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谈判”时机尚需等待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7581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夏天,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成立30周年之际,该研究院著名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和他的同仁们迎来了一些特殊的客人,除了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外,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新潮流系”大佬洪奇昌及一批台湾退役将军也到场并发表论文。涉台系统高官与民进党大佬在公开场合一同露面,这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非常少见。
  陈孔立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的研究,在大陆独树一帜,被学界同仁称为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近年来他在港台媒体上发表的回忆录中披露与多位民进党大佬接触交往经过,引起海外媒体广泛关注。
  2011年8月,年逾80的陈孔立老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在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彻谈两岸问题。
  
  民进党内有不少两岸关系专家
  《南风窗》:距离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只剩下半年,相对于马英九早早确定吴敦义为副手候选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副手却迟迟未定,您认为蔡英文为何犹豫不决?
  陈孔立:蔡英文要选择副手,首先考虑是否可以给她“加分”,至少不能“减分”。为此,副手必须能够为较多选民特别是中间选民所接受、为党内各派系所接受,还要为“基本教义派”所接受,因为后者在她的“基本盘”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内,目前只有“两苏”(台当局前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与民进党秘书长苏嘉全)浮出台面,苏贞昌人气较高,但不见得愿意“屈就”副手,当然还会有其他的问题,例如派系平衡。苏嘉全似乎是党内第一人选,他在台南选举中的表现,也为绿营所称道,如果要选他,主要是因为党内找不到其他人选了。
  二是党外,既要符合上述条件,又要有个人意愿,可能不好找。因此蔡英文犹豫不决,她的副手“难产”了。但是,“丑媳妇总得见公婆”,这个问题拖不了太久了。
  《南风窗》:本月底民进党即将出台“10年政纲”,这被视为蔡英文竞选“总统”的政策白皮书,众所瞩目与大陆关系部分,更为党内视为重头戏。您认为“10年政纲”发布后,是否会给民进党带来积极作用?
  陈孔立:在“10年政纲”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两岸关系部分,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难点,其所以拖延了这么久,就是因为他们确有难处。其实,民进党内有很多两岸关系专家,他们对大陆的研究相当深入,我估计这些专家都参与了“10年政纲”中有关两岸关系部分的研拟工作。
  首先,“政纲”不是“党纲”,但作为民进党的候选人不能违背民进党的党纲和“决议文”。其次,民进党“执政”8年对两岸关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方针政策,他们不能不重视政策的延续性。再次,形势变了,他们不能不考虑如何与时俱进,不能死守陈水扁时期的政策。以上三点在研拟新的“两岸政策”时应当会有所体现。
  现在的关键是他们会有什么新的变化?是更务实,还是更极端?是要妥协,还是要继续对抗?
  还有,蔡英文不能不考虑形势的变化,应当“不会比陈水扁更坏”。当然,还有人认为蔡英文目前只能采取比较“模糊”的说法,一切到了选后再说。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她在这个方面不求“得分”,但要避免“丢分”。
  
  “两岸牌”不会成为台湾选战主轴
  《南风窗》:有分析称,蔡英文担任民进党主席后,涉及两岸关系方面的言行较为温和、理性,被视为民进党两岸政策开始转型,您如何评价?
  陈孔立:现在做出“转型”的判断为时尚早。“温和”、“理性”多是表面现象,不能只看表面,能否“转型”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大环境:国际因素、大陆这些年的重大变化对“转型”的触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少民进党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二、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期待。三、民进党内要求两岸和平、互相交流、不要对抗的意愿。四、蔡英文本人的因素,包括她敢不敢、能不能、怎样与陈水扁“切割”。其中的利弊得失,都需要仔细评估。
  不能忽视个人因素,但也不能只讲个人因素,何况一旦“当选”,形势剧变,那时会出现什么变化,与台湾内部、两岸之间如何互动有极大关系,大家都需要正确面对,不能过早下定论。
  《南风窗》:过去数次大选中,对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来说,“统独与两岸关系牌”都是他们手中非常重要的一张牌。2012年“大选”,“两岸关系”是否成为选战主轴和最重要的议题?
  陈孔立:不可能。这是台湾地区的选举,绝对是“台湾优先”,首先考虑的是台湾地区本身的问题。两岸关系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我相信马英九、蔡英文双方都不会打“两岸牌”。马英九如果打这张牌,对方就要打压他是“卖台”。蔡英文也不会打,因为在这个方面她没有优势。所以有人说两岸关系会成为“主轴”那是误会。
  
  “先经济后政治”模式仍将继续
  《南风窗》:两岸关系雨后天晴,两岸间的协商已经进入深水区,因此有观点认为,过去协商采取的“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模式以后很难维持下去。在两岸经济、人员往来越来越紧密时,有学者认为处理两岸关系应该难易并进,并希望两岸能讨论定位、统独等问题,您如何看待?
  陈孔立:目前两岸关系仍然处于“先经济”“先易”的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但是,我认为“难维持,也得维持”。
  目前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上还存在较大分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难点。条件和时机尚并未成熟,台湾方面还没有真正准备开展政治对话。一方如果有困难,稳妥的办法,只能是另一方加以理解、谅解,乃至等待。同时,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难题。现在两岸学者对一些难题都在研究,也有了一些进展,但在未获得共识之前,双方只能固守自己的“底线”,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看来特别需要“新思维”,但什么是两岸可能接受的“新思维”,似乎还没有出现。只要对方接受自己提出的“新思维”,而自己却不改变“旧思维”,那不是正确的态度。
  换句话说,目前还处于“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期准备阶段”,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要留待条件成熟以后解决。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在现有条件下,两岸学界应有所作为。
  《南风窗》:所以您曾提到,两岸之间除了两会平台、政党间的交流平台外,还需要第三条渠道,即学者和民间机构间的协商和探讨。现在这个渠道是否已经建立?
  陈孔立:两岸学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本着对两岸人民负责的态度,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贡献自己的心力。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民间平台,让他们发挥作用当然很好。但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化的平台。
  这取决于两岸上层的总体考虑。不过在没有正式的平台之前,两岸学者已经都在就重大难题进行交流。
  
  应当让两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
  《南风窗》:除了学者外,台湾当局也把“制度化”问题提到日程上。马英九最近提出“把两岸和解的制度化,作为追求和平的有效方式”,您如何评价马英九当局的新提法?
  陈孔立:我曾经指出应当让两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所谓“共同的价值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可以有很高的要求,也可以只有很低的标准,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当前两岸的情况来说,和平、稳定、合作、发展,应当可以算是两岸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两岸人民有利,这符合两岸共同利益。
  其次,制定规范,就是把双方的行为纳入互相认同的固定模式之中。换句话说,就是要制订一些双方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
  最后就是建立机构。这是适应“两岸和解制度化”的需要而建立的,至于要建立什么样的机构与现有的沟通管道有什么分工等等,这是需要双方协商解决的。
  我认为尽管台湾存在不同的政党,但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上,在推动两岸和解上,应当没有人敢于公开反对。因此两岸共同推动“两岸和解制度化”可能性是存在的。问题是现在台湾方面忙于选举,恐怕顾不上,我们可以等待。
  “两岸和解制度化”可以使两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只有这样,两岸和解才是确定的、稳定的、令人放心的现实,这是当前两岸人民迫切的愿望。
  《南风窗》:两岸关系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历史转变,尤其是2008年海峡两岸两会恢复会谈以后,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您认为,若台湾的政党发生轮替,是否会给两岸关系带来新的变数?
  陈孔立:在台湾两党势均力敌的条件下,政党轮替应当会成为常态。不过如果轮一次,变一次,几年辛苦的经营,又变到原点。这样,双方都会有失落感,这是两岸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2012年会不会出现政党轮替?会不会出现新的变数?现在还不敢断言。
  我只能说: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是两岸的主流民意,如果台湾地区有人要违背这一主流民意,一定会受到两岸人民的惩罚。我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政治改革或革命,从根本上说,皆因分配问题而起,并以创立新的政治体制而终。中国如果不能解决分配问题,不断坐大的特权利益和日益恶化的贫富差距,必将迅速侵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最终导致爆炸性的政治动荡。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在制度上确保分配的公正,从而完成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转型,势在必行。    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三代领导人,以“
近30几年来,“速度”,或前缀于“中国”,或后缀于“中国”,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依赖于速度,痴迷于速度。尤其是当全世界都惊讶于这种“中国速度”的时候,我们就似乎在那些羡慕与嫉妒的复杂目光中,为速度寻到了正当的根据。   也正是这种速度,让我们的发展屡现奇迹。其实,常态的发展并无什么奇迹可言。跨越式的发展,超常规的发展,是奇迹屡现的前因。常识伴随着常规,特色尾随着奇迹。习惯于奇迹的人们,喜欢用
—就乡村环保议题对谈杨紫烨、刘立灿    “刚收到消息,仇岗当地政府准备投入2亿元,治理工厂遗留下来的污染。请转告各环保朋友。”3月中,杨紫烨给我回复电邮。当时我在北京,正在主持《绿色领导力》培训最后一期工作坊,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环保工作者济济一堂,学习交流,前晚才一起观看紫烨导演的《仇岗卫士》,并就水污染、民间NGO角色和行动讨论至夜深。  紫烨2007年凭《颍州的孩子》赢得了奥斯卡最佳
10月18日,那应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纪念日,当年曾向法国上尉写信要求那帮匪徒把抢夺来的东方珠宝还回中国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会第一次来参加纪念会——有人用1:1比例制作了一尊雨果像,然后会在那几天纪念活动期间赠送给圆明园。  雨果来,似乎比英法政要来更受中国网民的欢迎,即便巴夏礼式的际遇不会再发生。在圆明周半年之内就修复150件文物的背景下,雨果曾念兹在兹的那些真品,现在身落何处,已经不
策划人语    “郡县治,天下安”。按照仇和的说法,“天下最真实的官只有两个,一是宰相,一是县官,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县官”,可用来泛指与中央官员对应的地方官员,或治一县,或治某郡。  而“改革”,约定俗成地被人为分成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二者的关系,鄧小平曾精辟地表述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这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他
松下政经塾强调政治家必须习得乃至神会中国古典智慧,为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足、建设更美好的国家而从政。相对于各自的历史与背景而言,成立于1979年的松下政经塾的成功,足以使成立于1936年的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汗颜。    松下政经塾,早已久闻其名,但隔山远眺,未免云雾蒙蒙,不甚清晰。今年,终于得以参加其2010年度素志研修项目(定员20名),并借此机会,一揭其神秘面纱,见其些许模样。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
2010年8月23日,菲律宾马尼拉香港旅行团大屠杀,又一次证实了中国人的基因:内斗内行,外斗外纸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人质被绑架在旅游巴士上的时候,给菲律宾总统打了两次电话,两次都吃了闭门羹。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没接电话,总统府称,不知道特首曾荫权是谁。  香港特首有没有权给菲律宾总统打电话?某卫星电视台大受愤青欢迎的一位光头节目主持人,向曾荫权问罪,认为按国际对等关系,香港的特首只是一个地方领导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不是意味着政府提供的服务越多越好?是不是政府应该包揽所有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公域”和“私域”的界限,我们刚刚要走出大包大揽的“保姆国家”的阴影,难道还要回归政府的全能主义?    一切为公民着想,这应该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一说法都不会持有异议。但是,政府为公民着想到哪一步?怎么表达和释放它对公民的“爱心”?在这些问题上人们似乎并没
土地财政的逐渐退出,归根到底是使土地收益由原来的投资为中心向以民生为中心转型。其关键在于农民土地权利的界定,就像过去10多年城市住房产权界定催生一批城市中产阶层一样,在农村造就一个农村中产阶层。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次重构。    伴随着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2.9万亿元数据的发布,土地财政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与往年所不同的是,有更多的声音认为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  复旦
空档年(gap year)或者修业旅行(Grand Tour)这个词,在欧美的年轻人中。大概就和中国人报考公务员一样耳熟能详。大学生们往往在毕业前后的一段时间。放下身边一切,背起行囊,去尼泊尔,去印度支那,去阿根廷委内瑞拉。去那些遥远的地方,遇见各种稀奇古怪却又臭味相投的旅伴,一起围着篝火跳舞,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海市蜃楼,或许也能碰见丛林深处废弃已久的远古文明。等到旅行回来,他们便如经历了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