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审美现状及走向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审美走向来看流行性的大众审美、畸形审美、表面化的审美和片面追求哲学化的审美都是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的研究从艺术和审美的概念出发,研究了当代艺术审美的现状及走向,并且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艺术审美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艺术;认知多元化;审美走向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认知多元化和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在过去,艺术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灵魂上和心灵上的享受,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就是因为能够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精髓。但是当代社会对于艺术的审美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崇尚流行性、标新立异和表面化,这反映出当代社会新一代人内心的浮躁和不确定性。
  一、艺术与审美的概念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就不再是两个字组成的词,通过分解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得出,“艺”字当属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才艺和才能,而“术”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技术和技巧。随着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不断发展慢慢就演化成了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
  (二)审美的概念
  审美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对美的看法,联系着人类与社会的情感关系,是把自己的喜好和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灌注其中,对创造美的人给予的一种感情上的认可和回应。
  二、当代艺术的审美现状及发展走向
  (一)崇尚流行性的大众审美
  大众审美与审美的大众化是两个根本不同概念,大众审美指的是流行性的审美,在短暂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但是大众审美过时的也比较快,过了流行的时间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审美的大众化指的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美,但不是为了消费而生。
  1.偏向于消费型艺术。消费型的艺术单纯为了消费而生,例如很多知名的画家举办各种画展就是為了把自己的艺术变现,这就是为了消费而生的艺术。消费型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迎合某一个阶段的大众品味,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大众品味之后,从目前比较低俗的流行歌曲、消费型艺术品、恶俗的书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消费型艺术的身影。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众的艺术审美已经在消费型方向上越走越远,而且越走越深。
  2.流行化审美趋势严重。当代艺术审美的走向中流行化审美趋势比较严重,也就是说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大,流行文化相对于经典文化来说是短暂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快餐形式的艺术欣赏,过了这个审美的流行时代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偏偏目前大众对艺术的审美方向越来越趋向于流行化的审美,只要是流行的艺术作品什么都是好的,哪怕在艺术水平上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高度,但是还是被大众炒卖出天价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艺术审美走向。
  (二)艺术审美畸形现象普遍
  1.标新立异受到欢迎。当前社会上的中坚力量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审美上的诉求是非主流,也就是标新立异的艺术感觉,所以当下的艺术审美走向中标新立异的艺术更受到年轻一代人的欢迎。标新立异的艺术指的就是在思想上很新奇一般人所不能够理解或者一般人根本就无法体验到的一种艺术,属于一种新生代追求的艺术形式,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审美趋势,但是过于标榜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就显得个人审美畸形化,世界上的艺术有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标新立异并不代表艺术上的造诣,这与艺术本身是相悖而言的,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走向。
  2.艺术审美流于表面化。艺术是一种处于灵魂之上的精神,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美就可以称之为艺术,也不是一时流行的画风或者歌曲就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灵魂深处的烙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欣赏上去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想在艺术上拥有一定的造诣,包括艺术品收藏和艺术事业的从业者,这就造成了艺术审美表面化现象严重的情况,认为只要是美的就是艺术,把艺术欣赏审美当成是表面上的美,忽视了其内在蕴含的深意。
  (三)片面追求哲学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有关系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存在同样艺术和哲学也是这样的,从哲学领域来看艺术有着很高的思辨及思考价值。但是到了当代社会艺术和哲学的关系被曲解的很严重,很多艺术家都把自己作品极尽哲学化,把具体的美转化成抽象的图画,但是美是有很多种的,这种片面追求哲学的艺术审美让大众很难懂得其中的含义,甚至根本看不懂所谓的艺术。如果艺术家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哲学意义上的艺术,那么美是不是没有区别了呢?每一位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表现方式而不是趋同于哲学,而且抽象的艺术也不是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
  三、当代审美现状及走向出现的原因
  (一)思想普遍浮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当初物质贫瘠年代的朴实无华到现在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思想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而这种浮躁的思想也同样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都开始追求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把对艺术的审美追求当成炫耀的资本。
  (二)社会主体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国的社会主流人员结构从2000年左右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80后走向了社会开始工作成为社会中的主体人员,而80后的一代与之前人们的思想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质社会之中,习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消费型艺术已经开始正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审美走向畸形的方向是不可避免的。
  (三)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过重
  1.西方文化的优势被过度放大。在艺术领域中国和西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方本身对艺术的理解就不相同而且文化上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是艺术上不存在好坏和优劣之分,只是思想和主旨的不同而已,在西方文化大量进入国内之后很多人开始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外来的艺术在造诣上就一定是超过国内的,而且直到现在为止受到西方审美影响过重导致的畸形思想依然存在,西方文化的优势被过度放大。
  2.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审美观点,这是与民族文化关联程度较深的,而在对艺术的审美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被遗忘大家开始竞相追逐西方文化中对美的看法时也把国内最传统的东西丢弃了。所以才会出现审美走向的偏差,才会致使艺术审美变成了利益和消费。
  当代艺术的审美走向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原因和人们的思想原因造成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自然会有所不同,当代艺术审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是急需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周建萍.“美是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卡斯腾·哈瑞斯,曾誉铭.艺术终结了吗[J].江海学刊,2007(04).
  [4]姜华.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弭与整合[J].江海学刊,2007(04).
  作者简介:王文: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指导老师:范苑。
其他文献
工科大学生接触人文类知识的途径多元化,但总体而言人文类书籍阅读少,阅读质量不容乐观,并呈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势.研究发现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自身对人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
俄罗斯与越南是长期盟友.越南从俄罗斯获得了大量军售支持,使其整体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舰队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据报道,近期俄罗斯在完成向越南提供6艘“基洛”级先进常规潜
期刊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克
儿童音乐教育的两个方向,一是在通过儿童启蒙阶段的培养和音乐环境的熏陶,把音乐内化成为一种无形的但是对于个人长大以后音乐素养的形成不很大影响的内质.二是通过音乐专业
为深入认识反应萃取机理 ,以一氯乙酸为被萃溶质 ,三辛胺 (TOA )为反应萃取剂 ,分别以正辛醇、苯、正己烷、四氯化碳和氯仿为稀释剂 ,进行了萃取平衡特性及负载溶剂红外光谱
摘要:表现主义是西方艺术发展当中极具特点且对整个艺术发展产生非常大影响的艺术风格。我国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国内艺术家在渐进接触、内化表现主义的过程中,因而表现主义在世界艺术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因而,本文尝试从我国表现主义艺术发展角度,来对表现主义对我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作出探析。  关键词:表现主义;当代中国;艺术发展  一、表现主义概述  在现代派美
我第一次参加美国的心理学年会。在咖啡厅的休息室,我和几位同校的研究生们聊天。一位高班的美国研究生低声问我:“你知道坐在斜角沙发上一头白发的人是谁吗?”  我一脸诧异。  “他是斯格纳。”  这位国际学术界的大师,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就坐在离我不到十米远的地方。  我不敢相信。如果在中国,以他的地位和成就,岂不是前呼后拥?  两个月后,我所在的大学心理系邀请了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劳姆·乔姆斯基前
《卡萨布兰卡》是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当时谁也不知道谁是战争的胜利者.事实上,在电影中,男主角里克被一个德国人问道:“你认为谁会赢得这场战争?”里克回答说
期刊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学生的综合