代朝廷为防范地方官场腐败、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不得不让“牧羊”的地方官常年异地迁徙。大部分官员未等到三年一考便被异地调任,漫漫赴任路,有强盗、灾病、车祸,到了地方语言不通,还有胥吏作乱。在权力与乡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