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燕玉:蜚声世界的时装设计师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设计就像是一座美丽的桥梁。我想所有的女性都一样,当你建造了美丽的桥梁,像我设计的衣服一样,她们都会喜爱的。如果我们可以持续努力,搭建这些美丽的桥梁,就不会有文化差异的存在。其实,拉近世界的距离也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热情。”
  
  在国际化的时尚舞台上,谭燕玉是著名的华人时装设计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时装品牌Vivienne Tam在国际上有大批拥护者。在她的设计理念里,糅合了东方情调和中国文化元素,并以结合传统元素和西方时尚形象的创新意念在时装界不断走红,她设计的时装及饰物在国际上有大批拥护者,其绚烂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令世界时装界瞩目。
  
  “东方时尚化身”
  
  2008,华人圈谁最闪亮?这一答案,也许在2009年3月28日举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为我们揭晓了一切。
  国际知名的华裔时装设计师谭燕玉(Vivienne Tam)以多年来独特的创作理念,在中国女性的温柔婉约与西方女性的优雅干练之间,搭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而她在国际时尚领域的卓越成就,更令她赢得了“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文化艺术类),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的喝彩。
  立足国际时尚界多年,谭燕玉获得国内外十多项大奖。2008年,她再次获得法国时尚杂志ELLE主办的ELLE Style Award时装设计师大奖,又被邀担任从英国发起的International Asian Art Fair名誉主席。这些成绩,在谭燕玉硕果累累的履历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两笔。
  成功打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谭燕玉,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在作品当中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其主要顾客包括麦当娜、莎拉·杰西卡·帕克等知名好莱坞明星。被西方媒体冠以“新一代中国代表”的她始终笃信:坚持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她以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大量从东方文化中撷取灵感、锐意创新,将中国国画的留白、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书法骨架转化为时尚符号,以灵动的设计在国际时尚舞台为东方时尚赢得了大批拥趸,以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多彩缤纷、博大精深。
  著名时尚评论家里查德·马丁对谭有着这样的高度评价:她拥有超越政治的理想全球主义,体现了一种迷人的和平世界。
  谭燕玉在接受访问时,也以坚定的口吻说:“所有的人都在向西方看齐,我却想要回头寻找自己的根源,做一些寻找自己根源的事情。我热爱中国文化、历史,一切与中国相关的东西,我想要了解更多,我想要用中国文化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香港长大造就中西合璧风格
  
  广州出生的谭燕玉,三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在母亲的影响下,还是孩子的她就对华美剪裁的细致服装充满热情与想象。
  长大后,也许是在香港这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环境长大,造就了她后来在时尚领域的中西合璧风格。
  上世纪80年代初,谭燕玉移居伦敦。工作一段时间后,于1982年迁往纽约,并在当地充满刺激和活力的时装界开始发展她的事业。也许正是凭借着对美丽的坚持和独特品位及充满东方情调的设计,她深刻打动了西方女性的心。
  1990年,谭燕玉开始设计以Vivienne Tam为名的系列,并将其发展为创新设计及备受追捧的时装系列。她的设计不算惊世骇俗,但敢以毛泽东的肖像来设计时装,数来数去,也许只她一个。除了毛泽东的肖像外,Vivienne的时装系列尚有《黄河》、《长城》等,同样是中国的题材。
  中国的灵感、来自中国,似乎也是谭燕玉有着的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因此,几乎每季发布会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中国刺绣或其他中式风格因素。但她的设计并不局限于这些作品,还有一些现代感浓烈的设计也得到一致好评。
  谭燕玉设计的时装及饰物在国际上有大批拥护者。她的时装在瑞典、日本、德国、巴西、意大利、新加坡、中国台湾、南非等都可以买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穿上我设计的服装,她们不但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且易于与其他服饰搭配,我希望人们在穿着我的时装的同时亦能表现自己的风格。”
  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谭燕玉是成功的。除了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时装系列外,她还有自己的时装店。由此,她在国际上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都市的大挑战
  
  “我刚到纽约的时候,别人问我从哪里来,我当然说香港。那些老外会接着问:香港?是日本的某个地方吗?”面对这些自以为是、对东方一无所知的人,谭燕玉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自己是谁,又来自何方。
  那时,谭燕玉每天要做的就是等着被各式各样的买手接见,她的设计只有被接纳,生存才能得到保障。终于,谭燕玉的设计被著名百货公司Henri Bendal的买手团队相中,将之展示在位于57街的橱窗里重点推荐。抓住转机的谭燕玉再接再厉,又拿到了纽约精品店大展的最后一个空位。一时间,全美国的买手都想让谭燕玉的衣服出现在他们的时装部门里。
  谭燕玉说,她在纽约用了10年的存钱,才在1994年办了第一场时装秀。之后立足纽约,每年两场时装秀成为常态。“当然,没有钱就不能做show,但钱并不是在纽约的最大挑战。”谭燕玉说,“而是那么多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人才汇集,大家都试图成名。”
  不过,谭燕玉承认,她喜欢这种挑战。“你得比别人更加努力,只要你的作品好,顾客就会喜欢,而不是沦为时装广告。”现在,她的作品已经得到很多名流的认可、喜爱。
  
  她的工作,她的热情
  
  谭燕玉也是位旅游“发烧友”,她认为这是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她关心自己的每个设计,希望能突出每个人的独特性格。
  谭燕玉总充满自信地说:“我的设计就像是一座美丽的桥梁,我想所有的女性都一样,当你建造了美丽的桥梁,像我设计的衣服一样,她们都会喜爱的。如果我们可以持续努力,搭建这些美丽的桥梁,就不会有文化差异的存在。其实,拉近世界的距离也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热情。”
  事实上,谭燕玉在1997年推出的庄严的佛教系列,当中一些图案极受西方欢迎,以至于部分作品被永久地保存在匹兹堡的安·瓦侯尔博物馆 、纽约的时尚科技学院的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
  谭燕玉认为,中国风时而抽象、时而感性,作为中国女性,最重要的是要尝试与众不同,发挥创意,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她强调:“当你对你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热情、你热爱你正在做的事情,真诚对待你正在做的事情,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你就可以改变世界,不管你在做什么事情,最终一定会成功。只要你真诚面对自己。”
  
  最爱二手与古董衣
  
  谭燕玉是自己时装的最佳代言人,她独爱简单但独特的衣着风格。平时爱和朋友去古董店与旧衣店挖宝,她笑说:“从不管灵魂是否上身,穿上漂亮喜欢就好。”
  谭燕玉认为,真正穿上这些古董衣是去理解当时的剪裁和轮廓的最佳方式。她着迷于那些旧衣服所代表的氛围与情绪,它们透过时空与她对话,而她是那么渴望聆听那些逝去岁月的秘密。
  其实,混搭风格更得谭燕玉的心。比如将一件品牌外套和祖母的帽子或腰带搭配得相得益彰,或是给自己的发型来个令人叫绝的疯狂创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任何优秀的设计师都会说,最好的设计永远来自街头。谭燕玉也这么说,鼓励亚洲女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她说:“从每天起床开始,每一件事、每一个造型都要表现出我们的感情与经历,来支持亚洲时尚业的设计与品牌发展。”
  如今,在全球拥有300个时尚据点的谭燕玉,不仅在中国女性的温柔婉约与西方女性的优雅干练之间搭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还为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东方时尚加上了新的注脚。
  
  “拥有自我风格很重要”
  
  谭燕玉说:“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拥有自我风格很重要。”
  谭燕玉的作品中总带有中国元素,是东西文化碰撞后的结果。她设计的“毛”系列从政治符号着手,非常成功,作品被纽约安迪沃荷博物馆珍藏,黑白色牡丹花裙装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菩萨与观音为图案的宗教系列也广受欢迎。
  这也是这位设计师本人最为难忘的系列。“我就是喜欢为时装赋予一点意义,并推广开来。”谭燕玉说。
  谭燕玉的“推广”还在于她所崇尚的中国元素。早在2000年,她就撰写了《中国风》一书,通过时装到家居用品等,阐明东方生活文化的时尚概念。
  所谓的中国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肤浅,谭燕玉说,“其实中国风可以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性,一种抽象”。
  尽管谭燕玉早已用充满中国气质的设计在西方人的世界中获得了成功,但她心之所系乃至生活方面仍是极中国的。“我有个助理,有一天突然要和我谈谈。我当时正准备出差,告诉她是否能等一等,但她坚持不愿等。原来是要求我加薪,她说:我工作努力,你也喜欢我,你离不开我,所以你得给我加薪。美国人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为自己争取一切。我则告诉她,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索求,只相信默默奉献和耕耘总会得到回报。可这就是美国。”谭燕玉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然而,频繁回到中国寻求灵感的谭燕玉,同样对如今越来越美国化的中国感到些许失望,她坦言,越来越世故的中国时尚已失去了往昔的天真与想象力。“现在中国女人的时尚已没有个性可言了。我还是喜欢20多年前人们的打扮。”
  作为华裔,谭燕玉更愿意鼓励中国女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她说:“我们要主动地创造潮流,而不是只会跟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编辑/燕子)
其他文献
通过3年的努力,我终于从一名杂工成长为软件设计师、部门总管。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不仅要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更要有“自不量力”的胸怀和班门弄斧的勇气……    多一些恒心,弄斧就要到“班门”    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我放弃了读重点高中,选择了报考职校的计算机专业。2002年,职校毕业后,我在家乡鄂州的一家化工厂负责计算机技术。两年后,工厂倒闭,我决定到上海去闯一闯。  到了上海,我却有了切肤之
期刊
刘灿章.1954年生人,1972年入伍,1986年转业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工作。曾任《青少年书法》杂志执行主编,现为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审、书法编辑部主任:学者型书法家、画家、兼有创作之热诚与学术之冷静。出版有《刘灿章书法作品集》、《好书数行——王铎和他的书法艺术》。
期刊
很多经销商在开拓市场时发现,拿名酒的品牌力这块令牌号召消费者,也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样一呼百应。在有地产强势品牌的区域市场,名酒经销商的发展更是艰辛,和“地头蛇”品牌的竞争甚为惨烈。  那么,名酒经销商在与“地头蛇”品牌的竞争中,如何才能抢得一块地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位经销商在对付“地头蛇”品牌时所使用的招数。    第一招:招商有术    宁经理是湖南某地级市一名经销商,代理四川某知名白酒品牌,
期刊
如果我不得不经历一段经济萧条时期,我希望把它变成有史以来最棒、最“沃尔顿”(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长大的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最“安妮”(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娉《安妮》的主人公,该剧演绎了20世纪2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小孤女安妮的故事,小安妮乐观开朗的人生哲学恰是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的萧条时期。  为了充分借鉴那场长期衰退期间的经验,我打电话给了我所知道的唯一经历过大萧条的人——我
期刊
一位小和尚问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要用功吗?”慧海说:“用功。”小和尚又问:“如何用功呢?” 慧海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小和尚不解,便问道:“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是不是也都与您一样在用功修道?”慧海答:“不同。”小和尚问:“为何不同?”慧海答:“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很多要求;睡觉时,不肯睡觉,胡思乱想。”  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中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
期刊
关键词:历练    张磊曾和多数大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2005年大学毕业的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小投资、快回报的烧烤炉项目,只可惜因找不到做大做强的方法没能坚持下来。  在经历了4年的风雨洗礼后,这个乐观的小伙子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项目——中国小额贷款网。    杭电恩师    1981年,张磊出生于浙江舟山的一个小海岛上。小时候,他虽然头脑机灵,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在班上一直属于中等水平。  “
期刊
哈尔滨市有一名下岗女工,为了解决人们的生活烦恼,专门开了一家“难寻物品商店”。这里有英文麻将、大码鞋、婴儿尿湿提醒器等包罗万象的难寻商品。几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业思维和别出心裁地经营“冷门生意”,这名下岗女工居然神奇地赚了100多万元!      常规生意难做,  下岗女工开“难寻物品店”     刘菲原是哈尔滨市面粉厂的工人,1997年,因工厂倒闭,年仅33岁的她失去了工作。此后,她借
期刊
“我们初步计划,在2009年将三鹿原有的生产规模恢复30%以上,之后还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方面关键是要把经销商队伍稳定好,然后还要在广告策划和宣传方面配合好。”按照张福平的规划,2009年北京要销售18个亿,河北那边先恢复30%销售,三年之后,两边合计销售额要达到60亿元。    “三聚氰胺事件”袭来,河北三鹿轰然倒下,北京三元成功“逐鹿”。   2009年3月4日上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
期刊
56岁,吴炳新组建“三株”,一个保健品帝国开始萌芽。  63岁,吴炳新说,我要干到70岁。彼时,“三株帝国”已经崩塌。复兴三株的梦想一直在吴炳新心中燃烧。  2008年,吴炳新七十岁大寿。这位老人献给自己的礼物是一本名为《消费论》的巨著。150万字,写了30年。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写成了这本书。”吴炳新说。  的确,
期刊
小羊丁丁体格健壮,一心想“出羊头地”。一天,他离开自己的家,独自到草原深处去转悠,不想被一只饿得半死的老狼发现了。丁丁吓得赶紧就跑,老狼在后面紧紧追赶。   最后,丁丁实在跑不动了,就躲在了一块大石头后面。   老狼看到小羊丁丁躲在了大石头后面,便加快速度向小羊冲去。   没想到老狼冲到大石头跟前再也收不住脚了,一头碰到石头上,碰死了。   小羊丁丁听到“嘭”的一声后便没有了动静,壮着胆子从石头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