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差异因素和项目因素等特点,师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此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利用合理、正确的批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善用 批评
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城市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危机。 学生的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边缘化了。现在的学生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有极为敏感的性格,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受不了教师的责骂而出走甚至自杀。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一是一了,也不能再捧出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了,必须采用愉快教学、鼓励教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批评、巧用批评,在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二)组织多变复杂
(三)人际交往频繁
(四)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批评的心理学原理
1.感知原理
为了成功地进行批评,教师首先必须正确地观察自己与学生。假设一个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大多数感知都是错误的,会是什么情形?教师通过感知准确地观察学生及其所犯的错误,并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这就是批评的感知原理。
2.记忆原理
学生对教师批评的识记、保持、回忆即记忆原理。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批评记忆深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批评的内容记住记牢,以防止今后再犯同类错误,或以此为鉴,少犯错误。
3.思维原理
在批评过程中依据思维特点、类型、过程规律等进行批评就是思维原理。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和学生对教师的批评进行感知固然很重要,但它所反映的毕竟只是批评的一些直接的外部联系。它对学生错误的性质、本质、根源以及教师批评的目的、意义等内在特征缺乏深刻的反映。而这种反映主要是依靠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来完成。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概括水平高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言语不多但句句讲在点子上,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但是,也常见一些教师苦口婆心,言语万千,却不见其效,其原因是概括水平低,没有批评到点子上。可见思维在批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情意原理
教师在批评中稳定和控制好情绪,充分发挥好良好情绪的作用,这就是批评的情意原理。教师在良好情绪下进行批评,常能使得学生受到欢悦、轻松愉快等积极向上情绪的感染,学生的热情容易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容易持续下去。因此,在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良好的情绪作用。
5.个性原理
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特征、性格和能力特征进行因人而异的批评就是批评的个性原理。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在教育上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批评时也要因人而异。
6.需要原理
批评的需要原理指批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和行为的基础。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就会激发起人的内在动机,产生某种目的,并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自觉地去行动。因此,为了有效地批评学生必须重视批评的需要原理。
7.态度原理
批评的态度原理指教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在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它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教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在改变学生的态度。通过学生态度的改变达到使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8.归因原理
在批评中,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或存在的缺点,要问“为什么”,以探究原因。这类通过因果关系的认识,解释环境内产生的现象与人的行为的过程,就是归因过程。
9.服從原理
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实质乃是一种服从行为,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批评意见而做出的服从行为。例如教师的权威,批评时的近距性和坐向,接受批评时的班集体压力和内聚性,接受批评的代价,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个性特征,性别差异以及批评信息量等因素。教师在批评中如果能注意这些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按照服从的基本规律进行批评,效果就会倍增。
10.期望原理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能力,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批评中,这种期望心理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会表现出来。教师总期望通过自己的批评能改变学生的错误态度、观念和不良习惯,而学生也期望教师能客观、公正地批评。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期望心理的激发,充分运用期望心理的作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又能使学生改正错误。
三、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批评法
笔者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批评的心理学原理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常用的批评方法:
1.勉励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达到一定的强度这一生理因素导致在某些耐力和高强度运动中常伴有极点的出现。
极点出现时学生往往表现为畏难、拒绝、疲懒,此时,应运用点化式批评来暗示、提醒学生极点是身体正在进入运动状态的表现和前兆;运用勉励式批评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而不能对学生发火,更不能说诸如“没用”、“差劲”等话使学生丧气和起消极作用,而因该用“相信自己”、“你行”、“你绝对能做到”等勉励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幽默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质,因此体育教学必然存在着身体练习,某些项目还具有对抗性特点,加上体育本身所蕴涵的竞争性特点而容易引发磨擦、冲突。
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身体接触频繁,容易导致情绪紧张,控制力下降,此时对抗双方易处于情感不合理爆发的边缘,教师要运用幽默式批评迅速进行疏导和排解。
3.委婉式批评法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一个班在上体育课是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少数身体条件优秀的学生接受快、效果好;另一种是多数学生掌握慢、进步小。针对后一种情形,迂回式的批评更能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在进行篮球的全场往返运球上篮测试时就碰到一位学生,他对篮球本来就兴趣不高,再加上本身条件差,当无法完成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就他本身而言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已经丢了面子,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用委婉的批评法,说:“这位同学,是不是累了想休息一下再来完成得更好些?”而不能再火上浇油:“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就你不行!”
4.自责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大多是室外教学,学生上课时易被周边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这时教师自责:“都怪老师,课上的不好导致大家不愿意听。”就会和学生避免正面直接交锋而刺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留有余地而且心存感激,主动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迂回式批评法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式批评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例如,有的学生个性很强,一节乒乓球课教师让练习推挡,他非要练实战。那就不妨从实战着手说明实战的重要性然后再讲明推挡是实战中最实用、最基础的技术,迂回地讲明推挡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结论
善于正确运用批评的教师,大都能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做到有理、有节、有度、有法,收到表扬、赞赏、鼓励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促进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搞好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详.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4] 任顺元.批评学生的心理原理和实用技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关键词:体育教学 善用 批评
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城市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危机。 学生的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边缘化了。现在的学生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有极为敏感的性格,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受不了教师的责骂而出走甚至自杀。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一是一了,也不能再捧出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了,必须采用愉快教学、鼓励教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批评、巧用批评,在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一、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二)组织多变复杂
(三)人际交往频繁
(四)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批评的心理学原理
1.感知原理
为了成功地进行批评,教师首先必须正确地观察自己与学生。假设一个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大多数感知都是错误的,会是什么情形?教师通过感知准确地观察学生及其所犯的错误,并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这就是批评的感知原理。
2.记忆原理
学生对教师批评的识记、保持、回忆即记忆原理。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批评记忆深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批评的内容记住记牢,以防止今后再犯同类错误,或以此为鉴,少犯错误。
3.思维原理
在批评过程中依据思维特点、类型、过程规律等进行批评就是思维原理。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和学生对教师的批评进行感知固然很重要,但它所反映的毕竟只是批评的一些直接的外部联系。它对学生错误的性质、本质、根源以及教师批评的目的、意义等内在特征缺乏深刻的反映。而这种反映主要是依靠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来完成。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概括水平高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言语不多但句句讲在点子上,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但是,也常见一些教师苦口婆心,言语万千,却不见其效,其原因是概括水平低,没有批评到点子上。可见思维在批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情意原理
教师在批评中稳定和控制好情绪,充分发挥好良好情绪的作用,这就是批评的情意原理。教师在良好情绪下进行批评,常能使得学生受到欢悦、轻松愉快等积极向上情绪的感染,学生的热情容易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容易持续下去。因此,在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良好的情绪作用。
5.个性原理
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特征、性格和能力特征进行因人而异的批评就是批评的个性原理。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在教育上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批评时也要因人而异。
6.需要原理
批评的需要原理指批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和行为的基础。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就会激发起人的内在动机,产生某种目的,并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自觉地去行动。因此,为了有效地批评学生必须重视批评的需要原理。
7.态度原理
批评的态度原理指教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在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它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教师的批评实际上是在改变学生的态度。通过学生态度的改变达到使其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8.归因原理
在批评中,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或存在的缺点,要问“为什么”,以探究原因。这类通过因果关系的认识,解释环境内产生的现象与人的行为的过程,就是归因过程。
9.服從原理
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实质乃是一种服从行为,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批评意见而做出的服从行为。例如教师的权威,批评时的近距性和坐向,接受批评时的班集体压力和内聚性,接受批评的代价,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个性特征,性别差异以及批评信息量等因素。教师在批评中如果能注意这些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按照服从的基本规律进行批评,效果就会倍增。
10.期望原理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能力,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批评中,这种期望心理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会表现出来。教师总期望通过自己的批评能改变学生的错误态度、观念和不良习惯,而学生也期望教师能客观、公正地批评。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期望心理的激发,充分运用期望心理的作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又能使学生改正错误。
三、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批评法
笔者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批评的心理学原理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常用的批评方法:
1.勉励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达到一定的强度这一生理因素导致在某些耐力和高强度运动中常伴有极点的出现。
极点出现时学生往往表现为畏难、拒绝、疲懒,此时,应运用点化式批评来暗示、提醒学生极点是身体正在进入运动状态的表现和前兆;运用勉励式批评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而不能对学生发火,更不能说诸如“没用”、“差劲”等话使学生丧气和起消极作用,而因该用“相信自己”、“你行”、“你绝对能做到”等勉励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幽默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质,因此体育教学必然存在着身体练习,某些项目还具有对抗性特点,加上体育本身所蕴涵的竞争性特点而容易引发磨擦、冲突。
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身体接触频繁,容易导致情绪紧张,控制力下降,此时对抗双方易处于情感不合理爆发的边缘,教师要运用幽默式批评迅速进行疏导和排解。
3.委婉式批评法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一个班在上体育课是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少数身体条件优秀的学生接受快、效果好;另一种是多数学生掌握慢、进步小。针对后一种情形,迂回式的批评更能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在进行篮球的全场往返运球上篮测试时就碰到一位学生,他对篮球本来就兴趣不高,再加上本身条件差,当无法完成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就他本身而言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已经丢了面子,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用委婉的批评法,说:“这位同学,是不是累了想休息一下再来完成得更好些?”而不能再火上浇油:“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就你不行!”
4.自责式批评法
体育教学大多是室外教学,学生上课时易被周边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这时教师自责:“都怪老师,课上的不好导致大家不愿意听。”就会和学生避免正面直接交锋而刺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留有余地而且心存感激,主动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迂回式批评法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式批评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例如,有的学生个性很强,一节乒乓球课教师让练习推挡,他非要练实战。那就不妨从实战着手说明实战的重要性然后再讲明推挡是实战中最实用、最基础的技术,迂回地讲明推挡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却有事半功倍之效。
结论
善于正确运用批评的教师,大都能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做到有理、有节、有度、有法,收到表扬、赞赏、鼓励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而促进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搞好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详.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4] 任顺元.批评学生的心理原理和实用技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