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BEYOND,百分百的叶世荣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叶世荣的前一天,他作为BEYOND的一员,出现在颁奖礼的星光大道上,三个人,三个样子,骨子里却露着同一种气质,他们都属于一个创造了二十年辉煌的华人乐队,而叶世荣,是他们的鼓手。
  第二天的叶世荣,只身一人,带着他在内地发行的第一张个人专辑——《珍惜》。他笑着说这是他的第二个身份,只是他自己,一个发了两张唱片的新人创作歌手。
  
  角色变化——从鼓手到歌手
  
  拿到唱片,这张由两张先后在香港发行的EP唱片组成的专辑,一年前的《美丽的时光机器》和现在的《remember you》拼起来,变成了《珍惜》。
  专辑的封套上,是特地请人绘制的一副油画,画中叶世荣的旁边,是相处了20年的鼓。鼓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生命中的另一半。
  从当年香港的一支地下乐队开始,叶世荣坐在这个鼓手的位置上见证了BEYOND的光辉岁月。他说,在舞台上,那是一个特别安全的地方,被一大堆的鼓包围着,在震耳欲聋声中独自陶醉着。在BEYOND里,叶世荣的角色也许是最少开口唱歌的,一个鼓手的激情和一个歌者的投入,这当中也许还有着巨大的差别。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但这一次,鼓手叶世荣已经从鼓的包围中走了出来,油画里,他站在它的旁边。
  第一次一个人在舞台上唱歌时候的情景对于叶世荣来讲记忆犹新。发第一张唱片的时候,要跑到一个酒吧里面做现场宣传,背着吉他站在小小的台前,没有了身边的同伴,也没有了硕大的架子鼓,落单的感觉让歌手叶世荣很是不习惯,几乎全身都因为紧张而发抖。
  而现在的叶世荣,显然已经在这个崭新的角色中渐渐习惯,并且游刃有余了,说笑着现在假使站在几万人面前唱歌,也不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创作歌手——有灵魂的音乐
  
  叶世荣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始终有两个理想。第一个理想是要做一个很大的很优秀的乐队。这个梦已经早在20年前就开始慢慢实现。而现在,他要开始圆自己的第二个梦了,那就是想做一个很有份量、很成功的创作歌手。
  他特地在歌手的前面加上了“创作”这个词。在叶世荣的创作生涯里面,要做就一定要做有灵魂的音乐。何谓音乐的灵魂呢?他想了一想,说,就是一个歌手必须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看过的东西,所想到的东西,都透过音乐表达出来。这样的音乐,于是就插上了灵魂的翅膀。谈到现在的流行音乐市场,这个摇滚乐队出身的歌手怀着很多的悲哀,“现在的偶像歌手,歌没有灵魂,因为他们唱的歌,都不是他们自己写的,于是,歌里面要表达的感情也不是他们自己的。就好像是一个演员,时刻都在表演着别人的喜怒哀乐。”当然,一个优秀的演员也可以把别人演绎到如同真实,但在叶世荣那里,他渴望一种记录片一样的音乐,把内心的一切都写在里面。
  《美丽的时光机器》和《remember you》都带着一点忧伤的气息,在时间的主题里徘徊。叶世荣说,这张专辑里的所有音乐,都符合他自己对于音乐的标准,充满灵魂,都是百分百的属于叶世荣的感情。
  问叶世荣专辑里最喜欢的歌,他挑了一首“珍惜”,然后诉说着写下这首歌的原委。它是特别写给自己已故的太太的,但歌里面用的却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坚强——而这似乎也是BEYOND二十年来一贯的精神所在。同样写给太太的另一首歌,在《remember you》里,他用摇滚的方式把自己的悲伤和痛苦统统都宣泄出来,在呐喊中用男人的方式表达着情感。
  叶世荣说,自己也很喜欢“蓝蓝的天”,专辑里唯一的一首国语歌,写着属于过去的感情。为了能把普通话练好,叶世荣特地从香港飞到了北京。和栾树合作,录制了这首清新,略带感伤的歌。
  看得出来,对于自己的创作歌手的这个角色,叶世荣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是认真。于是,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里面,都能够听得到一种真挚。
  “用摇滚的方式表达,不会去为了市场迁就什么。只想把自己百分百地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叶世荣,这个创作歌手的创作宣言。
  
  BEYOND——永远的怀念
  
  和栾树的友情,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黑豹乐队和BEYOND,分别在内地和香港的乐坛叱咤一时。十多年后,着手准备着自己的个人专辑的叶世荣,到北京重新找到了好友栾树。
  叶世荣说,他很喜欢北京的音乐,在他眼里,这里的音乐跟香港的流行很不一样,充满京味。在北京的日子里,他也会常常去三里屯,听歌,看乐队的现场表演。刚刚听说北京有一条专门住着乐手的巷子,他很是激动——“在香港,从来没有听过一条街住满了乐手。”想起了当年自己做独立乐队的时候的情景,四处找地方练习,直到后来才有了自己的排练场。
  对于BEYOND在一起的岁月,叶世荣始终还是念念不忘的。虽然单飞之后的音乐里,有了一些曾经没机会表达、但却真正要表达的个人的东西。但叶世荣说,他的很多音乐理念还是沿用了BEYOND的,从BEYOND遗传下来的东西。叶世荣说自己特别喜欢电子的东西,而摇滚的力量感觉也是一贯的,不论BEYOND还是叶世荣,他们的音乐里总是有摇滚。“这个是改不了的东西。无论如何,在我的音乐里都是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BEYOND。”
  对于家驹的离去,如今谈来仍旧有着淡淡的感伤。叶世荣说,那时候,属于BEYOND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痛心,也有愤怒。重新听家驹离开之后的第一张唱片,的确充满了这样的复杂,用音乐来表达,就是十足的摇滚。
  说起当年歌迷特别不愿意看到BEYOND分开的现实。叶世荣却觉得其实分开也是为了BEYOND好。譬如说他自己,从前只会打鼓,现在又写歌唱歌,又当制作人,俨然已经是一个音乐人了。如今BEYOND三人再走到一起的话,就是三个很有份量,很有自我思想的音乐人在一起做音乐,当然要比从前宽泛而成熟很多,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有人请叶世荣推荐三张他最喜欢的专辑,他想也没有多想就报出了自己的和BEYOND的一连串专辑。也许,正如同他自己细数的那样,现在的叶世荣,等于三分之一的BEYOND,也属于百分百的自己。
其他文献
2月底3月初,德国音乐剧《大西洋的故事》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公演。这部音乐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在纳粹极端统治时期,许多世界著名的德国文化精英被迫逃离家园,在纽约、上海等地避难的故事。该剧的主创者,德国著名摇滚歌星Udo Lindenburg将20年代流行于德国的音乐杰作,运用现代手法和风格改编后,赋予新的生命力展现于舞台。  Udo Lindenburg在德国是家喻户晓的摇滚歌星,他不仅是德国
期刊
许多许多的场景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怜惜起来,心痛不已。  颜色,气味,光线,话语,动作,表情,没有道理的。  这是2003年圣诞,握着一叠无处可寄的圣诞卡,在街上,不知该干嘛。人流里穿梭,生的寂寞一点点从脚下堆积上来直到快要淹没头顶,看到红红绿绿,看到笑靥如花,看到成群或结伴的形状。  Christmas,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选了Leona Naess的同名唱片。  Christmas,在这样的一首歌
期刊
她的头上曾经光环无数:牛仔精灵、道德模范、美国乐坛的玉女、美国流行音乐文化风向标;她曾经因自己的清新美丽赢得了无数荣誉:美国《福布斯》杂志曾以她为封面人物,特别介绍了当年这位“带动全球经济繁荣的17岁美少女”;美国歌迷投票选举她为“最爱国民美少女”的称号;她还担任过著名服装品牌Tommy Hilfiger和麦当劳的年度形象代言人。可惜雕琢的美貌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曾身处顶峰的她怎奈得人气如流沙般从指
期刊
“在寻找幸福中死去”其实是一部书的名字,准确地说,一本小说,并且是我在近期内看过的最好的一本。情节交代很没头绪,打着后现代的烙印,漂浮着一个个小章节,讲一堆无聊年轻人在没有理想和信仰的生活里,怎样把时间消耗殆尽的过程。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理由是它叙事的场景性,三两人物,若干理由形成交叉,固定的地点发生一点什么,然后很快掠过。如果拍成镜头,我猜是安东尼奥尼式的。  另一个理由是它那与众不同的作者
期刊
当星星闭上了眼睛, 黑夜哄睡了大地,我还望着闪烁的电脑屏幕,想着夕阳落下的模样。回忆是一种病,一旦染上又会久治不愈。   匆匆打开音箱,是老狼的“久违的事”。   久违的事想起还是甜的/久违的人你还在相册的第一篇/你留下的蓝信箱/我不时还要看一看/你带走的粉窗帘如今飘在谁窗前/想想当初第一面不是很遥远/羞涩的你问着我两个人的缘/牵牵你的小手亲亲红红的笑脸/你不知所措靠着我的肩你说会永远……   三
期刊
GarageRock(车库摇滚?我不确定它的中文名,但确实有人这么叫唤)是那种很容易在地面上生长的东西:首先,它要求越简单越好,顶好是三个和弦到底,一首歌时间不要超过3分钟;其次,它廉价,一点不以高贵自居,最破的嗓子和最烂的吉他就能做出来;再次,它旧得不得了,差不多赶得上扔在旮旯里的杰克,凯鲁亚克了(不可否认越古老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千年马蹄莲一旦重见天日还会发芽开花);同时,它符合某种新世纪的浪漫
期刊
无可否认,韩国电影现在已经成为亚洲电影最重要的一分子,其国产电影占据全年总票房超过40%的份额,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在该国票房占有率的世界排行的第三位。1999年由姜帝圭导演,韩石圭、宋康昊、金允珍、崔岷植主演的《生死谍变》成为韩国电影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国产电影在韩国抵挡不住好莱坞电影对市场洪水猛兽般的侵蚀,而《生死谍变》以245万观众超过了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纪录,直接引发了韩国人
期刊
韩国电影迅速崛起时,我们看美国大片已经好些年,可人家就是有本事把我们从已经被美国烟枪熏得迷迷糊糊的床上拽起,拎着我们的耳朵往窗户边拖,打开窗户往外按脑袋――呼吸!这才是新鲜空气!  几十部韩片看下来,大概心里就有了数,人家也是有套路的,摸准观众欣赏心理,对症下药,不走好莱坞血脉贲张的绝路,照样让你五迷三道,掏完钱,心里一盘算,不也就那么几个大俗套吗?怎么就丧失了革命警惕着了韩国人的道呢?    花
期刊
虽然在张惠春露面之前,工作人员就狂打预防针——“少问关于张惠妹的问题!”但眼前这位活力十足的Saya(张惠春的英文名)还是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阿妹。  “因为我们从小一起在台东长大的缘故啊!我和姐姐的童年都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所以我们的性格比较相象,都奔放!”对于大家的比较,小妮子本人倒是一点都不在乎。“姐姐是我的偶像!我也希望能有她这样的成功!”即使对于八卦——王力宏和张惠妹的绯闻,小妮子也自告奋
期刊
韩国的女人喜欢整容,她们希望自己的五官合乎审美的完美比例,所以,在韩国电影中你看见的女人大多长着一张挑不出什么毛病的脸。而韩国的导演则追求完美的镜头效果,以至于很多的韩国电影看起来更像精心拍摄的音乐录影带或是广告片,用光、场景布置、色彩都无可挑剔,就像新年里用来送人的贺卡,虽然充满了商业味道,但一样让人爱不释手。    场景1:竹林、雪夜、禅意——《春逝》  李英爱主演的《春逝》中极尽浪漫之能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