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辽冠饰与蒙古族头饰考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anyua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出土的契丹辽金银冠饰与存世的蒙古族女性传统金银头饰为视角着眼于錾刻工艺,对契丹辽金银冠饰与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錾刻工具的制作、图案纹样、錾刻的技法和表现方法及其工艺流程多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希望本研究为錾刻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契丹辽冠饰;蒙古族头饰;錾刻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04-07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鲜卑、契丹等到蒙古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辽契丹民族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境内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自辽代以来,汉族工匠不断北迁与当地民众融合,使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在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诸多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中,相互融合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蒙古民族就是众多文化之一。在契丹辽和蒙古民族生活日用器具、饰品、马具及金银头饰中錾刻工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运用錾、刻、镂等方法,利用锤子和錾子在金、银饰件上依据传统纹样特征进行锤打刻画,创作出各种造型及纹样,使金、银饰件表面呈现出形态多样的平面图案纹样,或使装饰图案纹样造型产生浮雕式高低起伏错落于金、银饰件表面的工艺技法,其工艺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纹样绘制基础和造型基础。在当代细金工艺中的錾刻工艺或行业里所谓的实錾,即錾刻。由于錾刻大部分以各种花卉纹样为主,又称錾花。《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一书中有“实錾分实作、錾作两部分。实作是素胎錾,是将金、银、铜板直接打制成自然形状或图案,做成工艺品。錾作在历史上主要是‘花活’錾,就是用各种工具在工艺品的素胎上錾刻出各种图案花纹,它不能独立成活。实作和实錾的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只是錾作更细一些。”历经漫长的时间洗礼逐步形成的契丹辽冠饰和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不仅是在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下产生的,而且也是民族特征的集中体现,通过独特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新内涵与审美的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也是精益求精的手工艺者的情感体现。
  一、头饰錾刻纹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纹样多以谐音、象征、文字或符号等各种方式来表现和传达通俗易通的吉祥寓意,这是作为一种承载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谐美满愿望的精神寄托。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尊贵、吉祥的象征,在辽代早、中、晚期的金银器中存在着单龙纹、双龙纹、团龙纹、盘龙纹、坐龙纹、行龙纹、升龙纹多种造型样式;凤其身体为仁、义、礼、德、信五种美德,其形象也普遍见于辽代早、中、晚期大部分金银器、服饰、壁画中,依据凤尾可分为阔叶形尾、长翎尾和花穗形尾三类;鹿与禄谐音,是能兆祥瑞通天的灵使,意为吉祥幸福与长寿。辽代金银器中鹿分为:羊角顶、灵芝顶、花角顶和无顶鹿;草纹因连绵多姿、繁复圆润的特征,有轮回永生、生生不息之意;蝙蝠与福谐音,五只蝙蝠与云纹构图,意为天赐五福;卷云纹常称为“庆云”有祥瑞之气意,云纹在辽代头冠的造型有:双翅云头,短云尾;灵芝云头,短云尾和变形云纹,多头多枝,长云尾三大类。其中双翅云头、短云尾和灵芝云头、短云尾的造型同时出现在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驸马银鎏金卷云冠上。
  (一)契丹辽冠饰錾刻纹样
  在已经发掘的辽代墓葬中有数量较多的金银器物,包括本文所关注的辽代头冠,目前考古已知辽代头冠分为:卷云冠、高翅冠、莲叶冠、额冠、金箍冠五种型制,它们从型制和艺术上集中体现了契丹民族与内地汉文化、内地其他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龙凤纹饰造型同样也属于契丹辽王朝皇族专用,出土的金银器物通常是以龙、凤、神兽等为主要纹饰,牡丹纹、卷草纹、莲瓣纹、忍冬纹、海棠纹、宝相花等常作为边饰。龙、凤戏火焰珠纹是在龙凤纹饰形象中最具特色的图案,如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辽代早期双龙戏珠纹鎏金银冠(图一),正面錾双龙戏珠,中心为火焰珠,周围錾如意云纹,龙昂首翘尾,空隙錾蕃草纹,冠箍上錾羽状纹:如河北省平泉县小吉沟辽墓出土的龙凤纹鎏金银冠,整个纹样以草叶纹为底,正面錾二龙戏珠,两龙后各有一展翅飞凤,龙凤间錾刻云纹;如辽宁省朝阳市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辽代中期双凤戏珠纹鎏金银冠(图二),冠面正中悬一火焰珠,双凤展翅相对于两侧,周边錾卷云纹。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两件辽中期鎏金银冠。驸马的银冠为银鎏金卷云冠(图三)由16片云朵形镂花鎏金银片缝缀而成,正面錾饰对凤及一道教人物像,周围缀22件银质鎏金圆片,上錾刻凤、鸿雁、火焰、花卉等纹饰,箍外侧周边錾刻缠枝卷叶纹装饰。公主的银冠为鎏金高翅冠(图四),两侧有对称的立翅高于圆冠顶,正面镂空錾火焰宝珠纹,左右两面錾刻展翅飞凤,周围錾云纹装饰。高翅、外侧正面中心各錾刻一展翅的凤鸟,周围錾饰云纹。冠顶后部錾刻云纹,冠顶上缀身着长袍、头顶花冠、盘膝而坐的元始天尊像,背光邊缘錾九朵灵芝。
  辽宁省凌源小喇嘛沟一号辽墓出土的鎏金银莲叶冠(图五),由镂雕鱼鳞孔鎏金银片制成,冠顶中间有一凤凰欲飞立于莲花座,左右两片錾飞鹤纹银片。帽圈后片中部錾刻飞凤纹,下部为云纹及火纹,两侧为凤纹。
  (二)蒙古族头饰錾刻纹样
  内蒙古自治区现存有28个部落、108套标准服饰和34套头饰,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的结构主要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多采用锤鲽、花丝、编结、錾花、镶嵌(蒙镶)、雕(戗)纹等技法,其中錾刻工艺、花丝工艺、蒙镶工艺、烧银蓝(珐琅)工艺是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制作的四大核心工艺。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作为一种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价值载体,是蒙古民族传统金银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融合了民族想象力及设计构思,在视觉中赋予了其最真实、纯朴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因受其文化、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可分为:部落对有角动物的崇拜而形成的发卡类、部落生活在温暖的农耕地区,受满族文化影响较大的发簪类、部落长期生活在干旱、风沙频繁环境的练椎类和头戴类四种类型。其中头戴类编发方式(图六),以装饰性为主,材料多采用金、银、玛瑙、松石、翡翠、珊瑚、珍珠等贵重材料串缀而成的腮饰、额箍、颈饰、额网、练椎、顶饰、纽襻、坠饰、胸饰等饰物。   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种类丰富、各具特点,其錾刻图案纹样多以花卉纹、盘肠纹、吉祥纹、法轮纹居多,龙、凤、麒麟、蝙蝠、蝴蝶、水波纹、云纹、火纹、山纹、如意纹、方胜、福、禄、寿、喜字纹、兰萨花纹、八宝吉祥等纹样也较常见,不少纹样与汉、藏纹样互有借鉴(图七1,2)。由于蒙古族部落的不同,其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如:巴尔虎部头饰额箍(图八)通体錾花,两侧发卡为牛角形银饰,饰物正面镶嵌宝石,背面錾刻卷草等纹样;鄂尔多斯部头饰的额箍、后屏及左右对称的侧饰嵌宝石錾花银饰(图九);乌拉特部头饰额箍、后屏由大小相同的圆形镂空錾吉祥图案排列钉缀银饰;乌珠穆沁部头饰坠子上端有嵌珊瑚银制蝴蝶,下端用银制吉祥结、银环连银制蝙蝠、虎面装饰;科尔沁部头饰不同于其他部落头饰,其主要体现于簪钗的搭配,以金、银、玉、珍珠、红珊瑚等宝石镶嵌,采用掐丝工艺制成龙、凤、蝴蝶、祥云、如意、花卉等纹样进行点翠工艺进行装饰。同契丹民族一样,蒙古民族也有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及文字,由于对原始的图腾崇拜、佛教信仰、部落及生活环境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族草原文化与满族文化、中原文化的交融、碰撞产生了特定的民俗及民族审美特点,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特点自由的表达情感和愿望,充分反映着蒙古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并成为多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头饰錾刻的工具
  錾刻工艺所使用的工具种类可以整理分类为锤子、锉刀、錾子、錾刻胶、模具和其他辅助工具设备。
  (一)锤子
  从材质上主要有铁锤、铜锤、木锤与胶锤。在传统的錾刻工艺中铁锤、木锤的应用较为广泛的。从形状上主要有平头锤、圆头锤、楔形锤。从功用上主要有锻造锤、锻敲锤、整平锤、敲花锤、铆钉锤。铁锤主要为起大形,有明显的敲痕;木锤为细节修整处理时使用,有轻微敲痕;胶锤(皮锤)为刻画、塑造细节,减少敲痕保护敲击的部位。
  (二)锉刀
  从形状上主要有平锉、圆锉、刀形锉、扁平锉、三角锉、半圆锉、弧形锉等。从齿纹上主要有单纹、双纹、弧形纹、突刺纹。从齿纹粗细上主要有超粗锉、粗锉、中粗锉、超细锉、细锉之分。
  (三)錾子
  錾刻工艺所用錾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直口錾、斜口錾、弯勾錾、半圆錾、枪錾、套眼錾、铳錾、异形錾、底纹錾、沙地錾、组丝錾、鱼鳞錾等。其种类繁多,根据图案、纹样的大小、形态等需要制作选用合适的、不同形状尺寸的錾刻工具来进行錾刻。
  錾子长度一般在7~10厘米之间,常选用工具钢、碳素钢、弹簧钢等,根据不同的功能呈现粗细、宽窄、方圆等形态,为防止錾子在手中打滑并保证其转动方便将錾子中间部分扭成麻花状后在进行淬火、回火。
  錾子的制作可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1.锻胚:选择长度和大小合适的钢材,用电炉或焊枪强火加热到亮橘色后,快速在铁砧上锻打,反复多次锻打成两端略细中间略粗的形态:
  2.开錾口:先将錾子胚口部分用砂轮机或锉刀修锉成平口或圆口大型,然后用半圆形锉、圆形锉、什锦锉等锉细致的磨出錾口:
  3.打磨:按照目数从小到大不同的砥石进行研磨,磨至刃口光滑无毛刺:
  4.淬火:将錾刃部分从底部向上2厘米的部分全部烧成亮橘色后,迅速插入机油或凉水中进行淬火,以增加錾子刃处的钢性防止錾口变钝。
  5.退火:用电炉或焊枪以低温柔火加热錾子中段部分进行退火,注意颜色变化避免温度传导到工具前端,当黄色调缓慢移动到錾口,快速离开电炉或焊枪,将錾子慢慢放入机油或凉水中。退火可增强其韧性,去除由于錾子淬火所引起的脆性以免錾子产生断裂。
  (四)錾刻胶
  錾刻胶能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其粘、弹性使金、银、铜在錾刻时易出现层次。按不同比例,通过加热松香、青油、草木灰混合成可以得到硬胶、中硬度胶和软胶。錾刻胶又被蒙古族银匠称为黑蜡,其是由牛粪粉、松香、麻油按一定比例制成。用在将要錾刻的金属平面之下的硬胶作为底衬,加热其上表面至软化时,将待錾刻金属片放在胶上固定,待胶冷后进行錾刻。将软胶或铅块,亦或是锡块加热融化并倒入空心器皿中做填充物,待胶或铅块,亦或是锡块冷却后对器物外部进行下一步的纹样錾刻造型。
  (五)模具
  模具是指在制作金、银、铜等工艺品时用来冲压、塑造形状的模具。传统錾刻工艺模具主要为铸造模具和铜制或铅锡合金冲压模具等,根据材料和实用的场景不同所使用的模具也有所区别。冲压模具是常见于批量制作金属纹样的工艺方法,即在金、银、铜器物表面用提前备好的阴、阳模具进行冲压后呈现出凸凹起伏的图案纹样造型。此方法制成的纹样具有快速成型并呈现对比强烈的明暗关系、高低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装饰感的特点,但缺少手工制作的随机的灵动感。
  (六)其他辅助工具设备
  錾刻工艺中会不同程度的使用到焊枪、坩埚、钳子(圆口钳、平圆钳、尼龙钳、坩埚钳、拉线钳)、倒金槽、炭盆、镊子、铁砧子、压片机、金工锯、拉丝板、玛瑙刀、尺(游标卡尺、外卡尺、内卡尺)、分规、耐火砖和砂轮机、抛光机及配件等相关工具设备。
  三、錾刻工艺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一)錾刻工艺的基本技法
  在錾刻过程中,通常是将多种技法穿插、多种表现方法的混合使用,来充分展现錾刻的图案、纹样、线条的美感。
  1.錾刻的基本手法
  拿握錾子的姿势是一手悬空腕部手持錾子,錾头与金属器面要有一定距离且与金属表面保持垂直,一手悬臂拿锤子不断敲打錾子,想要錾刻出横平竖直、刚劲有力的直线或平滑流畅的长曲线,敲击的力量要均匀且连续,期间通过更换各种錾子完成纹样的造型制作。手握錾子时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錾子中间部位,利用手腕的力量控制鏨子走动的方向:通过拇指与食指的转动来控制錾子的转动的走动方向,不断捻动錾子使錾头旋转移动产生弯曲变化线条;为起着支撑稳定的作用,无名指和小指需抵住錾子。   2.錾刻的基本技法
  錾刻工艺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落”“串”“点”“台”“压”“踩”“丝”“戗”等。现常用的技法有“勾”“台”“踩”“丝”“脱”。
  勾:是錾刻的基础方法,在金、银等材质的素胎正面,用錾子勾錾出纹样的基本轮廓图案,注意力度的把握,需从背面清晰可见的纹样如:“台”“串”的部分力度要稍大些。
  落:即“沉”,落地的意思。其是錾子对素胎的正面造成一定形状变化的过程,把纹样中不需要凸起地方用錾压下去降低一个或多个层次,使图案纹样呈现高低起伏的层次变化。
  点:为了使造型更加饱满在素胎的背面用点铳的方式,使用大小不同的圆头铳、椭圆形铳头等进行制作的工艺方法。
  台:即“窝”,是金、银等材质成型时的模具。把料片铺在“窝”上,用锤子把片材背面敲打、顶制成型,依据纹样台、顶出适当的高度和深度。“串”与“台”多用方形铳头和长条形铳头加深錾刻部件的造型高度。
  压:即“冲压”,以事先预制好的模具冲压出凸起的图案纹样,也有学者认为压是用模子制作形体时所的力道。
  踩:纹样成型后,进一步对錾刻画面用形状、大小不同的踩錾深入细致地对纹样表面进行刻画处理使其层次分明,利用金、银的延展特性使纹样表面光滑、平整、细腻。
  丝:用组丝錾刻画人物、动物的毛发及羽毛类的线条,使其錾刻纹样线条边缘更加清晰立体层次分明。
  戗:錾刻工艺利用特制的戗刀,在金属表面戗出花纹来表现纹样的明暗、肌理,对比强烈富有艺术魅力。
  脱:有两种方式,其一为用脱錾将图案纹样的背景或底子錾去,使其呈现通透的镂空效果;其二为将錾刻完成的纹样沿图案纹样外侧边缘把底子錾去,呈现独立的图案纹样。
  (二)錾刻工艺的表现方法
  錾刻有平面的、立体的和平面立体结合的表现方法:平面的有平錾,立体的有阳錾、阴錾、镂空錾。除平錾外,阳錾、阴錾、镂空錾都可以不同程度呈现立体浮雕效果,制作中可多种表现方法混合使用。
  平錾是在饰品表面用走錾的方式,灵活快速的錾刻如植物、动物、人物等线性纹样的表现方法,常以花卉纹样和几何图案居多。錾刻时为保证纹样的自然、流畅,依据纹样大小、转折变化情况更换錾子。
  阳錾可以使饰品呈现出一种凸出饰物表面、立体浮雕效果的表现方法,其錾的是纹样线条周围的多余的部分(即地子)。
  阴錾使用錾子在饰品表面錾刻向下凹陷的、可以细致表现的纹样,其有别于阳錾,其錾的是纹样本身。
  镂空錾是在阳錾与阴錾的基础上錾去纹样的内部或外部的多余的地子,保留纹样的一种方法,其常用于镂空饰物等。
  四、錾刻工艺的流程
  錾刻工艺制作主要包括敲片(压片)、制稿、錾花、焊接、打磨修整、酸洗除垢、抛光等流程。
  1.敲片(压片):将金料或银料置于坩埚内加热至液态,根据造型要求倒入模具中铸出坯件金块或银块。将金块或银块反复退火,使用锻造锤捶打成为金片或银片(现多以压片机制片)。
  2.制稿:将金、银坯件或金、银片黏合固定在加热软化錾刻胶上,在坯上勾画出图案纹样。
  3.錾花:用錾子和锤子沿稿样錾出大形,加热软化錾刻胶取下金、银坯或金、银片,再将坯件翻到反面并固定,进行深入敲錾,正反面重复交替錾刻,细錾直至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清晰。
  4.焊接:结构复杂的头饰錾刻部件需要进行焊接成型。在焊接前要对各组件打磨修整,焊料、硼砂(助熔剂)放置在焊接口的边缘,先将整个金属錾刻部件用焊枪缓慢整体加热(过强的火焰会使金属部件变形弯曲),然后将火焰靠近接合部位的四周并匀速移动焊枪(使用过多的硼砂水会在其蒸发水分膨胀过程中将焊料移位,若焊料移位需将焊料用镊子推回接合处),当接合处温度接近焊料的熔点时,集中火焰使焊料熔解,用火焰带动熔解的焊料向接合处移动(当接合部位的温度与焊料熔点的温度达到一致时,焊料才会开始流动。加热过度将会使焊料熔解扩散至整个金属表面,加热不均则将会使熔解的焊料流向温度较高的部位),当焊料流过整个接合处时,火焰停留1~2秒钟后移开焊枪,让液态焊料凝固。
  预热整个金属錾刻部件进行局部的点焊接(点焊:点焊一般用于部件的大、小部件接口处,或用于没有焊牢的局部)或面焊接(面焊:焊接平面零部件即面焊,用于花丝纹样的焊接和錾刻部件拼合焊接。一般采用低温焊料,低温焊料俗称红药,易熔化),当焊接部分较多时使錾刻部件整体均匀受热,否则焊药熔化不均、錾刻部件容易烧化。焊料应从高温焊料开始使用,再依次用中温、低温焊料。
  5.打磨修整:整体焊接成型后将多余焊料、边角锉去修平,用木锤进行对器型进行局部细微调整。
  6.酸洗除垢:焊接部位冷却后会留下火垢、火纹及硼砂结晶等污物。火垢是金属受热后表面生成的污物,与加热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污物越厚。火纹是含铜的银合金在重复加热过程中,由于未涂满防氧化的助熔剂而产生的氧化物。酸洗液主要用于清除退火或焊接后金屬表面产生的火垢及火纹,也可去除硼砂的结晶体。不同酸液用于不同金属和污垢,也可放入易得的明矾水里煮沸几分钟取出,再放入清水冲洗。
  酸洗的时间取决于污物的厚度、酸洗液的浓度与温度,当污物被溶解后应立即取出,用流动的温水冲洗,清除表面的酸液或在煮沸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水的比例为1:4)里中和后,用流动的温水冲洗。
  7.抛光:抛光前要经过金属锉刀修整、平整,并用锉刀打磨掉毛边。通过不同目数的粗、细砂纸进行打磨,最后用玛瑙刀沾皂液进行刮磨进一步提升金银器物的光泽度,在修整及抛光时要保留纹饰内容的完整性不受影响,使银器表面和边缘更加光滑细致。必要时可使用法兰绒轮、羊毛轮或棉布轮配合不同级别的抛光蜡进行进一步的抛光,来达到缎面、镜面效果;也可使用喷砂机或酸液使其产生雾面效果;使用金属刷形成半雾面效果;使用法兰绒轮及颗粒较细的炭粉与油调成泥状进行抛磨达到超镜面效果。
  结语
  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契丹和蒙古族虽与中原其他民族的生活有异,但通过杂居及联姻的过程,使不同文化在各民族问互相渗透、融合。契丹辽冠饰与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无论从其形制、样式,还是材料的选择、制作的工艺上都融汇了其民族的集体智慧,不仅是其民族文化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见证,更充分地诠释了在历史中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民俗风貌。蒙古族民俗文化推动着蒙古族传统女性头饰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蒙古族传统女性头饰錾刻工艺、花丝工艺、蒙镶工艺、烧银蓝工艺提供了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契丹辽冠饰与蒙古族女l生传统头饰金、银錾刻的工艺保护和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是陶冶并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当下,大量廉价的冲压雕花金、银产品遍布市场,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金、银手工性特征逐渐淡化,手工差异化构建出来技艺的个性和多样化特征甚至消失,研究和整理錾刻技艺形成视频、文本资料刻不容缓。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的工艺保护既要满足生存需求,又要保护传统手工錾刻工艺技术,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理论与技术层面更好地强化文化自信心,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的角度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錾刻技艺。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目的 加强护理重点环节质量监控,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 将护理工作中高危险性、高频率性、有问题倾向性、高成本性等护理工作纳入监控范围,制定护理重点环节质量监控计划、监控方法、监控指标及其阈值,并对每个监控项目制定出质量考核标准.结果 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2009年下降65.63%,护理重点环节质量监控项目由8项增加到60项,达标阈值由65%上升到88.9%;2009年高危性工作3项,2
目的 观察1%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后行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局部麻醉组50例,对照组50例.局部麻醉组采用1%利多卡因0.2ml局部注射后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直接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两组患者穿刺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局部麻醉组患者无痛25例,轻度疼痛24例,中度疼痛l例,重度疼痛0例;对照组患者无痛0例,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31例,重度疼痛1
目的 了解常州市社区护士教育现状及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对常州市72家社区服务中心(站)的40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73.1@@社区护士参加工作后选择了继续学历教育,79.3%的调查对象参加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98.7%的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岗位培训,只有35.6%非常愿意参加岗位培训,其中众多因素中年龄和是否接受过社区护理教育的影响因素最大(OR =0.541,P=0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48 h,停止机械通气及拔除气管导管后48 h内新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当肺部感染由高危病原菌引起时,病死率可高达71%[1-2].由于VAP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成本高,病死率高,从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将VAP的预防及护理进展予以综述.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预
患者男,15岁,于2009年3月剧烈运动后,出现酱油色肉眼血尿,持续4d,服用黄葵,金水宝等治疗,于2010年12月5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发热、体温39.4℃,解浓茶色尿,12月10日入院查尿沉渣RBC 1 790万/ml(多形型),尿蛋白0.38 g/24 h,肌酐1.07 mg/dl,Alb 44.8 g/L,入院诊断为IgA 肾病、薄基底膜肾病.12月17日上午行肾活检术,术后安全返回病房,因
腔镜摄像头与腔镜内窥镜连接,将腔镜镜端的图像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入摄像机.因摄像头有一组光学镜,为保护镜面,防尘、防止坠落损伤和锐器划伤镜面,以往采用纱布包裹,再用胶布固定的方法.但此操作繁琐,不美观,现我科改进应用网状弹力帽制作成腔镜摄像头防尘罩,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期刊
住院患儿因特殊治疗需要需将药物外敷于脐部,而常用的敷贴(3L粘贴手术巾9cm×6cm)存在不透气、覆盖面积大、易致皮肤过敏等问题。我科采用医用输液瓶口贴用于住院患儿脐部药物外敷,收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目的 设计CCU专用护理记录单,提高护理效率与质量.方法 参考本院及其他医院的特别护理记录单而设计,对新护理记录单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结果 该护理记录单符合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病房护理记录单合格率由90%上升至99%,护士护理记录单书写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该护理记录单科学性、实用性强,应用简单、方便,查阅一目了然,切合临床实际。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取2400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2年健康干预.2年间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状况进行4次调查并相互比较.结果 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女性(1 003例)高于男性(850例)、文化程度高的人群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经济收入高的人群(1 073例)高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780例),差异具
目的 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对无陪护患者焦虑等症状的缓解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取样,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及临床一般沟通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一般沟通.结果 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2.26±8.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5,P=0.003).干预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