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南坡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林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不同密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径向生长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准确评估和预测未来区域尺度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木径向生长和森林动态、实现可持续管理与多功能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宁夏六盘山南部香水河小流域,设置4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样地,使用树木生长尺对华北落叶松年内径向生长过程进行监测,并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 ]表明:(1)在生长季时间尺度,华北落叶松径向变化呈“S”型,径向变化呈相对稳定、快速增大、涨缩波动3个阶段的时间格局,快速增大阶段主要发生在6月初—7月下旬,DOY152—210。(2)在544、742、999和1 020株·hm-2的密度下,生长季节内华北落叶松林平均累积径向生长量分别为1 070±230μm、775±181μm、518±214μm和494±124μm;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华北落叶松年内累积径向生长量呈下降趋势,其快速增大阶段缩短;(3)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土壤水分和平均气温控制,但林分密度和生长时期对年内径向生长也有显著影响;同时考虑林分密度、生长时期、树木大小以及气象因子等变量的模型可解释72.0%的方差,但排除林分密度和生长时期因素后,树木大小和气象因子共同仅能解释46.4%的方差。[结论 ]超过2/3的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发生在快速生长期;华北落叶松平均累积径向生长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密度、生长时期、树木大小和气象因子共同调控树木的年内径向生长。
其他文献
黄精是一种适宜林下种植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均高的药食同源植物,在医药、保健、化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黄精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逐年升高,市场前景好。本文在总结豫西南伏牛山区猕猴桃林下套种黄精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猕猴桃林下套种黄精的高效栽培技术方案,包括优质种苗繁育繁殖技术、栽培与管理技术以及采收与加工等,以期为发展猕猴桃园科学有效套种黄精、实现增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
期刊
报纸
现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桥梁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采集全面的桥梁病害和技术状况等级等信息,为后续的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与山西省内某桥梁的检查和评估信息为分析基础,针对桥梁检测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评估方法、依据及结果等展开详细分析,从而体现桥梁定期检测和评估的意义及重要性。
期刊
目的本实验选取淮山药、薏米、蒲公英、酸枣仁4种日常生活常见的食物,也是中药,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分别设计为空白组、模型组药、淮山药组(5.0g/kg)、薏米组(5.0g/kg)、蒲公英组(5.0g/kg)、酸枣仁组(5.0g/kg)。除正常组和模型组灌喂0.9%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每天灌喂1次相应受试药物,连续14天。给药第4天起,除正常组,其余隔3天注射1次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
期刊
跨国并购中面临着多种知识产权风险。本文从跨国并购的知识产权风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CDMA并购项目案例来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评价,从而总结出我国企业防范跨国并购知识产权风险的措施。
期刊
为筛选测定猕猴桃果肉维生素C(Vc)含量的适宜方法,比较了传统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方法的过程及优缺点。结果显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猕猴桃果肉Vc含量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操作步骤简单等特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更适宜作为猕猴桃果肉Vc含量的测定方法,但该方法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价格较高,且在使用前需长时间冲洗,适合大量测定猕猴桃样品,测试费用相对较高。传统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虽不能
期刊
针对我国高轨通信卫星不断提升的散热需求,提出采用基于高低温分区热管网络的热设计方法。在分析热管网络散热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分区布局设计、分区热管网络散热面设计和分区热管网络布局设计。该方法可在保证卫星仪器设备工作温度、不降低热设计可靠性、不增加分系统重量及功率需求的前提下,将卫星散热能力提升15%~20%。文章还结合近些年通信卫星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给出高低温分区热管网络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以
期刊
分析了3种煤样在100mm固定床加压气化试验装置上进行常压富氧和纯氧气化试验的结果,总结了煤气的组成和低热值随气化剂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
期刊
报纸
航天器热控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恶劣的空间热环境下维持航天员和装备处于适宜的温度水平,是保障航天员和航天器生存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航天器热控技术经历的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总结了近10年以来在复杂空间环境系统热管理、高精度高稳定度温度控制、大功率高热流密度散热、空间深低温获取与热传输、空间高温热管理等领域的进展,并提出对应发展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