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要素时空演变

来源 :干旱区研究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iou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1979—2018年中亚干旱区大气水汽含量、水汽收支、降水量、实际蒸发量等水分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亚水分循环要素空间差异明显,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在天山和帕米尔等山区及周边绿洲区为高值区,荒漠平原地区为低值区,而大气水汽含量相反。(2)1979—2018年中亚水汽含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咸海周边区域明显减少,而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明显增加;中亚地区水汽输送以纬向输送为主,经向输送相对较弱,不同区域水汽收支和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西边界和北边界水汽输送减少,东边界和南边界水汽输送增加;水汽收支在中亚西北部、中亚南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区呈增加趋势,而中亚北部和新疆大部有减少趋势。(3)与水汽输送变化的表现不同,1979—2018年中亚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为4.14 mm·(10a)-1,且年际波动较大,显著增加趋势分布在中亚北部、新疆大部和天山山区,而在中亚西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减少趋势。(4)中亚实际蒸发量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在中亚北部、天山山区和帕米尔高原有明显增加,而在里咸海、中亚南部和新疆南部干旱地区明显减少。从季节来看,各水分循环要素季节变化与年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亚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演变及机理。
其他文献
碳纤维作为近现代科技材料,在国内外经过近50年的发展革新,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产业化能力,其产品在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的性能领域都有着自己特有型号。随着各行各业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大丝束碳纤维因其高产出、优质价廉的特性在工业民用领域上大受好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丝束碳纤维的发展及现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国内碳纤维还需面对的问题,为大丝束碳纤维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期刊
根据美国区域麻醉和镇痛学会2010年指南,在医护人员合作基础上,制定骨科大手术后接受硬膜外镇痛和低分子肝素防栓疗法患者的安全护理措施,内容为规范术后早期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点及硬膜外镇痛导管撤除后首次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点;协调安排好麻醉科医生拔除硬膜外导管时点及防止意外拔管;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躯体感觉异常的部位范围,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完善对患者及家属宣教。实施安全护理措施后,硬膜外置管拔管时点和拔管
期刊
为探究充填体厚度变化对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展了5种不同厚度充填体-围岩组合体试件单轴压缩试验,结合数字散斑技术对试件破坏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建立考虑峰后应变软化阶段的分段式损伤本构模型对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充填体厚度变化对组合试件力学性能与破坏模式影响显著。随着充填体厚度由0 mm增加至100 mm,试件峰值强度由94.6 MPa呈指数关系下降至10.1
期刊
报纸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在过去的670万年内,世界上曾发生过11次生物的进化事件。据古生物学家和古气候家研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经典冰期或影响深远的寒冷期的末尾,即发生在大年的春季。
期刊
期刊
植被物候可以有效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中亚干旱区是北半球温带地区面积最大的干旱区,是全球生态环境脆弱和气候变化敏感地区,也是当前全球植被物候研究较为薄弱的区域。开展中亚干旱区植被物候研究对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中亚干旱区植被物候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研究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及区域
学位
<正> 气候肯定是有变异的。但这种变异是否有直进的变迁趋势(变好还是变坏)?还只是在绕着平均状态作上下的振动?说法不一,争论纷纷,没有定论,究其原因,问题在于:第一,对气候变迁的时问尺度没有一致的概念。地质时代的时间尺度有:元生代、古生代等等,“代”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每一代里又分许多以千万年为单位的“纪”,每一个纪里如第四纪(百万年为单位),又分以十万年为单位的群智、民德、武木等冰期。冰期又可分为
期刊
本文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背景,探讨了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首先,通过"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分析了当前现代文明与文物保护的融合现状和趋势。随后,针对"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和"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风采"的目标,提出了实现现代文明与文物保护融合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为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会议
针对传统带式输送机存在的张紧力调节能力有限等问题,对一种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张紧机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该装置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控制流程、液压系统控制原理、系统工作过程等方面对该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该装置在调节行程、响应速度、降耗提效、远程监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推广应用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