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400封家书,教你如何爱妻疼子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人皆知,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在家庭生活中,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又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如果按世俗的眼光,比一比谁家的孩子发展得更好,梁家子弟自然不是最风光的。他们中没有一个大富大贵,均乃“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他们不靠“拼爹”,不依赖父亲的名声,放开手脚走出了自己的路。
  梁氏家风的继承者和开创者
  梁氏的家风和家教,祖父梁维清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873年,梁启超出生在清末同治时期的广东新会茶坑村。那时,梁氏一族迁居此地已有24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的高祖、曾祖都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普通农民,地位、财富、学识都微不足道。
  到了梁启超祖父这一代,“始肆志于学”。祖父一边种地,一边攻读诗书,终于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才使得梁家躋身于士绅阶层,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梁启超四五岁开始读书,由祖父悉心指导。祖父教他读过的两部书对他影响深远,一部是《四子书》,另一部是《诗经》。梁启超的禀赋以及儿童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得自其祖父之处固多,得自其父母之处亦不少。
  他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人称莲涧先生。虽然不曾博得半点功名,但他退居乡里,教书育人,深得乡民的爱戴。
  在梁启超眼里,父亲是个不苟言笑、中规中矩的人。在孩子们面前,他总是显得十分严肃。作为父亲,他不仅督促梁启超刻苦读书,还要求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除此之外,他还要求梁启超的言行举止谨守礼仪,如果违反了家风、家训,他决不姑息。他对梁启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梁启超说,这句话他此生此世一直不敢忘。
  在梁氏家风与家教的传承中,梁启超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的教育理念,既有从祖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义理”和“名节”,强调内心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磨炼,又有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公民责任等理念。
  教育孩子负起家庭的责任
  优秀的父母,是能够在灵魂和精神上引领孩子的人。毫无疑问,梁启超是这样一位父亲。
  学识上,他是儿女学习的榜样,一生著述一千四百多万字,涉及各个领域;志向上,他是全家人的骄傲,流亡海外数年,却一生都未忘自己的祖国,为改革政治、唤醒民众奋斗一生;在感情观上也以身作则,为儿女做出了榜样。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
  梁启超的正房夫人李蕙仙虽在书香门第长大,却并未因出身好就嫌弃梁启超。
  南方天气潮湿,李蕙仙努力适应天气,包揽挑水、舂米、煮饭等家务活,从不抱怨。梁启超无钱买书,李蕙仙便将陪嫁首饰变卖了;梁启超的改良运动屡遇艰险,她便以大义鼓励他。她的贤能,使梁启超无后顾之忧。
  夫人的深明大义,让梁启超多了一位“闺中良友”。梁启超也很爱老婆,不但爱,而且“怕”。他的怕不是畏惧,而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1899年12月20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赴美国檀香山。在檀香山那段日子,梁启超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夏威夷之恋”。
  有位侨商的女儿名叫何蕙珍,在一场宴席上仰慕于梁启超。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
  梁启超也感觉到一阵少女的淡香沁入了心脾。好友劝说他不如再纳一妾,但梁启超说自己已有家室,不能自食其言,“况余今日为国事奔走天下,一言一动,皆为万国人所观瞻。”他还将此事原原本本告诉了结发妻子。李蕙仙固然气愤,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回信,表示要把问题交给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去处理。


梁启超9个子女的合影

  最终,梁启超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
  1903年,长子梁思成一出生就身体单薄,为了让香火旺盛,梁启超纳了李惠仙的丫鬟为妾。对王夫人,梁启超虽不像对结发夫人李惠仙那样恩爱有加,但也是极尊重的。他曾对长女梁思顺说:“她也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们许多责任,你不妨常常写些信给她,令她欢喜。”
  在父亲的婚姻观的影响下,儿女们对爱情都非常理性、忠贞,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思想前卫的梁启超倡导子女追求婚姻自由,却坚决反对乱来,因此才有了在徐志摩婚礼上“最毒证婚词”—“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是梁启超非常喜爱的学生,他这么说,是希望徐志摩能对婚姻负起责任,有个美满的家庭。
  爱是表达,是流露
  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他给每个孩子取昵称,一人还不止一个:
  称大女儿思顺“大宝贝”“娴儿”“BABY思顺”“顺儿”等,给思懿起了“司马懿”的外号,称思庄为“庄庄”,思忠为“忠忠”,思达为“达达”,思宁呼为“六六”,称小儿子思礼“老白鼻(BABY)”。
  对养育孩子,梁启超的原则是: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
  孩子们长大后出国留学,不在身边怎样和他们交流呢?写信。梁启超一生留下2?000多封书信,而给孩子的家书就有400多封。他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鼓励和指导,正是这样的教育让他有了9个羡煞旁人的子女。
  长子梁思成在美国学建筑的时候,他写信说:“儿子啊,你应该去四处游历游历了,去瑞士‘看些天然美’,去意大利了解下文艺复兴,再到土耳其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
  他不光给孩子们写信,还给女儿们题写条幅,并裱成小型手卷寄给她们。   梁启超给思庄寄过“千里一笑”,里面第一幅是梁启超漂亮的毛笔大字:饮冰室老人的一首滑稽诗和给他爱女的一封信。第二幅小字信中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的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制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姊姊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乙丑年五月十三日爹爹寄爱。”
  不但与自己的孩子及时沟通感情,对子女的爱人们也毫无芥蒂之心,大方表达欣赏:赞女婿周希哲“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有林徽因做媳妇是他“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都说中国人含蓄内敛,梁启超恰恰是一个“反面教材”,对后辈真情流露,爱意满满。这种奔放的情感,换来的不是娇惯的孩子,反而是孩子对父亲的“娇惯”。
  思忠曾寫了6张纸的长信给父亲,教他如何保重健康,梁启超“抱怨”道:“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但我已领受他的孝心,一星期来已实行八九了。”
  梁启超把“情育”“智育”与“意育”并列,作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他常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而且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经过汹涌的爱的灌溉,一家人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氛围。
  “趣味主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梁启超的9个孩子,因为享用了“太多的爱”,个个成为杰出人才。其中,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航天专家梁思礼前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曾借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让孩子们做事,不要只想回报,而是能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必全力支持。而他的9个孩子也果不负父亲的期望,按照自己的喜好成长为行业里最优秀的人。
  二女儿梁思庄在麦基尔大学就读一年后,该选具体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遵从了父亲的意愿,但学着学着,思庄发现生物学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十分苦恼,于是向大哥思成诉说。
  梁启超知道后,非常后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思庄后来改学十分冷门的图书馆学,考入了哥伦比亚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三儿子梁思忠想走军事政治的路。梁启超有段时间住院,思忠很焦急,出了身大汗,随后着凉,回学校后病了几天。
  梁启超打趣说:“忠忠真没出息,这样胆子小,还说当大将呢。”尽管如此,他经过考虑,依然支持思忠去美国学政治。梁思忠回国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炮兵上校,在淞沪会战中有出色表现。
  梁家的9个孩子兴趣志向不一,各有所长。先后有7个人到国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居国外,学成就回国,与祖国共忧患—无不是因为多年来梁启超的身体力行和谆谆教导早已将对“家国”的情怀根植在孩子们的心里。
  在最艰难的时期,梁启超依然坚持“趣味主义”:“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味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也在失败里头感觉趣味。”
  这种乐观精神在子女身上得到了传承。
  抗日战争期间,思成、思永两家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大西南,蛰居偏僻闭塞的四川李庄,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梁思成、林徽因两人还身患重病,家中实在没钱可用的时候,梁思成只能典当衣物维持生活,把派克钢笔、手表都“吃”掉了。他还开玩笑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当今的家长时常担心会不会对孩子“溺爱”。“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告诉你: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味满足,而是把美好的品质传授给孩子。
  梁启超十句教子经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3.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4.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5.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6.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7.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8.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9.宝贝,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10.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S859.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09-0020-04  药敏试验是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环节,其标准化对于不同试验者比较结果、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都至关重要。本文概括了药敏试验制定的原理和方法,并着重比较了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前身为NCCLS,www. clsi. org)和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www. eu
期刊
震惊世人的“江歌案”后,刘鑫成了“中国毒闺蜜”的代名词。热血碰上冷漠,善良得不到善待,人们对所谓的“闺蜜”充满失望:不求你为我两肋插刀,但求别关上我求生的门。  但冷静下来,我们是否真正明白友情的边界在何处?在做别人的好友前,是否学会了先做自己的朋友?  从2017年8月开始,江歌、刘鑫、陈世峰这3个名字持续牵动着人心。  2016年11月3日,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残忍杀害,凶手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
期刊
中西方对于生命教育的差异是:中国人重视的是生命的“物质教育”,而西方人重视的是生命的“精神教育”。  所以中国人在教育孩子时,会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是否可以找个好工作,是否能有好的物质生活。而西方人在教育孩子时,更注重孩子的个体发展。他們会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此丰富和升华自己的生命,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至于孩子未来会过成什么样,哪怕是去流浪,只要是孩子的选择,他们
期刊
朋友的姐姐今年37岁,是一位企业高管。她24岁结婚,30岁时带着3岁的女儿离婚,33岁时找了一个24岁的小鲜肉,如今已和小鲜肉结婚2年,感情甚好。  不过,外人一直对他们的结合有些闲言碎语:因为小鲜肉到目前也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月入不到5 000元。就挣钱的能力而言,是女强男弱的结合,所以大家常常在背后说小鲜肉是吃软饭的,说女方看中的是小鲜肉的皮囊。  中国人的婚恋观常常就是这样矛盾,既看不上
期刊
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无论何时,爱都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它可以代代相传。  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一个“爱”字:因为爱,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因为爱,我们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因为爱,我们有了朋友、爱人,有了离开父母独自生存的能力;因为爱,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并孕育了新的生命—一个家族,就这样在爱的传承中,得以更好的延续。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其生命自始至终都会是枯竭的状
期刊
一辈子这么长,没想到,我真的只喜欢你一个人。”热播网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陈小希和江辰的故事无疑是冬季里一股甜甜的暖风。  这是一个学生时代纯美的初恋故事:女主角陈小希古灵精怪、胆大、脸皮厚,猛烈倒追高冷学霸江辰。很多剧迷把它称为大陆版的《恶作剧之吻》。  凭着清新乖巧的“漫感”气质,还未播出时,女主扮演者—95后新人沈月便得到了原著粉的大力拥护:“形象气质十分贴切”“简直是从书中走出来的陈
期刊
提到好莱坞的中国明星,能让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李小龙。而作为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第一位华裔女星,梳着娃娃头、细眉大眼的黄柳霜,也曾名震全球—以备受争议的方式。  黄柳霜的演艺生涯漫长且丰富,跨越了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播剧。10岁,她立志成为一位电影明星;14岁,她等来上镜机会,在《红灯笼》中饰演无名的小角色;17岁,她出演了好莱坞首部彩色电影《海逝》,好评如潮;19岁,凭借《巴格达窃贼》中
期刊
我最怕在幼儿园家长群里看到老师布置作业,例如这样的:“各位家长,本周五园里有活动,需要给孩子准备万圣节衣服、帽子、面具、魔法棒,或者其他创意道具。”重阳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逢节有节日活动作业;季节变换有观察大自然作业;运动会有运动会作业……几乎每周都有作业。  记得当初为孩子挑选幼儿园时,看中的就是园方重视“素质教育”,会组织很多活动,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结果入了园才发
期刊
不情愿地迁居  外婆最近和我们一起住在成都,但她心里十分不情愿。  她年轻时在成都生活过,但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如今成都的一切对于她都是陌生的,加上她年龄大了,如果没人陪着,她连楼都不敢下。每天,外婆有一半的时间呆在家里,不看电视,也看不了报纸,就在家里呆坐着。还有一半的时间,我妈会带她下楼,去附近的公园里逛逛。除此之外,她什么事儿也不干,也没能力干什么。  在此之前,她基本都在老家生活。她出
期刊
空巢危机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