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小姑娘和“好好”小朋友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小涵两岁零一个月时,在炎热的上海,我们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的录制。
  现场气氛轻松,主持人何炅问:“小涵平时最喜欢说啥?”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她爱说‘妈妈我爱你’!”何炅吃惊地张圆了嘴巴,这孩子太甜蜜了吧?
  是的,一点不夸张,于小涵小朋友就是这么的柔情,她是天生的“我爱你”小姑娘和“好好”小朋友。
  两岁的小涵,总是抱着妈妈的头,一遍又一遍地说“妈妈,我爱你”。她热爱的对象有很多,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巧虎、小花、光头娃娃、猫猫狗狗小兔子……我们经常躺在床上,数着这些她热爱的东西,在大人的世界里,这样的行径傻气又夸张,但在两岁的小朋友心里,爱和被爱是多么透明的事情。
  刚出生的婴儿,所有精力关注都在吃奶上,找不到妈妈的乳房就会急得发疯。接着,她会爬会走了,每一步前进都凝聚着全身的精神,这个时候,世界开始开阔,各种陌生的环境和人物冲了进来,那些奇奇怪怪的情绪,快乐,气愤,烦躁,害怕,嫉妒……林林总总,也一下子来到了小脑袋里面。
  于是,于小涵开始转变。她开始不肯让妈妈抱别的小朋友,会在睡觉被叫醒的时候大发脾气,会在吃饭的时候提无理要求,会非常固执地不让妈妈碰电脑,撅着嘴巴严肃地说:“妈妈,陪陪你的宝宝!”这脾气,是砸东西,瞪着腿、挥着手、哭着脸、发疯一样矛盾的两岁啊!
  作为这样一个孩子的妈妈,你应该怎么做?
  孩子情绪上的波动不是故意捣乱,大人遇到烦心的情绪,你可以逛街找朋友上网,他们却只有那么几个可以依赖的大人,情绪上夸张地发泄,并不是孩子刻意取闹。
  想明白这一点,很多的捣蛋孩子都是可以容忍的了。当他们发脾气或害怕恐慌的时候,大人们的烦躁情绪也像洪水来袭。这时候一味地强硬批评,只能让孩子在本应该被安慰的时候又受到伤害。一个拥抱,一个我爱你的鼓励,就好像泄洪的分支,让再倔强的孩子,也有了松懈。
  不肯睡觉时,小涵哭得够呛,我只能抱着她,过一会儿后说:“哭够了吗,妈妈爱你,和妈妈一起睡觉好吗?”她擦干眼泪点头,我们手牵手去睡觉。我要上网工作时,小涵抱着我的大腿闹,十几分钟过去后,我问:“哭够了吗?妈妈爱你,但妈妈要工作,你能自己看会儿书吗?”她擦干眼泪点头,自己拿一本书坐在我的脚下看起来。
  哭闹,能让孩子找到一个平衡。孩子可以发泄,但大人不能因此而转变立场,难道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吗?不,我希望小涵做一个有哭有笑的真实小孩。我能感受到她脑袋里每天冒出来的小情绪,我不能帮她把每个消极情绪除掉,那些好心情和坏心情,都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基本构成。我只能帮她把最好的情绪提升出来,比如每天都回忆那些关于爱的故事,哪怕是想起路上对她微笑的陌生人。
  加强正面情绪,本来就是抵抗负面情绪最好的法宝,就像说“好”比说“不”容易使孩子接受一样。每当我们说“不”时,就对孩子又一次强化了逆反思想。为什么不试试“再看一分钟电视好不好?”“再读一个故事就睡觉好不好?”“我们玩洗手游戏好不好?”一句“好不好”,就像递给孩子一只温柔的手,让他们自己随着“好”走过来。
  养一个“我爱你”小姑娘和“好好”小朋友,都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你是否愿意也当一名“我爱你”妈妈和“好好”妈妈呢?
其他文献
我跟然然在院子里摘枇杷,树有点高,我图省事直接揪了一串。然然看了看枇杷,把两颗未成熟的小小青枇杷拣了出来,严肃地对我说:“妈妈,它们还小,要保护它们。你摘了,它们的妈妈好伤心哟!难道你没听到它们在喊不要摘吗……”  我傻了,只好顺着女儿的话道歉:“是妈妈没做对,不该摘它们。妈妈以后注意点,好吗?对不起,小枇杷!”  “嗯,你以后要改正。”女儿批评完我,拒绝吃枇杷,全让我吃了。我的心情真是又酸又甜。
“好父母就是懂得如何慢慢往后退的父母。”加拿大心理学博士汤姆森大声说。“说得好听!”“谈何容易!”父母们小声嘀咕。  的确,书店里充斥着《虎妈战歌》之类的畅销书,不断暗示父母说:如果你不努力,孩子就完了;可实际上,比起“该做些什么”,父母们更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该放下什么”。  断舍离,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断舍离原指瑜伽哲学中的断行、舍行、离行,鼓励人从外在身体的修行,带来内在心灵的改变。后来,
中午,我去接孩子。  放学铃响了,孩子们开始涌出来。  人很多。就在我没注意的时候,眼前突然“冒”出一个孩子,冲我做了一个鬼脸,伴随着一声长长的、低沉的“恐吓”声。我笑了,叫出那个孩子的名字,他笑嘻嘻地问:“叔叔,来接莉莉吧?”我点点头,他扬手做了个再见的姿势,蹦跶着融入人流中了。  我接着等。然后看到女儿的另一个同学走到我身边。她正想对我打招呼,手已扬起,却随即被另一处景象吸引了目光,扬起的手停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也是幼儿接受基本知识、技能教育、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天然场所。“人之初,性本善”,初生婴儿无所谓善恶,从胎儿起,饮食、走路、游戏、身心发展、知识、动作、语言、品行等各方面无一不受家庭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喜欢模仿,身上深深地打着父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烙印。面对家庭教育的巨大效力,幼儿园必须注重家园共育工作,努力争取家长配合,才能
据了解,我国目前3%~4%的儿童已经患上高血压,而且胖孩子患病比率居多。调查发现,在儿童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肥胖与其关系非常密切。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孩子中,50%是肥胖儿,每年体检筛出来的胖孩子中,又有1/3血压高。另外,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表明,儿童期血压偏高的孩子成人后比血压正常的孩子更易发生高血压病。因此,控制肥胖、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定要从儿童做起。
面试分两种,一种在报名后,一种在入学前:一般来说,优质小学的学位供不应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择优录取,大多会选择在报名后面试,实则为入学的“第二道坎儿”;而普通小学大多吸收的是就近入学的孩子,基本不存在打破头抢学位的问题,所以面试也就简单得多,安排在入学前,目的只是为了让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便于入学后的相关安排。  然而,即使伊伊属于后一种情况,为了给学校和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还是十分重视
连《舌尖2》都跑题谈起了学艺母女,感觉上中国父母个个都有一颗送孩子学艺的心,甚至不分内地港台,国内国外。  孩子学艺,初衷大多是因为兴趣;身后的家长,理念和态度却各自不同。于是有的什么都学,在不同技能中收获不同乐趣;有的从一而终,坚持苦钻终成一技之长;不过更多的还是中途放弃,一边重获更多时间玩耍,一边心里隐隐有些遗憾。  到底怎么做才对呢?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孩子进入幼儿园,生病的几率会上升吗?拿这个问题问家长,超过一半的回答是:会。调查数据也显示,确实有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超过3次,以呼吸道疾病最为常见。  这有点像段子里说的:骑车子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个小石头,总想着躲开;可实际情况往往是,越想躲就越会撞上去……  入园病,本来就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关键看家长的心态够不够淡定。
当孩子说将来要当面包师时,中国的妈妈大多数会说他沒出息,将来为什么不当科学家企业家呢?而日本的妈妈却会以孩子有生活目标而开心——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日前公布了与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研究表明,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更加看重学历,并且不惜花重金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投资,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学习;而日本妈妈则更看重孩子能力和性格培养,将目光聚集在孩子朴实、坦率、自强的性格及好奇心养成上
上周日早上,小桃一起床就过来找我说脖子痒痒。我一看吓了一跳,左半边脸上一片密集的小红疙瘩,一直延伸到脖子上,看着就瘆人。我立马就想到了日本南方高温潮湿,容易长壁虱,该不会是我打扫房间和晾晒枕头不够勤,让孩子对壁虱死骸过敏了吧?  过了一会儿,小亚起来了,也喊痒痒。我一看,不得了,她的半边肩膀也长满了和小桃一样的小红疙瘩。我吓坏了,马上计划把全家人的被褥枕头都拿到洗衣房进行彻底消毒。  孩子们痒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