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次展开 逐层深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近年来新推出的高考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是成功写作的关键。在多维度把握材料后,通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追问和“引议深联做辩结”的结构思路来解读材料极其必要。这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拓展了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列出分论、简写提纲的形式则将立意外化为作文预案,为展开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一、 试题评价
  (一) 紧扣时代主旋律,符合“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
  如今作文试题格外强调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曾提出“一点四面”的命题原则:一点是“立德树人”,四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
  作文材料中“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学习古诗词”之事比比皆是,不足为奇,然而“短期内有人乐此不疲,也有人坚持不了”这一现象却值得深思。命题者选取的这段材料,不仅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词”,还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国人去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传承意义,去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方法,去思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等。
  (二) 符合试题评价的“六条标准”
  张开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以下笔者就从这六个方面对这个作文题进行简单评价。
  第一,可写性。材料是社会热点,情境真实,贴近生活,考生不陌生,自然也就有话可说。第二,选择性。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导向性。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来选材,体现教育功能和思想导向。第四,探究性。“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的任务要求,需要考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严密的阐述及丰富的论证。第五,防套性。在内容及文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要求考生表达对此现象的看法,必须写议论文,表明态度思考和建议等,这就让学生的写作如同“戴着镣铐跳舞”。第六,难易度。审题难度不大,建议在内容上追求深刻,在表达上追求新巧,在书写上追求美观,体现出“别致”的风采。
  二、 试题解读
  (一) 作文类型解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 具体写作任务指令(做决定式任务指令)
  “做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是“做决定式写作任务”。
  (二) 材料解读
  1. 材料内容: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学习古诗词,短期内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无法坚持。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不少家长和教师跟着央视的“诗词风”收听某档诗词教育节目。可以说,在朋友圈发起活动是家长和教师决定带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最初行动,“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是他们的最初想法。
  第二部分是聚焦问题——介绍一周后的学习情况:有人乐此不疲,有人选择放弃。可以说,这部分才真正提出对比点和争议点。
  2. 材料含意: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是:传统文化教育何去何从?
  (三) 要求解读
  1.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这一“任务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对材料形成基本的判断,如“为什么有人乐此不疲,有人选择放弃”“放弃的理由是否合理”等,完成这项任务,是为下一步的选择做准备。
  2.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就是要抓取整个事件,抓取核心事件,不能仅仅在其外围、在无关痛痒处、在皮毛里打转。还指在选取一方力量进行阐述时,其他的几方力量也可以或者说应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讲述其他方面是为了把我们选取的那个方面讲清楚、讲到位。
  3. “写一篇议论文”。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
  4. “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态度”要求学生提出对该现象的观点和做法;“思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任务,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建议”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 审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主要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艺术等。材料中的“古诗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就如沧海之一粟;而引发争议的是不容乐观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就是现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
  显然,这则材料指向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主要还是依靠教育。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社会大众信仰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材料中,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若能理性选择、合理引导、用心陪伴孩子学习古诗词,受益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自身,甚至全社会。
  这是一道“热点事件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题难度适中。
  无论传统的叙事类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審题立意最主要的办法不外乎综合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理解材料,提取关键词,找到材料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组或多组存在着反差或矛盾的关系,然后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进而确定写作角度和立意。一种是由果溯因,追溯材料中事件结果在材料中呈现的原因,并对之做理性的思考。接下来笔者将综合运用两个方法进行审题分析。
  (一)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矛盾切入法
  1. 第一对矛盾:计划与实施
  【关键词句】
  (1)大会后不少家长和教师在朋友圈发起收听《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活动。节目口号为:“每天五分钟,听一首诗歌,赏一个景点,轻松学会唐诗三百首,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分析:心理学认为,人在制定计划的阶段一般是斗志昂扬、信誓旦旦的。家长和教师们的“发圈”和“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的口号”正说明了这点。)   (2)大约一周后,有的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有的说忙起来有时就顾不上了,有的说看到孩子没兴趣,被逼着背得挺烦,自己也觉得累,还是算了。(分析:然而,人又是有惰性的动物。短短七天后,已经有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选择放弃。试想,再过两周,能坚持的人还有多少呢?)
  2. 第二对矛盾:坚持与放弃
  【关键词句】
  (1)“乐此不疲”(分析:一周后,乐此不疲者依然乐此不疲,然而,数周之后,又将如何?)
  (2)“顾不上了”“还是算了”(分析:一周后,这两类人放弃了,一个是因为忙,一个是因为孩子没兴趣,自己感觉累。)
  3. 第三对矛盾:兴趣与逼迫
  【关键词句】
  (1)“乐此不疲”(分析: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了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即兴趣使然。)
  (2)“被逼着背得挺烦”(分析:家长或老师逼着孩子学习,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学习。这刚好与“乐此不疲”形成鲜明对照。)
  4. 第四对矛盾:盲目从众与理性选择
  【关键词句】
  “大会后发起活动”与“忙不过来”“还是算了”
  (分析:的确,所有人都怀着一腔热忱而去,然而,有的是独立三思后的“热忱”,有的却是人云亦云后的“热忱”。)
  (二) 由果溯因法
  【结果】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学习古诗词,短期内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无法坚持。
  【思考問题1】为什么短短七天时间就有很多人坚持不了?
  【原因1】可以从材料中找体现原因的词句:
  1. 找出关键句:“有的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有的说忙起来有时就顾不上了,有的说看到孩子没兴趣,被逼着背得挺烦,自己也觉得累,还是算了。”
  2. 圈画关键词:诗词,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忙,没兴趣,累。
  ★方法分析:这也是“抓关键词句法”的具体操作,我们很容易从这些关键词句中得出有的家长和教师放弃诗词学习的两个主要理由:第一,忙、累;第二,孩子没兴趣。这两个理由,一个是从家长和教师角度来讲,一个是从孩子角度来讲,既有无可奈何身不由己之处,更有值得探讨商榷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
  【思考问题2】为什么同样是一周后,有人乐此不疲,坚持学习?
  【原因2】①这些家长和教师本身对古诗词有兴趣与热爱;②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科学合理。③学习古诗词既能给孩子起榜样表率作用,又能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方法分析:“由果溯因法”需要完成设置问题和回答问题两个步骤。比如,“问题1”“问题2”都是针对事件的结果“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无法坚持”而设置的问题,“原因1”“原因2”就是在回答问题。
  仔细观察由两种审题方法所得出的“原因1”“原因2”,我们可以发现,两类原因虽然都是直接的主要的原因,但是“原因1”相对比较浅显,似有争议,值得商榷,“原因2”相对比较深层,并无争议,值得肯定。细想,有的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的原因,是否应该是“无法坚持”的家长的不足之处或改进方向呢?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
  【继续思考问题3】有的家长和教师“无法坚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什么呢?
  【原因3】①这些家长和教师本身对古诗词认识不足,兴趣不浓,热爱不够。②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比较古板,缺乏创意和吸引力。③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古诗词实用性不强,短期效果不明显。
  四、 立意示例
  题目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作,所以最好是整体立意,如果部分立意能言之成理,也未为不可。
  【立意示例1】坚持古诗词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应矛盾一、二)
  (上面的审题分析部分已对“坚持”与“无法坚持”进行分析,此处不再赘言)
  ★观点句示例: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应只凭一时热忱,而应持之以恒。
  让我们带上恒心和耐心去陪伴孩子学习古诗词,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
  【立意示例2】主张该放弃就放弃,教育切莫盲目跟风。(对应矛盾四)
  (下面运用由果溯因法对此观点进行分析。)
  ★观点句示例:
  作为施教者,不可自作主张、盲目跟风,而应尊重孩子的选择。
  带领孩子传承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教育切莫跟风。
  【问1】为什么说该放弃就放弃?
  【答1】其一,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家长和教师已经感觉忙和累,如果一味坚持,效果并不理想。况且,如果当时跟风学习,并没有真正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先暂时放弃又何妨?其二,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孩子天性爱玩,如果兴趣不在古诗词方面,强求逼迫方式只会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问2】为什么这种跟风教育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
  【答2】其一,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加容易互相影响。其二,家长心态浮躁,望子成龙心切,不希望孩子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其三,家长缺少独立思考能力。
  【立意示例3】我们要在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对应矛盾一、二)
  (相比前两种观点,这个观点显得比较辩证中庸。行文过程中如果能对“坚持学习”与“放弃学习”的好处、坏处进行分析、比较、权衡,就能较好地论证这个观点。)
  【立意示例4】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应矛盾三)
  五、 写作指导
  (一) 写作提纲示例:引提 议 联深 做 结
  1. 引 提:简要引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
  【观点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应只凭一时热忱,而应持之以恒。
  2. 议1 议2:分析我方观点的合理之处,批驳对方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议1】为什么有的家长和教师能够“乐此不疲”?
  【议2】为什么有的家长和教师坚持不了?
  3. 联 深:联系现实,由此及彼;挖掘根源,以小见大。
  【由此及彼】由“诗词热”联想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各地国学班、国学微课、国学学习机等”同类型的事例。
  【以小见大】由“诗词热”联想到国学虚热、国学“一窝蜂”大热等社会现象,探究此类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心态浮躁,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
  4. 做:提出具体、可行、思辨的解决办法。
  家长方面:改进引导和共读方式,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可以专门开设诗词课程。
  5. 结:回扣材料,重申论点,呼吁号召。
  (二) 拟题示例
  传承文化需要合格领航人
  怀揣恒心,传承文化
  莫让诗词乘“风”归去
  教育切莫跟风
  让学习充满乐趣
  作者简介:欧阳茗芬,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业布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依然以题海战术为主,作业量大,而且缺乏新意,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为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应该重视作业设计的趣味化、层次化和生活化等,以使小学生对作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也非常多。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阐述了茶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分析了茶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审美效果,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语文茶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茶文化;初中语文   一、 前言  中国人喜好饮茶,从饮茶习俗中又衍生出茶文化。而且在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与茶文化有关的内容,产生了较
摘 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于职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必须加快步伐。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基础课程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结合翻转课堂的实践开展,教师主要通过视频录制让学生提前或者利用课余参与知识教学和讲解,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更新观念,具备信息意识;适用为主,结合学科课型;创建资源,抓住翻转关键;延伸拓展,实践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运用研究  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我发现
摘要:语文课堂人物分析是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思考问题和正确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超越了课文内容的联系现实的思考,是对课文的迁移,是对课文创造性的自读。  关键词:次要人物;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摘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化社会也在逐步进步,所以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本文基于数字化条件下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冀有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条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一、 引言  为了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程
摘要:为了解决小学生写作过程中觉得不知写什么、不会写等问题,需要通过读书积累和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生活素材积累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多为他们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但也不宜篇幅太长的大部头文章。应当以那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充满爱与美的亲情类文章、咏事咏物类文章为主。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扩展视野,丰富见闻,增加社会阅历。  关键词:小学生;读;写;生活实践;素材积累  
摘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时刻应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与“意”的互转,在着力于“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完成相关教学目标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主要是指通过语言、阅读来进行表达;而所谓“意”则是强调文字背后的情感、核心以及见解等。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个人课堂教学主张,对“情理相润、言意共生”展开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共生;相润;教学主张  当前教师多扮演知识的输送者身份,过度
摘要: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性和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学科。很多小学生反映自己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实际收到的效果并不好。通过题目自己并不会举一反三。此外,很多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之后,往往会觉得数学学习的过程非常枯燥,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本文主要主张将魔术引入数学的学习中,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魔术;学习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理念越来越多
摘 要: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世纪,将孩子培养成“创造、开拓型”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怎样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插上想象這双“隐形的翅膀”富有创造地成长,是值得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想象力  一、 课前激趣,让“隐形的翅膀”展翼待飞  上课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时间,经常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