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科学探究走向有效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寻找科学的真谛;捕捉探究闪光点,引科学探究走向深入。
  一、教师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回顾科学历史、展示实物、再现生活现象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科学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主导创设的情境中自然会进发一系列研究问题,这一方面为即将开展的科学教学拉开了良好的序幕,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问题来自学生自身思考,学生自然对下一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探究现有条件考虑,协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筛选,确定适合学生知识能力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一天的食物》一课中,我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我们所涉及的多种食物,学生自然萌发了自己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应该如何分类?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营养搭配是否科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也为学生即将研究自己一天的食物做好了铺垫。
  二、教师提供探究空间,帮扶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很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主要探究行为也不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是完全扶着学生进行所谓的科学探究,这样的科学探究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探究活动是被动的、低效的、无趣的。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短暂的独立思考时间,经历学生的小组积极讨论过程,组织班级学生相互进行补充环节,从而找到几个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现有实验条件满足探究的方法,其间,教师是参与而不是包办,教师是提示而不是替代。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探究方法后,在了解探究注意要点后,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期间教师通过巡视,去关注学生探究的进程,去给个别小组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电和磁》一课中,学生在研究用通电线圈去靠近磁针会产生什么现象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必对线圈靠近的方式进行过多的提示,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开展探究活动,因为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了解了通电导线靠近磁针,会引发磁针轻微偏转的现象,他们对如何设计通电线圈,如何放置通电线圈有了一定的思考,他们有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学生完全可以在实际探究中发现掌握线圈的正确放置,并由此思考线圈不同的放置对磁针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我们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必要的“扶”固然必要,但是适度的“放”也很必要,否则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发挥。
  三、教师组织探究交流,保障学生反思探究得失
  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自然有很多的收获,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发现很有必要,小组的交流思考找到探究的答案,班级的相互交流让探究的结果得到完善,教师恰当的介入,一方面让科学的结果确定更加完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失败的小组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纠正探究的方法,为发现正确的科学结果成为可能。同时学生的交流过程既是严谨的又是民主的,严谨体现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民主体现在教师充分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提出意见。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机械摆钟》一课中,学生在亲历了制作自己的摆,探究了摆在一定的时间内摆的次数特点后,学生自然发现了自己制作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的次数相同的科学结论。教师借助投影把全部小组的记录数据集体展示,学生通过对其他小组数据观察比较,进一步发现了,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不同。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摆,摆的快慢不同?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受到影响?新的问题产生,体现了学生真正开展了科学探究,也为探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形成契机。
  四、教师抓住探究亮点,促进学生延续探究深度
  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中,常常会提出新颖的探究方法,与众不同的探究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介入,组织其他学生讨论,肯定其中的亮点,往往会把我们的科学探究走向另一个高度。我们不要害怕学生提出意外的探究结果,正是这些“意外”可以进发学生思考的火花,形成课堂探究的高潮。也许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往往很难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解决,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课外继续进行探究。
  例如在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抵抗弯曲》一课中,学生除了发现增加纸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外,个别小组发现改变纸梁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提高桥拱也可以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等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探究,争取有新的发现。
  为了进一步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维持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是很有必要的。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这些非练习型作业,这种作业主要包括:知识性作业,是以拓展课本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探究学习活动,如阅读书刊、科技知识小竞赛等;技能性作业,是以培养某种具体技能为目标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模型制作,种植养殖等;研究性作业,是以培养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综合性作业,是围绕特定的专题任务,将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研究能力三种目标为一体的探究型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学习等。
  总之,只有让我们的学生自主提出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的方案、亲历科学探究、思考研究的结果,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科学探究才能走向有效,才能走向深入。
其他文献
本文从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出发,探讨了带转换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应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在施工阶段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指出来,不使其发生,比事后补救要好得多.因此监理工作预控,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及工程质量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是监理工作
“学—导—习”教学模式可以体现在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还可以体现在一节课或一个片段中。小学中段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与“学—导—习”教学模式刚好吻合,在中段实施“学—导—习”教学模式,更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导—习”教学模式是我校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它体现的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于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用于人工流产增强麻醉镇痛效果及减少丙泊酚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130例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术孕妇,随机分为A组(仅静注丙泊酚)和B组(静注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增加生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经历的加工,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的加工,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写好作文,在生活中感悟作文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从而使社会大众能够对科学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设备匮乏等。本文就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展开详细论述,并提出合理化对策。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
课程故事是幼儿园教师在互动过程中,针对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发展出的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课程,其目标和过程是在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在幼儿园中教师更多的是实施预设课程,其方案一般比较清晰严密,能有目的地促进幼儿发展且易于实施;而生成课程更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培养幼儿的能力、情感,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挖掘课程故事可以将关注点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祁黄羊》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刻画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荐贤的事,赞美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高尚品质。作为教材,其承载的语文教学价值大致如下:  1.学会田字格中8个生字词,会读绿线格中的4个生字,特别是“悼”和“解”的字音、“伐”的字形。  2.理解“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这句话的意思,了解反问句。  3.语言描写:作者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