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珍藏杨士惠牙雕精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士惠,(1911—1987年),字润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派牙雕传统技艺的集大成者,北京牙雕行业的领军人物。生前曾任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一生勤于创作,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国友人,还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士惠出身于北京一个手工艺人家庭。祖父杨启海、叔祖父杨启元,都是当时木雕、牙雕行业的雕刻能手,叔祖父杨启元更是木雕、牙雕、大活小活都做,而且还会画。杨士惠天资聪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画画、尤其是雕刻等中国传统造型工艺的极大兴趣,12岁那年拜叔祖父杨启元为师学艺,后又师从曹斌、刘德良,17岁便能独立从艺。1936年,杨士惠独立创作出了当时第一件立雕作品《猫蝶富贵花篮》,受到老板的称赞,赞扬他“是把手了”。1942年,《蝈蝈白菜》的诞生引起了整个牙雕行业的轰动,杨士惠也因此一举成名。1956年,以杨士惠为主创的《北海全景》历时两年制作完成,成功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欢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时的欢乐场景。这件作品曾送到伦敦展出,受到了广大英国观众的好评。1957年,毛主席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时,将这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苏联人民。杨士惠的后期作品还有《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酸图》《五岳独尊》《童子拜观音》《李白》等。
  
  牙雕以象牙为原料进行雕刻。中国牙雕工艺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牙雕制品。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广州为代表的牙雕生产地。各产地在题材、形式、技法上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杨士惠作为北京牙雕行业的代表人物,创作物象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雕刻细腻精巧,善于从国画等相关艺术门类中吸收借鉴,作品透着浓浓的雅气。
  这四件文玩薄胎牙雕小瓶摆件,为比利时收藏家VASSAUX先生所有。VASSAUX先生1896—1948年在华,任开滦矿务局比利时方专家。VASSAUX先生酷爱收藏中国艺术品,据目前所知,VASSAUX先生还藏有两尊北魏时期的佛造像,以及其他一些牙雕工艺品。他去世后,这些艺术品转由他的子女珍藏。
  这四件文玩牙雕小瓶摆件,选用象牙中最致密的牙尖部分雕刻完成,体量不大却小巧玲珑,雕刻细致精美。杨士惠将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引入此组象牙雕刻之中,诗画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举杯玩月》牙雕小瓶,高9.5厘米。小瓶造型仿瓷器中“梅瓶”造型,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兼及阴阳刻。瓶身正面刻绘了远处高山耸立,一亭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一文人独坐高台把酒赏月的情景,近处山石林立、树木丛生。作品雕刻细腻、自然,明暗分明,阴影处理得当,无一点斧凿之气,俨然一幅山水画作。背面减地阳文刻有行书体唐代李华《春行寄兴》诗一首: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落款“岁在戊寅年润生作”。戊寅年,正是1938年,此时杨士惠27岁,牙雕技艺已臻成熟,创作量日益增加。
  《踏雪寻宿图》牙雕小瓶,高11厘米,原配底座。瓶身正面上方减地阳文刻有“踏雪寻宿图”,瓶身下方刻绘内容紧紧围绕“踏雪寻宿”展开。远处峰峦叠嶂,近处村舍柴门半掩处,一吠犬作奔跑状,迎面一童仆牵驴拄杖,伴主人艰难前行。一老者屋内秉烛迎门而出。瓶背面减地阳文刻录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踏雪夜归人。作者将诗中内容通过画意表达出来,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诗画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处理得当。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诗名里“主人”二字遗漏了。
  落款“岁在戊寅年菊月上浣润生作”。
  《山水诗文》牙雕小瓶,高11.5厘米,原配底座。瓶正面刻绘了高树小亭下两友人对坐饮酒,远处苍山蜿蜒起伏,近处山石棱角分明。作者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将远、中、近景,刻画得当,错落有致。瓶背面减地阳文刻有隋朝诗人孔绍安的《落叶》“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落款“岁在戊寅年润生作”。
  《湖边草亭秋树图》牙雕小瓶,高14.5厘米,原配底座。瓶正面上方减地阳文刻“湖边草亭秋树图”。深刀雕刻了一幅深远山水,远山层叠逶迤,坡岸柘石,水波荡漾,近处高树下一小亭处于其间。背面减地阳文刻有《偶游汀州夜逢神女》一诗:远水摇空月色秋,芦花飞雪满汀州。夜寒神女凌波去,环佩珊珊桂露浮。
  落款“岁在戊寅年润生作”。
  牙雕作为一门传统的工艺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坚实致密、光滑柔润的质地,日益受到收藏家的喜爱。杨士惠创作的这四件牙雕文玩薄胎小瓶的发现,填补了杨士惠《蝈蝈白菜》前作品的空白,具有深远意义。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近期国内邮币卡市场较为低迷,前期较为活跃的金银纪念币、流通金银纪念币和第三套人民币价格都纷纷下跌,连一直十分强势的人民币连体纪念钞也开始止步不前。但近期有一个在底部区域盘整了很久的钱币板块——外汇兑换券却不甘寂寞,开始受到一些钱币投资者的关注,成交量也有所放大,并露出向上突破的迹象。在林林总总的钱币品种里,兑换券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但也有一些初涉钱币收藏领域的爱好者对我国
期刊
咸丰当十大钱,存世量十分丰富,除铸制铜钱,还铸行了数量可观的铁钱。由于铸量大,品种丰富,版别复杂,其中不乏珍稀品。而母钱的存世更为罕见,备受古钱爱好者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版别铸期短,昙花一现,甚至只停留在试铸阶段便胎死腹中,目前只有少量实物的留存,才得以挖掘发现,填补了一些史料空白。  这枚当十铁母,查了多种泉谱,只发现《成丰泉汇》有一枚铁钱图录(51页1-3-36图)。经过多年的关注,不少版别
期刊
在方孔钱上,盛开着一朵奇异的小花,这就是独树一帜的花穿钱。  所谓花穿钱,是指方孔钱的穿廓部位在外形上有些微妙变化。其钱的穿孔呈八角形态,穿似花朵,新颖别致。它改变了方孔钱的单调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异形穿孔钱,称之为花穿钱(如图1)。  这种穿似花朵的钱币,在我国钱园已盛开了二千多年。但过去一直不被重视,直到1994年在《钱币》杂志上展开讨论后,才逐渐被藏界重视,这块肥沃的
期刊
宋时的耀州窑以青瓷刻印花产品而驰名中外,至金元时期,黄堡镇“十里窑厂”因多种因素开始向东转移至立地坡、上店、陈炉三镇。陈炉窑继承了耀州窑的传统制瓷工艺,延续至今,与此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清代、民国产品的装饰纹样,不仅有植物、动物等传统题材,还出现有许多以文字来装饰的器皿,其内容有诗词、民谚、吉祥语、谜语、堂号等。本文介绍三件极为罕见的以楹联为装饰的器皿供大家赏析。    一、香黄地青花黑
期刊
几十年的两岸隔绝,使台湾书画在大陆出现的不多,清代名家的就更少。此幅台湾清代著名画家许筠所作的精美纨扇,构思独特,笔法老到,生趣盎然。两簇雪白的梨花分布在纨扇的左边,却不显拥挤凌乱,中间绘有一只待飞的雪雀,为整个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作品所画笔笔到位,墨色浓淡变化自然,用色不显俗气,画面布局疏密得当,足见作者功底。作品右题:“丙申壮月,法任伯年作意,以为子春四兄大人雅正,纶亭弟许筠”。丙申壮月
期刊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收藏的万余张年画中(包括木版年画、月份牌年面及新年画),其中表现各时期时尚女性选题的年画占有相当的比例。  早在十九世纪术,江南女性因为地域上的便利与经济生活的发达,其服装和发式在全国来说是首屈一指的,于是在上海一些商家为推销商品,常在商品广告中附有年历并画有新潮女郎以引人注目,也确有不少时髦女士按画竞相仿效(倪耕野《园中佳人》)。当时在天津
期刊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洋人传入的搪瓷喷花和西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造型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一、刷
期刊
线是中国书画的脊梁    常听人说:“中国书画的本质是笔墨”。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准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书画基本功的本质是笔墨。”因为前一种提法只突出了笔墨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言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强调笔墨的重要性,就应表达为后一种说法。既然笔墨在中国书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鉴赏书画就应从鉴赏书画中的笔墨开始,也就是说笔墨好的书画才具备好书画起码的条件。  作者笔墨的好坏反映
期刊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组委会已收到木雕、紫砂、砚雕、瓯塑、寿山石雕、青田石雕、漆线雕、景泰蓝、漆雕、陶艺、瓷艺等十几个类别的作品近百件,每个类别的作品中不乏精品之作。目前送选的作品中,仍是中青年优秀工艺师的作品所占的比重较大。本期刊发部分选送作品,以飨读者,也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和积极参与。      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的各项工作都在顺利进行中,收藏界网www.cangworld.com已开通“工
期刊
怕有渔郎来问津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每当提起一位老人,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就会闪出这首唐诗,年近九秩的老先生几经政治磨难,一生默默无闻,近乎隐姓埋名,至今生活在深山之中,论资格论辈份,现存在世的画家中,应没有比他更高的;论艺术论功底,也不会有比他更扎实更全面的。他悄声无息地活着,少与外界来往。他一生没有婚姻,孤身一人走到今天。他从来没有怨恨,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