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走在其它各科的前面,从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着眼,从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着手。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激发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2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3让学生的自觉学习始终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复习旧课,形式不一。以前,由于缺乏经验,一向采取一问到底的提问教学法,自己还以为这就是有效的教学。其实呢,学生是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也来一问一答,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自悟的机会。后来,我发现这样做造成了学生随口应答、不认真思考、不仔细读书的不良习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此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从词语或问题本身提供另外知识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提供学生一种语言实践同样重要的思考实践的机会。《鸟的天堂》第二段,同样内容,我从下列问题作对比:①作者逼近大榕树时看到大榕树是怎样的?②作者逼近大榕树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的?显然,第一个问题太呆板,思考性差,学生只要照读课本即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则需要进行一番综合的思考分析过程:先写作者总的印象(“真是一棵大榕树”),接着从枝干、根、树枝、绿叶这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中间还穿插“从远处看”的追述。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自己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4给学生提出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
  小学生在低年级已经通过了识字关,中年级学会了查字典,等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此,既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又不能全指望这40分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给学生规划好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一般都是按照下列要求来指导学生预习新课:①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大致弄懂生字词;②初读课文三五遍了解大意;③划出通过努力尚不能了解和解决的词语与问题。当然有还要有检查,查的方法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实践证明,便这样坚持下去,在课堂上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培养了学生爱动脑子思考问题,上课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释放出来,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教学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乐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一个学生对数学开始感兴趣,他就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做数学练习,兴趣越浓厚,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期刊
【摘要】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基础,是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初中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听力列于首位。要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就是要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听读结合,多渠道训练,持之以恒。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听力训练;激发兴趣;能力培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课标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始终把听说放在英语教学的首位,而听力则
期刊
在班级管理中,往往会遇到少数且有不良的道德品质与偏离行为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征兆,讨厌上学,有时逃学,学习成绩差;不诚实,说谎话;偷偷摸摸地写信或打电话,回家很晚,夜间也常出去;与异性交往过多,与坏孩子有交往;吸烟、喝酒、出入营业性舞厅;与家长、老师发生口角增多;服饰上追求时髦、怪异,不符合学生身份;零花钱多。  问题学生还经常出现过失行为,往往给家庭,学
期刊
人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尽然相同,能力的体现也不一样,你会唱歌,我会跳舞,她会弹琴,他会打球,他跑得快,,他跳得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学习中,就当然会有学得好的学生,有学得一般的学生,也有学得差的学生。学习好的同学是老师心中的骄傲,是父母心中的骄傲,是同学中的明星,他们的身上已经拥有了太多的关注。而那些学习差的同学呢?是角落中的无人赏识的独自开放的小花,是无人关注的默默无闻的孩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它更是学习的一种兴奋剂。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联系实际;激发;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地
期刊
随着英语交际的日益广泛深入,英语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措施,以便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在诸多的措施中,培养英语的语感非同小可。因为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的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
期刊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做错事、说错话的时候,小孩子也如同大人一样,会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犯一些不同的大小错误,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要一棒子把孩子打死,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  在我年经的时候,曾经犯过一次错误,我曾多次自责自已,外理问题太偏执、不宽容。那一年我教的是四年级学生,我是一名班主任,班级有名女孩,她多次趁间操出门拥挤或教室无人的时候伸出“三只手”,偷拿本班或外班同学的钱,经核实共有一百多元,在“人脏
期刊
现在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同时生理上的迅速生长发育,也导致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错综复杂、动荡多变的时期。内外的双重困扰,很容易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障碍:  ①烦燥心理:接受教育时缺乏稳定性,在学习上缺乏持恒性。好动易变,难受纪律约束,不能耐心细致的完成作业,对学习忽冷忽热;  ②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