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及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直肠间质瘤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及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直肠间质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男女比为1.6:1;年龄32~81岁,平均(56.7±10.9)岁;直肠指诊肿瘤距齿状线2~7cm,平均(4.19±1.50)cm;肿瘤大小0.5~11.2cm,平均(4.65±2.58)cm。26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3例,低危险度4例,中危险度4例,高危险度15例。18例采用局部切除(局部切除组),8例采用扩大切除(扩大切除组)。两组患者术后共11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部切除组和扩大切除组的性别、年龄、肿瘤距齿状线距离、肿瘤大小、危险度及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切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53.0±6.0)个月,扩大切除组为(32.2±7.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91),但局部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扩大切除组(P<0.05)。术后11例中高危险度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中高危险度患者中术后口服伊马替尼者的无进展生存期[(57.0±7.0)个月]大于未口服伊马替尼者[(28.9±6.7)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30)。术前共有9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肿瘤平均缩小(3.29±1.43)cm。局部切除组中术前口服伊马替尼者与未口服伊马替尼者的标本质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较小(<5cm)的直肠间质瘤可行局部切除术;对于高危险度及较大的直肠间质瘤,术前经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缩小至5cm以下后可行局部切除;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其他文献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峰博士等发明的“一种鱼糜制品中肉来源的检测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利用PROCESS流程模拟软件对丙烯腈装置精制部分流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热力学方法和数据优选。计算结果与国外引进装置设计比较一致。
近年来,随着新型输尿管镜及相关设备的发展,输尿管镜在上尿路结石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术中灌注流量是提高碎石效率、增加视野清晰度、避免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1],但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