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然而有些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把情境创设当体现“现代性”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新异性和应有的价值。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为了引出“13-8”而创设了装玻璃弹珠这样的游戏情境:
教师出示装有十几颗玻璃弹珠的不透明的塑料盒子,问:你们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这时,众生既兴奋又好奇,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胡乱猜测一通,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自己说出盒子里面装的是玻璃弹珠。接着再问:你们知道盒子里装有几颗玻璃弹珠?学生照样乱猜一通,有的说50颗,有的说30颗……教师急了,于是不得不告诉学生,盒子里面只有十几颗玻璃弹珠。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学生持续猜测,直到第8位学生终于猜对了有13颗玻璃弹珠。
接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抓玻璃弹珠,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仍然不厌其烦地启发:再猜一猜他一次到底能抓几颗玻璃弹珠?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至此,教师只得另辟蹊径,组织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各小组中,把预设的正确答案与学生交流,期盼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于是有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哪个小组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刚刚被教师“光临”过的两个小组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生1:只要数一数他手中的玻璃弹珠就知道了。
生2:也可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
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就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剩下的玻璃弹珠一共是8个)那他拿走了几个?(5个)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生(争先恐后地):能!13-8=5
[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认知创设情境,使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猜数、抓玻璃弹珠的活动中找出数学问题,引出“十几减几”的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但是,课堂现实表明,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算式,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所谓情境,却误导学生瞎猜乱撞,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这种为了赶时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做法失去了创设情境自身应有的价值,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呢?
[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教师排除那些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无关的、曲折的信息,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呈现问题的形式,如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十几减几”的算式或由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出,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教师再收集信息。这样的引入,不但具有真实性、直观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
◇责任编辑:曹文◇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为了引出“13-8”而创设了装玻璃弹珠这样的游戏情境:
教师出示装有十几颗玻璃弹珠的不透明的塑料盒子,问:你们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这时,众生既兴奋又好奇,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胡乱猜测一通,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自己说出盒子里面装的是玻璃弹珠。接着再问:你们知道盒子里装有几颗玻璃弹珠?学生照样乱猜一通,有的说50颗,有的说30颗……教师急了,于是不得不告诉学生,盒子里面只有十几颗玻璃弹珠。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学生持续猜测,直到第8位学生终于猜对了有13颗玻璃弹珠。
接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抓玻璃弹珠,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仍然不厌其烦地启发:再猜一猜他一次到底能抓几颗玻璃弹珠?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至此,教师只得另辟蹊径,组织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各小组中,把预设的正确答案与学生交流,期盼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于是有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哪个小组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刚刚被教师“光临”过的两个小组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生1:只要数一数他手中的玻璃弹珠就知道了。
生2:也可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
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就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剩下的玻璃弹珠一共是8个)那他拿走了几个?(5个)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生(争先恐后地):能!13-8=5
[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认知创设情境,使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猜数、抓玻璃弹珠的活动中找出数学问题,引出“十几减几”的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但是,课堂现实表明,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算式,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所谓情境,却误导学生瞎猜乱撞,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这种为了赶时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做法失去了创设情境自身应有的价值,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呢?
[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教师排除那些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无关的、曲折的信息,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呈现问题的形式,如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十几减几”的算式或由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出,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教师再收集信息。这样的引入,不但具有真实性、直观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